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附錄三(2 / 3)

劉克莊是宋代著名詩人。

劉克莊這首詩並非全麵評價項羽,而是緊緊抓住項羽烏江自刎這一細節展開議論,抒發感情。

第一句,“頓無”,立即就沒有了。“英霸氣”,即“霸氣”。全句是說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前,一生充溢的英霸之氣,似乎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第二句,“婦兒仁”,即“婦人之仁”。《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為劉邦分析項羽時曾評價項羽有“婦人之仁”,於是,這一說法不脛而走,成為“定評”,直至今日,人們仍然將項羽看做有“婦人之仁”的人。這一說法的本身尚值得商榷,前文已有專論;但與本詩關聯不大,姑且置而不論。

第三、四兩句點出,聽說漢王劉邦懸賞萬金求購我的人頭,我就賞給你這位故人吧。這兩句話源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將寶馬贈予烏江亭長後,步行與漢軍交戰,他一個人殺了上百漢兵,自己也受了十幾處傷。一回頭,他看見了劉邦手下的騎司馬呂馬童,於是,項羽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我聽說漢王劉邦懸賞千金、封邑十萬要我的人頭,我做個人情給你吧!於是項羽遂自刎而死。

項羽這種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的做法得到了無數後人的激賞。此時,項羽身受十幾處傷,寡不敵眾,必死無疑;但是,他將頭顱贈予自己的老部下的做法仍然需要非凡的勇氣,絕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所以,劉克莊用表麵平靜的語言敘述了這個悲壯的故事,但是,表麵的平靜之下充滿了詩人對項羽的敬仰!

項羽廟\[元\]施鈞當日滎陽可滅劉,卻緣不聽範增謀。

徒勞百戰爭秦鹿,贏得千年笑楚猴。

父老江東能王我,故人垓下忍為侯。

騅兮不逝虞兮別,淚灑西風一劍愁。

詠史詩的高下在於詩人自己的史識。

先看首二句,作者認為:當年項羽在滎陽之戰中就可以滅掉劉邦,隻是因為沒有聽範增的話,才導致失敗。此言差矣!滎陽對峙長達二十八個月,項羽兩奪兩失,雖然一直占著上風,但是,始終未能打開西入關中的道路。範增在滎陽之戰確實發揮了作用,那是在劉邦絕糧的情況下求和,項羽原打算答應,範增堅決反對,所以,項羽猛攻滎陽,劉邦大敗而逃。但是,劉邦因為得到了韓信在趙國的精兵,很快就殺了回來,並無“可滅劉”的時機。作者對這段曆史並不熟悉,故妄言項羽不聽範增之謀而失去殺劉之機,與史實不符。

第三、四句,“徒勞”,是白白辛苦。“百戰”,形容戰爭之多,並非實指。“爭秦鹿”,即秦失天下,劉、項爭奪天下,故稱之為“爭秦鹿”。“笑楚侯”,用典。項羽分封完十八路諸侯後,打算帶兵回家鄉彭城(今江蘇徐州),有一位說客勸項羽建都關中,項羽被說動了,但是,關中的秦宮已經被自己燒掉了,於是,沒有采納這位說客的意見。這位說客出來之後,說了一句話:“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意思說,人家都說楚人是猴子戴帽像個人,其實並沒有人的智慧。項羽聽說之後,就殺了這位說客。所以,此詩以“笑楚猴”講項羽白白辛苦四年,落下了千年為人恥笑的名聲。

第五、六句,“父老江東”,即江東父老。“王我”,立我為王,此用項羽對烏江亭長之言:“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獨不愧於心乎?”第五句寫項羽不願東渡烏江。第六句,“故人”,指原為項羽部下後投奔劉邦的呂馬童。項羽看到呂馬童之後,願意成全“故人”,刎頸自殺,呂馬童因得到項羽的頭顱被劉邦封後。所以,詩人通過“江東父老”與“故人”呂馬童的對比,譏諷呂馬童怎麼忍心拿項羽的頭作為自己晉升封侯的台階呢?鄙視之情溢於言表。

這兩句,一句寫江東父老能夠幫我重整江河,一句寫呂馬童以項羽之頭封侯。一褒一貶,對比極為鮮明,成為本詩中最為出色的一聯。

最後兩句,用項羽《垓下歌》中“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句意,寫霸王別姬之痛苦。末尾用“淚灑西風一劍愁”作結,慨歎項羽、虞姬成千古之恨。

