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朝名將韓信在年輕的時候,生活極度貧窮。有一天,韓信找不到飯吃,隻好在淮陽城下的小河邊釣魚,當時有很多婦女在河邊洗衣,其中有一個洗衣婦看到韓信麵黃肌瘦,好象很久沒有吃飯的樣子,就主動把自己帶來的飯食讓給韓信吃。一餐又一餐,充滿恩情的飯食,就這樣一連吃了十幾天,天天如此。這讓韓信既感動又感激,他覺得恩重如山,於是他對洗衣婦說;“我將來一定要好好報答你。”不料想那個洗衣婦卻以很平淡的口吻回答說:“男子漢大丈夫應當自食其力,我是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看到別人挨餓我也會這樣做的,因此根本不希望得到你的任何回報。”
事過多年之後,洗衣婦自己也不知施舍了多少飯食,早把這區區小事忘記了,但韓信卻把她的恩德一直牢記在心。等他功成名就回到故鄉,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當年的那位洗衣婦並且以重金酬謝。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他認為純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潤大地,不爭高下,更不求回報,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施恩而不求回報的可貴之處在於無私,如果每一個施恩者都有這種思想境界,見人有難,慷慨解囊;遇人罹困,施出援手;事後不管受助者有無回報之舉,都能心安理得,無怨無悔。若如此定能廣積眾德,施恩者自己也必將收益無窮。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和“施恩不圖報”,是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受人恩惠當永記在心;施與恩惠,則當盡快地忘記,這是我個人的態度。不過現在的中國社會,這個問題好象有點嚴重,常常在媒體上了解到,不少的施恩者抱怨受助者沒有感恩之心,甚至因此而取消對受助者的幫助。
中國的慈善事業,總給人一種銅臭味十足的印象,尤其是一些企業的慈善捐贈。據報載,中國的企業捐贈,偏好於教育捐贈,原因是其他的慈善捐助都不能立竿見影,不能擴大企業的影響。修一座希望小學,立個功德碑,媒體再一報道,相當於打了個廣告,慈善捐款當廣告費用了。
現在有些企業家們的表現更加過分了,不僅限於立功德碑,媒體宣傳了,他們還要求得到受助者的歌功頌德。捐贈要舉行儀式,讓受助者尷尬地站在台上展示自己的貧窮;捐贈後,要受助者給他們寫感謝信,去看望他們,對他們表示“感恩”之心。如果受助者們沒有達成他們的願望,他們便大光其火,以他們“沒有感之心”為由,取消對他們的資助。
對於受助者該如何表達感恩之心,這裏暫且不論。我想說的是,中國人的慈善事業,應該有一個道德的回歸,去除慈善捐助裏過於濃厚的銅臭味,回到慈善的本質——表達你的愛心和善意。
施恩不圖報,付出一點愛心,表達一點善意,這才是慈善的本質。其實社會上這樣充滿真正善良之心的人也很多,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幫助別人,從不求別人的回報,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慈善家,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們是中國的脊梁。真希望那些打著“慈善”旗號的“企業家”們,別鑽到錢眼裏出不來了,善待需要幫助的人,你會得到內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