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做人做事要方圓有度(1 / 3)

大師解脫智慧

南懷瑾說:“德厚信矼,”人很容易犯這個字的毛病,尤其知識分子,受了教育有了知識,把道德的規範看得很嚴重,根基深厚。“信”就是自信太強。佛學中有五種見,見就是觀念,有一種叫戒禁取見,自己牢牢地立了一個戒條,認為違反了這個戒條就不符合道德。譬如,有個旁門左道的“鴨蛋教”,是光吃雞蛋不吃鴨蛋,還是光吃鴨蛋不吃雞蛋,我記不得了,反正是認為吃了別的就犯了戒。這就是把自己以為是道德的東西,固執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為的道德,其實是錯誤的。這叫邪見,也叫戒禁取見,“未達人氣。”許多人的道德修養很好,所謂方剛的人,很方正,很剛強,覺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圓者就是圓者。道理講得非常對,可是他實在是“未達人氣”,對人生的氣味,生命的氣息都不懂,他自己雖然也是個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大師智慧串講

人活在世上,無非麵對兩大世界,身外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人,一輩子無非是做兩件事——做事和做人。怎麼做事和怎麼做人?從古到今都是人類探討的課題。多少人一輩子都在哀歎做人難,難做人,人難做,但大師上麵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達人氣,所謂“達人氣”,就是要懂得方與圓的道理。

古時候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好像哪一本書中說到: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我小時候聽了覺得有道理,長大了才知道,地球是圓的,而天是無垠的。

既然人們認為天圓地方,那麼“方圓”便成了世界,而這“方圓”便影響了人們對世界萬物的認識,把“方圓”做為一種觀念來行事,孟子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於是,人們就覺得做人也要如此,並聰明的把人們的言行規定為:行方智圓。

所為“行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規矩,要堅持做人的原則,要有人的骨氣和品格,要裏表一致。所謂“智圓”,就是說為人處事要周到細密審慎幹練,要把事情辦的圓滿。因此古人遵循外圓內方的做人遵則,看來很有道理。黃炎培曾給兒子寫過四句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就是希望兒子象古銅錢那樣外圓內方,對人要寬容和善,象春風一樣,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象秋霜一樣嚴肅。

中國人常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所不為才可有所為”,講的就是“方”的道理。

每一個行當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行規。比如說做官就絕對要奉守清廉的原則,從一開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貧的思想準備,就像曾國藩家訓“八不得”中的一條:為官要清,貪不得。如果做官開始的動機就不純或慢慢變質,企圖以權謀私或權錢交換,那這個官就絕對當不好,當不長了。

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個“誠”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誠行天下,以誠求發展,絕不會行狡詐、欺騙之伎倆,為一些蠅頭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於天下。像韓國因商業樓倒塌而產生的震驚世界的慘案,便是因為韓國的建築承包商在建造大樓時偷工減料;像中國生產鱉精廠家的秘密徹底被揭露,是因為生產鱉精的廠家生產的竟是沒有鱉的鱉精,他們這就犯了行商的大忌。

做學問信奉的是一個“實”字。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點長進方能積少成多,積薄成厚。那些虛假的沽名釣譽之輩終將會成為人們的笑柄。

做人要圓。這個圓絕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是居高臨下、明察秋毫之後,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淩人,任何時候也不會因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任何情況都不會隨波逐流,要潛移默化地影響別人而又絕不會讓人感到是強加於他……這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圓的壓力最小,圓的張力最大,圓的可塑性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