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附錄三(1 / 3)

詠項羽項羽是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在中國傳統詩歌、繪畫、戲劇、散文等領域中,這位失敗的西楚霸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所以,在中國古代詠史詩中,詠歎項羽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係列,產生了像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詩人的詠史詩名作。詩人或悲歎,或批評,或讚美,或感喟,在一篇篇詩歌中寄托著詩人的沉思,它們是一筆寶貴的文學遺產。

項羽雖然在與劉邦的現實鬥爭中失敗了,但是,項羽寧死不願東渡烏江以圖東山再起的精神感動了無數後人。如果說劉邦是時勢英雄,項羽則是本色英雄,是豪氣幹雲的英雄,是表裏如一的英雄。

在一個盛行“勝者王侯敗者賊”的觀念的國度裏,竟然還有一個失敗的項羽受到後人如此的禮讚,反複的評述。他讓人歎息,他讓人感慨,他讓人傷感,他讓人敬佩。他的血性,他的柔情,讓人揮之不去,詠之不足。他雖然像一顆流星,在曆史的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地品評著。這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項羽的人格魅力。項羽烏江自刎之前,曾經講過一段非常感人的話:“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這段話表明了項羽以一人獨生為恥,以眾人皆生為榮的榮辱觀,也是他與劉邦的重大區別。當年項羽與劉邦在滎陽對峙之時,“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項羽之所以提出與劉邦單挑獨鬥,目的也是為了避免因為你我爭奪天下而讓百姓受苦。這說明項羽以讓百姓受苦為恥。劉邦為了得到皇帝之位,全然不顧百姓死活。二人相比較,項羽更具有以百姓受苦為恥的榮辱觀。

即使在烏江自刎之前,他的那種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的悲壯也讓後人欷歔感歎。正因為如此,項羽在身後成了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

造成這一現象的另一原因是:他既叱吒風雲又柔情百轉,既神勇無比又重情重義。

本書選取了部分歌詠項羽的詩篇,加以簡注、述評,作為全書的第三個附錄。

一、歎項羽項羽\[唐\]於季子(則天朝)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附錄三中的詩詞采用引文字體還是單獨另外設計一種字體?請酌。暫如此調整)首句的“北伐”,指項羽北上救趙的巨鹿之戰。“全趙”,是保全趙國之意。但詩人加了一個“雖”字,則對項羽的巨鹿之戰持保留態度。作者為什麼對項羽消滅秦軍主力的巨鹿之戰持此態度?下句則作了回答。

次句“東歸”,指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之後,沒有在關中之地建都,而是選擇了東歸,以彭城為西楚國的國都,種下了日後覆亡的種子。“王秦”,即在秦地稱王。此句是對上句“雖”字的呼應。

作者認為:項羽雖然在巨鹿之戰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卻在建都關中與否的問題上犯了大錯,導致了日後的覆亡。

這種意見,在討論項羽成敗之中是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意見。但是,這種意見略顯膚淺,它忽略了項羽在政治上的幼稚,軍事上的被動,與性格上的各種缺陷。過於看重項羽是否建都關中,則會忽略項羽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句,“空歌”,即白白唱。“拔山力”,指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第四句,羞作渡江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嚐一日行千裏,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行持短兵接戰。

此詩第四句用一“羞”字,則項羽的榮辱觀全盤寫出。“渡江人”,指項羽一人渡江。

此詩說項羽北伐,曆經巨鹿之戰,保全了趙國,但是,他在入關主持天下分封之時卻放棄了關中,未能在關中稱王。所以,垓下兵敗之時,項羽盡管唱著悲涼的《垓下歌》;但是,他已經無力回天,又不願東渡烏江,東山再起,隻能自刎而死。

全詩充分肯定了項羽的巨大曆史功績,對項羽未能建都關中非常惋惜,對項羽不願東渡烏江又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讚一歎,一唱一泣,催人淚下。

讀項羽傳\[唐\]張誌和逐鹿中原誌未酬,息兵暫擬割鴻溝。

重瞳似舜終何益,三戶亡嬴讖亦休。

江左豈無秦父老,關中已屬漢諸侯。

萬人一劍都無用,怕見虞姬地下羞。

張誌和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早期詞人。

首二句,“逐鹿中原”,寫楚漢戰爭。“誌未酬”,寫項羽壯誌未酬,最終失敗。“息兵”,即議和。“割鴻溝”,指劉邦、項羽以鴻溝為界。這兩句是寫項羽逐鹿中原未得成功,希望劃鴻溝為界,相安無事。

次二句,“重瞳”,指項羽。《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是“重瞳子”,即眼中有兩個瞳仁。舜是重瞳子,因此,古人認為“重瞳子”是貴人之相。“終何益”,最終有什麼用。“三戶亡嬴”,為時人俗語。範增第一次麵見項梁時就曾說此言。詩中明用此典。“讖”,讖言,一種帶有預見性的語言。這兩句寫項羽生有“重瞳子”,與舜一樣生有異相,而且,楚地普遍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但是,項羽的“重瞳子”最終有何用,“三戶亡秦”的讖言又有何用?