此詩乍一看,作者對項羽似有譏諷之意,但是,細細品味,此詩實對項羽的敗亡懷有深深的同情。

明貶實褒成為此詩一大特色。

項羽廟\[明\]曾棨百戰休論蓋世功,鴻門終宴伯圖空。

虞歌慷慨孤燈下,楚業銷沈一炬中。

露濕古牆秋蘚碧,霜含老樹夕陽紅。

英魂若到彭城路,忍聽高台唱大風。

首句中的“百戰”,代指項羽自言的“身七十餘戰”。“休論”,意為不要說。“蓋世功”,指項羽打敗秦軍主力所立下的蓋世之功。次句的“伯”,即“霸”。“伯圖”,即稱霸天下的雄圖。“空”,最終成空。

前二句非常有見地。作者認為,項羽不要誇自己身經七十餘戰,立下了滅秦的蓋世之功,其實鴻門宴一結束,項羽的敗局就已經決定了。我們不知道作者所指的“鴻門終宴”究竟是何意,是否與我提出的鴻門宴表現了項羽的政治幼稚的見解一致。但是,作者看到鴻門宴是項羽一生的轉折點,是項羽由勝至敗,由強至弱的分水嶺,這一觀點還是非常有見地的。

“虞歌”,指《垓下歌》,因為《垓下歌》中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慷慨”,指項羽悲歌慷慨。“楚”指西楚,“楚業”即西楚霸王項羽的霸業。“銷沈”,即毀掉。“一炬”,指楚人一炬,也就是項羽一把火燒了鹹陽的秦宮。

三、四兩句說,項羽在垓下被圍時,麵對虞姬與孤燈,唱出了英雄末路的哀歌,令人不忍卒聽;但是,西楚的霸業,其實在項羽火燒秦宮的一把火中已經被焚毀了。

五、六兩句說,古牆被夜露打濕,並且長滿了深綠的秋蘚,夕陽之下老樹打上了寒霜。“蘚碧”“霜含”,寫出了日暮人非的滄桑之感。這兩句是寫景。作者在通篇論古中,插入兩句寫景之筆,增強了全詩的抒情性。而且,兩句所寫是蕭瑟悲涼的秋景,更增添了全詩的淒美之情。

“英魂”,此指項羽之魂。“彭城”是西楚國的國都,“英魂若到彭城路”即故國重遊之意。“忍聽”,怎麼忍心聽。《大風》,指劉邦的《大風歌》。《大風歌》是劉邦戰敗項羽之後,平定黥布之亂的高祖十二年所作。此時,項羽已死八年。

七、八兩句說,如果項羽的英魂還能重遊彭城,怎麼忍聽對手劉邦在勝利之後唱的《大風歌》呢?

這首詩,題為《項羽廟》,實為感慨項羽一生犯的錯誤,一是未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二是不當一把火燒掉秦朝宮殿。這些錯誤,導致了項羽最終的失敗。

本詩前四句亦敘亦論,後四句全在抒情,用淒美之景寫惋惜之情,情景相融,亦景亦論。特別是末尾二句,作者假想,如果項羽的英魂聽到劉邦的《大風歌》會是一種什麼感受,這種假想特別令人不忍卒讀。

項羽泣別圖\[明\]朱誠泳手拂千金劍,燈前慷慨歌。

虞兮騅不逝,泣下複如何。

這是明代詩人朱誠泳為霸王別姬圖所作的一首題畫詩。由此可知,項羽泣別虞姬,在明代已經成為畫家題材。

首句的“手拂千金劍”,寫項羽別姬時的雄姿。次句“燈前慷慨歌”,寫項羽麵對虞姬的慷慨悲歌。第三句“虞兮騅不逝”,化用項羽《垓下歌》的“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兩句為一句,寫此時項羽英雄末路的悲涼心境。第四句“泣下複如何”,是作者對霸王別姬的評價:淚下又該如何呢?

