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瑾說:真正的布施是不揀擇對象的,這就是“不簡福田”。不管被布施的對象怎麼樣,我幫助了你,內心非常快樂,也就是我們中國文化所講的“為善最樂”四個宇……樂善才能好施,對一切人充滿著愛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認為應當做的事……具有這種博愛精神,不考慮任何附帶條件的,才稱得上是施主。
大師智慧串講
正人君子要濟危扶困,一心一意地幫人解除危難。如果幫助別人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回報,就不是真心幫助。隻幫助那些可以得到回報的人,希望別人以錢財名譽回報。而對於隱入困境需要拯救的人不願幫助,見死不救,這完全是自私自利,假仁假義,不是正人君子的行為。給人恩惠不求報答才是真心實意,問心無愧,良心才能得到平和,才能對自己有利。所以說,幫助別人解除困難而不圖回報才是真心幫人。
有一則曆史故事:
吳自修作壽張縣令時,審判一件大盜賊案件。見盜賊一表人才,舉止端莊,不是那種雞鳴狗盜之徒,便想為其開脫。但此盜罪責嚴重,法律不容,要想救其不死很難。於是,趁夜深人靜之際把罪犯叫到縣衙內堂,告訴他“本縣令想救你不死,但無證據可以為你解除罪名,明天要把你押送上司行刑,我安排半路上釋放你,讓你逃生。”第二天,吳縣令拿出三百兩銀子,暗中叫解差半路與犯人一同逃走。上司追查此事,吳縣令因派遣差役不慎重而因其過被解除官職。
吳縣令失官後生活艱難,一貧如洗,家人十分憂愁,埋怨吳自修不該為一個罪犯而丟了飯碗,吳自修告誡家人“救人而希望回報,還不如不救人。我丟官貧窮,這是命中注定,我不後悔。”
又過了幾年,那位罪犯在邊防上立下戰功,官高位顯。想到吳縣令救命之恩,想要報答恩人,便寫信請吳前來。吳自修本不想前往,家人強求,隻好同家人一同前往。罪犯把吳自修當親生父親一樣看待,時刻不離左右,幾天不到後堂。其妻見丈夫一反常態,問是怎麼回事,罪犯把前事告知妻子。其妻說“你錯了,我聽說大恩不圖報答,吳自修拿著你的把柄來要挾你,你就是把我們的錢財都送給他也不會滿足他的要求。如果滿足不了他,他會把前事傳揚出去,你還能繼續作官嗎?不如把他弄死厚葬,然後贈以錢財,這樣既不會暴露前事,而且也算報答了他,還會落個知恩必報的好名聲。”罪犯聽信妻子的話,與妻子合計殺害吳自修的辦法。夫婦的話被廚房一個姓樊的廚師偷聽到。午飯時,樊廚師的飯菜不對夫婦口味,被責打了二十大板,廚師心懷憤恨,把偷聽到的話全告訴了吳自修,吳大驚失色,拋棄了行李,和樊廚師於當晚逃走。第二天,罪犯聽到吳自修一家逃走,追之不及,萬分後悔,派人送去千兩黃金作報答,吳自修拒絕不收。
後來,皇恩浩蕩,吳自修官複原職,後來升任六部尚書之顯職。那位罪犯領兵征討西域,因貽誤戰機之罪被處死。這是他負德欺天之報應。
人世間隻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才懂得“無求而自得”的道理,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施恩而不求回報,那他就遠遠的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偶爾讀到朱子家訓中的“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字句,內心很受感動。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能堅守施恩不求回報、受人恩惠時則終生不忘的做人原則,必能積大德於世間。有一些人雖然也知道行善是好的,但是在行善之後因為沒有馬上得到福報就逐漸變得心灰意冷,甚至懷疑這人世間是否真正存在著善惡必報的天理,那完全是由於善心不夠純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