第五、六兩句,“江左”,指江西、江北。“秦父老”,指秦地百姓。“漢諸侯”,指劉邦。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時封劉邦為漢王,故稱。這兩句說,江北並非沒有秦國百姓,但是,關中之地早已被漢王劉邦所有。

最後兩句,“萬人一劍”,指項羽自小不願識字,也不願學劍法,要學“萬人敵”的兵法。但是,學會了“萬人敵”的兵法還是敗給了劉邦,所以詩中稱“都無用”。“虞姬”,是追隨項羽多年的寵姬,垓下之圍時被迫與項羽分別。因此,詩人認為:項羽恐怕羞於地下見到虞姬。虞姬跟隨項羽多年,但是,在大難來臨之際,項羽還是自己逃命,將虞姬一人扔下。地下如果見到虞姬,項羽又該說什麼呢?

本詩結尾構思奇特,以項羽羞見虞姬結尾,出人意表。

過項羽廟\[宋\]陳洎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帳猶聞怨楚歌。

學敵萬人成底事,不思一個範增多。

首句的“八千子弟”指的是項羽過江時所率領的八千子弟兵,這裏代指整個楚軍。“投戈”,指放下兵器。此句說,楚兵中最忠於項羽的八千子弟兵已無心再戰,這意味著整個項羽兵團已經失去了鬥誌。

“猶聞怨楚歌”,指項羽聽見了四麵楚歌。“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餘帳中。”

“怨”,指歌聲悲涼,項羽手下士兵聽到楚歌聲而心生悲情。此句交待為什麼項羽最精銳的八千子弟兵“投戈”而不想再打仗了。原來是楚兵夜晚聽見四麵楚歌之聲,誤以為漢兵已占領了整個楚地。所以,軍心渙散。

第三句的“學敵萬人”,指項羽少時,不願學習讀書識字,也不願學習一對一的劍法,隻喜歡學習“萬人敵”的行軍布陣(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如今兵法學到手了,又怎麼樣了呢?不還是落了個兵敗烏江的下場嗎?

第四句意思是,難道不想想,自己手下隻有一個謀士範增夠不夠呢?其實,此句是歎息項羽連自己手下一個謀士也未留住,中了陳平的反間計,失去了唯一的謀士。

英雄失路時,丈夫亦悲歌。全詩在感慨、惋惜之中評論了項羽的失敗之因。

題項羽廟三首\[宋\]賀鑄分張天下付群雄,回首鹹陽卷地空。

六國三秦隨擾攘,錦衣何暇到江東。

楚都陳跡久灰埃,一曲虞兮尚寄哀。

不作偷生渡江計,可須千裏更西來。

三戶睢盱竟破秦,君王武略世稱神。

途窮一夜無遺恨,挈首殷勤予故人。

賀鑄是宋代著名的詞人,但他的這首詩也寫得頗具特色。

首句“分張天下”即分封天下,“群雄”,指項羽所封的十八位諸侯王。此句寫項羽大封諸侯。次句“卷地空”,指一片空。該句寫項羽一把火燒了鹹陽秦宮。這兩句寫項羽在滅秦之後大封諸侯與火焚秦宮。

三、四兩句,“六國”,指被秦滅掉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三秦”,指關中,即秦國。項羽大分封時曾封秦國三位降將為王,據守關中,故稱關中為三秦之地。“六國三秦”合起來,指整個天下。“隨擾攘”,隨之變得紛紛攘攘。“錦衣”,指項羽原打算衣錦還鄉。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原打算錦衣還鄉,但是,天下隨之而來的紛紛擾擾打亂了他的如意之夢,使他無法衣錦還鄉。“何暇”,哪裏有空閑。“到江東”,指還鄉。

第二首首句“楚都”,指西楚國的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陳跡”,陳年舊跡。“久灰埃”,早已長滿了塵埃。第二句“一曲虞兮”,指項羽的《垓下歌》。此歌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故稱。這兩句說,當年西楚國國都的舊跡早已布滿塵埃,隻有流傳下來的《垓下歌》還寄托著淡淡的哀思。

第三句“偷生渡江計”,指聽從當年烏江亭長的話,一人渡江,卷土重來。“不作”,不考慮。第四句“西來”,指項羽當年隨從項梁帶吳中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

第三、四兩句說,既然不打算失敗之後再渡江重振旗鼓,又何必當年千裏迢迢渡江向西呢?