詩人認為:項羽與虞姬的慷慨悲歌並不能挽回二人生離死別的悲劇,也不能挽回項羽的敗局。“泣下”又該如何,即是此意。

這首題畫詩前三句詠畫麵所畫,唯末尾一句表明作者的態度:明褒實貶。

二、痛定思痛項羽\[宋\]張耒沛公百萬保鹹陽,自古柔仁伏暴強。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

首句的“沛公”,指劉邦。“百萬”,極寫劉邦的兵力之多,實際上劉邦入關時僅有十萬軍隊。“保鹹陽”,指劉邦入關之後,在張良、攀噲的勸導下,對鹹陽采取了保護性措施,沒有對其實施報複性的屠殺,因而贏得了關中百姓的擁戴。

次句的“柔仁”,指劉邦采取的仁義之舉;“暴強”,指項羽入關前坑殺二十萬秦降軍,入關後殺秦降王子嬰,並將鹹陽秦宮付之一炬。“伏”,戰勝。全句說:自古以來,仁義之師總是能最終戰勝殘暴之軍。意即仁義的劉邦最終戰勝了殘暴的項羽。

第三句“慷慨悲歌”,指項羽垓下敗亡之際唱的《垓下歌》。“君”,指項羽。“恨”,憾,遺憾。此句說:項王不必因為垓下兵敗而慷慨悲歌,留下人生的遺憾。

第四句,“拔山”“蓋世”,皆項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中的詞語,“故應亡”,所以招致滅亡。此句言:正因為項羽認為自己力能拔山、氣可蓋世,武力強大,所以,必然滅亡。

這首詩立意獨特。作者從“柔仁”與“暴強”入手,以仁義與殘暴相對比,說明劉邦勝利和項羽敗亡的必然性,顯示了詩人的史識高明。

詠史)\[宋\]李光項羽不聽韓生之謀,背關懷楚亡征已見。漢王卒用張良計,致齊王信等會垓下。

入關不守舊山河,漢用張良作網羅。

垓下不知兵已合。夜深方訝楚人多。

此詩前有一小序:“項羽不聽韓生之謀,背關懷楚亡征已見。漢王卒用張良計,致齊王信等會垓下。”

小序交待了兩點:一是項羽背關懷楚,二是張良促成諸侯合圍項羽。

第一、二兩句,“入關”之“關”指函穀關。此句指責項羽未能建都關中。這是古人論項羽成敗時非常普遍的觀點,其實,以何地為都城,並不是最根本的問題。但是,放棄關中,返回彭城確是項羽的敗筆之一。特別是項羽選取彭城為西楚國國都的理由非常荒唐:“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項羽認為自己富貴了如果不回故鄉,就像一個穿了一件好衣服夜晚走路,誰能看見?這種認識的落後實在令人感到可悲!“韓生”,即史書記載的“說者”,他曾勸項羽建都關中。作者誤記,書為“韓生”。

第三、四兩句,寫劉邦用張良之計調動韓信等人合圍項羽。韓信攻占齊地之後,項羽的後方受到極大威脅,再在滎陽與劉邦周旋已經沒有意義了。因此,項羽才決定與劉邦議和東歸。但是,韓信占了齊地之後,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即代理齊王。劉邦非常憤怒,但是,在張良、陳平的勸解下,劉邦立即轉變態度,封韓信為齊王,還將大片土地劃給韓信、彭越,誘使韓信等合圍項羽。

項王\[宋\]胡宏快戰焉知霸術疏,烏江亭上獨欷噓。

萬人三尺俱無用,可惜當年不讀書。

胡宏這首詩從“讀書”這一個方麵總結了項羽失敗的原因。

首句“快戰”,典出《史記·項羽本紀》下麵一段記載: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決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這段記載說:項羽於是率領軍隊到達東城,手下隻剩下二十八人,而追殺項羽的漢軍騎兵有數千人。項羽估計自己此次難於逃脫,於是對手下的二十八騎說:我起兵作戰以來已經八年了,經曆了七十多場戰鬥,從來沒有打過敗仗,這才稱霸天下。今天最終困於此地,這實在是老天要我滅亡,而不是我不會作戰。今天我要和你們痛痛快快打一仗,一定要打勝對方三次:斬殺其將,衝破包圍,砍掉軍旗。

所謂“快戰”,其實就是痛痛快快打一仗!

