世界上有許多誘惑,金錢、桂冠、權貴,都是身外之物,隻有生命才是最真實的。可歎世間大多數人似乎都不能真正選擇是要錢還是要命,所以活得很辛苦。淨慧大師說:“苦在一切人麵前都是平等的,隻不過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著為什麼會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為總被種種外在的事相所迷惑,總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連步子都邁不開了。”人生是苦的,充滿煩惱,但如果放下執著,苦當下就是空,煩惱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脫。禪宗充分地發揚了佛教的解脫說,它要我們當下放下、無分別,凡夫是佛,婆娑世界就是淨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實現最大的自在。
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佛前,運用神通,兩手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佛陀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把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花瓶放下。然而,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
這時,黑指婆羅門說:“我已經兩手空空了,沒有什麼可再放下了,請問現在你要我放下什麼?”佛陀說:“我沒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把這些統統放下,再沒有什麼了,你就從生死桎梏中解脫出來了。”
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完全不享受外在物質的快樂是不太現實的。值得強調的是,要想獲得健康的快樂,必須依靠內心這一主要因素,而外在物質是次要的。所以,一定不要對主要的追求和次要的追求在認識上出錯,這是十分重要的。
假如我們以內心為主要目標去追求,由此獲得自在的話,那麼,即使受到外部世界的幹擾與刺激,也不會產生痛苦,而且,自然而然,就會在人生之路上充滿快樂和幸福。
追求內心快樂並不妨礙享受外在物質的快樂,反而是有助益的。假如我們的內心沒有安詳自在,那麼,不管外在的東西多麼美麗漂亮,也會索然無味。假如我們的內心已然悠然自得,那麼,對於外在物質品位,自然會感到快樂。
其實,物質財富並不是佛家弟子需要棄絕的東西,迷惑我們的不是現象本身,而是我們對現象的執著。我們生命的所有感受,大多數是不正確的。因為;不正確,幫使我們的心不安寧,使我們生活得矛盾、無奈、很亂、很苦。
《大學》言:“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修身養性為第一要務,“心靜勝神醫”。做人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棄非分之想,多一點自省意識,少一點名利追逐,才能過平安長久處處福的生活。
我們常常去追求高於現實的東西,可是,理想往往與現實相反,渴望得到幸福的人常常越追求越遠離幸福,享樂也往往越深入越覺得枯燥無味。為何不回轉心念,拿出部分愛心,照顧一下自我的心靈?
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煩惱隻因你的內心放不下。生命的實現與生活的開展,需要寬廣的心理生活空間,因此,“放下”和“空”是每個人所必需的生活藝術和智慧。
靈泉宗一禪師有詩雲:“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須生煩惱處,悟得即菩提。”凡有奢求必得煩惱,所以不要去追求什麼,隻問自己該做什麼,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脫,首先應該做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怎樣獲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變環境,更能努力改變心境。
改變環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智慧的人能悟出人生真諦,把握生活方向,知道自己的根本追求。這樣,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達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隨天際雲卷雲舒。
淨慧大師說:“學佛幾十年,我對佛教最重要的體會隻有六個字的體會:看破,放下,自在。”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萬物皆為人所用,但非我所屬。我們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癡,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也不執著於人生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