第三首首句“三戶”,典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睢盱”,指楚地。“竟破秦”,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意。第二句,“君王”,指項羽。“武略”,武功。這兩句說由於項羽武功超神,楚軍最終滅掉了強秦。

第三句,“途窮”,指項羽兵敗垓下,無路可逃。“無遺恨”,沒有遺憾。第十二句“挈首殷勤予故人”,指項羽最終將自己的頭顱送給呂馬童。呂馬童曾經是項羽的部下,後投奔劉邦,追殺項羽之時,項羽認出了呂馬童,便做了人情,在呂馬童前自刎而死,讓呂馬童立功封侯。這兩句說,當項羽無路可走之時,他並沒有多少遺憾,反而將自己的頭顱送給了“故人”呂馬童。

賀鑄的詞長於抒情,此詩雖為題詠項羽廟之作,卻也亦抒情見長。

夏日絕句\[宋\]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是宋代婉約派詩人的代表作家,但是,李清照的詩卻一掃婉約之風,充滿了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風豪氣。她的《夏日絕句》是曆代詠歎項羽的詩作中極為有名的一首。

首句中的“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此句說,人的一生,活著就應當像項羽一樣做人中豪傑。次句,“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此句講,人死也要死得如鬼雄一樣,豪氣衝天。

第三、四兩句說,人們之所以至今思念項羽,就是他不願一人東渡烏江,而是與其隨從力戰而死。

李清照此詩熱烈歌頌項羽寧可自刎而死也不願一人東渡烏江的豪情,批評南宋統治者隻顧自己苟安,完全不顧及北方百姓,拋棄中原河山,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其愛國激情,溢於言表。

此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活著要做人中豪傑,為國建功立業;死了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英雄。

借古諷今,正氣凜然。二十個字中連用三個典故,卻無堆砌之弊,因為詩人豪情貫串其中,化解了連用三個典故的板滯。

樂府\[宋\]李綱垓下讀項羽傳垓下事複而悲之因作歌以附。

鴻溝已盡天下分,漢王未肯空回軍。

諸侯大會壁垓下,戈甲耀日如屯雲。

夜聞四麵楚歌起,天命人心知去巳。

拔山蓋世霸圖空,卻歎當時騅不逝。

帳中美人自姓虞,悲歌起飲聊踟躕。

數行泣下竟長別,倉皇不得同馳驅。

明眸皓齒為黃土,草木含愁照今古。

依然聽曲自低昂,豈憶平生離咽苦。

這是宋人以樂府體詠歎項羽垓下之敗的詠古詩。作者李綱是北宋末年的名臣。

首二句敘鴻溝議和之事。漢五年,項羽因為軍糧斷缺(項王兵罷食絕),不得不與劉邦議和。劉邦利用項羽求和的機會,派侯公說服項羽,放回被扣二十八個月的劉太公、呂雉等親屬。項羽之所以放回被扣二十八個月的劉邦的父親、妻子、兒子、哥哥,是為了向劉邦傳達一種善意。於是,雙方約定: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但是,在項羽放回劉邦的父親、妻子之後,劉邦卻突然撕毀協議,追殺項羽(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

“鴻溝已盡天下分,漢王未肯空回軍”二句即指此事。

三、四兩句寫垓下之戰。“諸侯大會壁垓下”,指韓信、彭越、黥布等與劉邦合圍項羽於垓下。“戈甲曜日如屯雲”,寫諸侯軍軍陣之盛。

五、六兩句寫四麵楚歌。諸侯合圍項羽於垓下後,劉邦讓楚地士兵夜唱楚歌,即以楚地方言、曲調唱楚地之歌,以此擾亂項羽的軍心。項羽本人聽到四麵楚歌,都發出“漢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的驚訝。“夜聞四麵楚歌起”,即指此。“天命人心”,指項羽部下的軍心因四麵楚歌而渙散。

七、八兩句寫項羽霸業失敗卻未能反思自己的過失。“拔山蓋世”,用項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句。“霸圖空”,霸業失敗。項羽《垓下歌》有“時不利兮騅不逝”之句,故此詩說項羽隻知道感歎“騅不逝”,卻不知道反省自己為何失敗。

九、十兩句寫虞美人的生離死別。項羽《垓下歌》有“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所以,作者寫項羽與虞美人生離死別之際的悲涼。但是,此詩從虞姬入筆,寫她“起飲”“踟躕”。“起飲”,即夜不能眠,起身飲酒。“踟躕”,徘徊不定。

十一、十二兩句,寫西楚霸王與虞姬灑淚而別。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與虞姬告別之時,先“悲歌慷慨”地唱了《垓下歌》,歌畢,“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第十一句的“數行泣下”即緣於此。“長別”,即是永別。“倉皇”,形容項羽敗逃時的狼狽之狀。所謂“不得同驅馳”,寫項羽逃命心切,連愛妾虞姬都不得同行。

十三、十四兩句,寫虞姬的命運淒婉。“明眸皓齒”,寫虞姬之美。但是,如此美麗的虞姬,最終卻成為一抔黃土,令人惋惜不已。“草木含愁”,以悲景寫悲情,襯托虞姬命運之悲苦。“照今古”,自古至今。

最後兩句,寫作者自己的感受。“依然聽曲自低昂”,寫自己聽音樂高高低低,錯落有致,但是,誰還能記得霸王與虞姬當年的離別之苦?

這首詩詠歎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作者在詩前的小序中特意提及:垓下讀項羽傳垓下事三複而悲之因作歌以附。可見此詩是李綱在垓下之地讀《項羽本紀》,因此,格外有感。全詩以悲情為主,自項羽入筆,歸結到虞姬,一唱三歎,令人欷歔。

如此英雄,如此美人,如此結局,豈不令人痛惜!

項羽\[宋\]劉克莊頓無英霸氣,尚有婦兒仁。

聞漢購吾首,持將贈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