“焉知”,怎知。“霸術”,稱霸天下的方法。“疏”,粗疏。

此句說,項羽隻知道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霸術太粗疏了。

第二句,“烏江亭”,項羽不願東渡烏江之處。“獨欷噓”,指項羽垓下突圍之前所唱《垓下歌》。

第三句,“萬人”,指項羽小時隻願學習的“萬人敵”兵法。“三尺”,指三尺長劍,此指劍術。此句說,項羽出神入化的兵法與無人可擋的劍術都在此時失去了作用。

第四句,詩人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是當年不願讀書。

讀書明智且明理,項王未知此中理。

項羽\[宋\]陸遊八尺將軍千裏騅,拔山扛鼎不妨奇。

範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

陸遊是宋代著名的大詩人,平生作詩近萬首。此詩為陸遊評價項羽的名作。

首句,“八尺”,源於《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一句。“千裏騅”,源於“常幸從駿馬名騅”,和“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嚐一日行千裏”數句。此句寫項羽的雄姿,身高八尺,坐下千裏馬。

次句,“拔山”“扛鼎”皆寫項羽力氣之大。“拔山”,源自《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扛鼎”源自“力能扛鼎”一句。所以,此句寫項羽的勇武。

第三句,範增,是項羽手下唯一的謀士,後因中陳平反間計離開項羽。“力盡無施”,是說範增無能為力。其實,範增的主要問題不是無力可施,而是有沒有能力,可能參看前文。此句寫範增都無計可施了。

所以,才有第四句“路到烏江君自知”,意思是項羽隻有到了烏江才知道自己已經是無路可走了。此句所言甚是。項羽垓下失敗之後突圍而去,肯定有東山再起之念,但是,到了烏江亭長讓他渡江之時,他才知道自己內心的道德底線是不可能允許自己一人渡江活命的。此時項羽才知道自己已經身處絕境。

本詩前兩句誇項羽,末尾二句反跌出項羽的困窘,極為精當。

項羽裏\[宋\[林景熙英雄蓋世竟何為,故裏淒涼越水涯。

百二勢傾爭逐鹿,八千兵散獨乘騅。

計疏白璧孤臣去,淚落烏江後騎追。

遺廟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

此詩為南宋詩人林景熙詠歎項羽的詩篇。

首二句,“英雄”指項羽。“蓋世”,源自項羽《垓下歌》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故裏”,指項羽的故居。這兩句說,蓋世英雄的項羽最終落下了個什麼下場呢?他的故裏今天已經一片蕭條,分外淒涼。

三、四兩句,“百二”,指以二敵百的險要地勢。“勢傾”,用王安石《烏江亭》“中原一敗勢難回”句意,指項羽已經敗得不可收拾了。“爭逐鹿”,指劉邦、項羽逐鹿中原,鏖戰四年。“八千兵”,指項羽賴以起家的八千子弟兵。“獨乘騅”,指項羽一人率八百壯士突圍而去。“騅”,源自項羽《垓下歌》中“時不利兮騅不逝”一句,指項羽日行千裏的駿馬。此二句說,項羽與劉邦爭奪中原已經是無可挽回地失敗了,連他起家的八千子弟兵也都已經散去,隻有他一個人突圍而去。

第五、六兩句,“計疏”,指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接受了鴻門宴上劉邦逃席之後張良獻上來的一雙白璧。“孤臣去”,指範增離開項羽。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認為範增通敵,奪了範增的權,導致範增憤然離去。“烏江”,項羽自殺之處。“後騎”,指劉邦手下的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殺項羽。這兩句說,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連自己唯一的謀士範增都離開了自己,最後落了個兵敗垓下、烏江自刎的下場。

第七、八兩句,“遺廟”,指項羽廟。“酹酒”,指以酒澆地,祭奠項羽。“虞姬”,指項羽的寵姬。這兩句說,荒林中的項羽廟隻有後人以酒祭奠,年年青草中似乎都有年輕貌美的虞姬在翩翩起舞。

烏江項羽廟\[宋\]吳龍翰蓋世英雄隻恁休,千年遺恨大江流。

漢提義帝作張本,當日君輸第一籌。

吳龍翰這首詩頗有見地,他指出了道義失敗是項羽戰敗的原因之一。

首二句說,項羽這樣的蓋世英雄就這樣在烏江邊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這千古遺恨就如濤濤長江滾滾不休。這是寫項羽之憾。

當漢王劉邦為義帝發喪那一刻,項羽已經在政治上輸了第一筆。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二年劉邦兵出函穀關到達新城(今河南偃師市),當地三老董公建議劉邦為項羽殺死的義帝發喪。劉邦立即采納了這一意見,為義帝發喪三日,親自為義帝之死大哭,並向天下諸侯發布文告:義帝是天下的共主,項羽殺義帝是大逆無道。劉邦此舉當然意不在義帝,但是,劉邦從此高高舉起了一麵正義的旗幟——為義帝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