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份最能堅守自己夢想的工作把她拒在了終麵。哭了很久之後,她給大家發來郵件。於是半夜,大段大段的安慰和鼓勵從四麵八方湧進Email,不到一天時間,蓋起了幾十層的郵件大樓。
那天,她一直很忙碌,白天麵試,還有實驗室的活堆在手頭要做。晚上了,有人約她去學校附近的咖啡館。一進門,燈光熄滅、生日歌響起。兄弟姐妹們捧著蛋糕和蠟燭出現在她麵前。這裏有第二天就要參加考試的班長,有從上海趕來的兄弟。
他可以陪你徹夜暢聊。幾杯西鳳酒下肚,他小眼兒眯成一條線,衝著你憨憨地傻笑。他可以與你抱頭痛哭,跟你說:“我不想你一定要成為高山,因為那樣太累,我隻希望你天天快樂,永遠幸福!”
他說:“當我老了,我會說,我這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隻在最好的年華深愛過那一群人。”
不用去追問他到底是誰。他是你,他是我,他是我們中的每一個人。
一年時間,我們品嚐了太多這樣的幸福。曾經推窗望月獨自參,而今秋寒朋友知冷暖。這樣的愛,來自我們彼此。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和君兄弟姐妹。
很難想象,一年時間可以喚起如此高昂的激情和收獲如此真誠的愛,然而我們做到了。這必然是一個傳奇,一個神話,一份我們最值得珍惜和驕傲的精神財富。
今天,在340個日夜的華麗相聚之後,我們要畢業了。往後的日子裏,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回味、不是感傷,而是在幹雲豪氣過後,在兄弟情濃之後,以一千尺水的寧靜麵對和君的期待。因為我們要懂得,也必須懂得,理想不是高昂的戰歌,而是日複一日平淡如水的堅守。
在明天,在我們就要離開這裏的時候,我們或許需要收起理想的光華,踏踏實實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兒。我們或許需要被撞得頭破血流,飽受挫折嘲諷,然後真正懂得“三度修煉”的意義。我們或許還得世故一點兒、圓滑一點兒,知其黑、守其白,知其雄、守其雌……
甚至或許,我們不一定常相見。但是,在彼此的努力與奮鬥中,在每一個人鍥而不舍的堅守中,我們真正地在一起。
一起努力,才是我們最好的相聚方式。
借用四班施夏峰的一句話,作為這個發言的結尾:“我們是種子,散落在各處,才能長出最大的一片森林。隻要拔地而起,再遠都能相見。”
最後,祝願和君谘詢、和君商學院事業蒸蒸日上,夢想成真,祝願所有嘉賓、老師身體健康、平安幸福,祝願商學院的兄弟姐妹們前程似錦,在忘我的努力中擁有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謝謝大家!
情景十七:先生向畢業生致敬與道別
敬愛的同學們:
感謝你們陪伴我走過了人生中的又一年。和你們在一起的時光,我是如此地深受教益又充滿幸福和感動,畢業典禮的三個DV讓我重溫我們共同走過的一年時光,和從此結下的一生深情。當《回家》的音樂再次響起,我情不自禁、淚流滿麵。
是啊,既然是兄弟姐妹,當然就自然天成為一個家園;既然是共同戀念和守望一個家園,我們當然就互為兄弟姐妹。我們終究會有各自的出發和遠行,但幸福地,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回家。
因為你們,我人生中又多了一份無比珍貴又刻骨銘心的記憶。從此以後,無論你們在哪裏,無論此生我們是否還有再度攜手同行或相互承諾的機會,每當《回家》響起,我必會想念兄弟姐妹;每當想念兄弟姐妹,我必讓《回家》響起。
隻要《回家》響起,我在天涯,你在海角,他在茫茫人世的遠行途中或憩息驛站,我們都能共同聽見、遙相思念。光榮328,我是先生,你聽見了嗎?先生,我是光榮328,我想念你!這樣的呼喚與回應,將越過高山大河、森林草原、田野丘陵,直達我們的心靈幽穀和靈魂穹宇,永恒回響。
在和君商學院,與其說是我教育了你們,不如說是你們教育了我;與其說是我為你們貢獻了什麼,不如說是我從你們身上獲得了更多。我相信,在這一點上,所有的和君老師,感受是和我一樣的。
畢業典禮即將圓滿落幕,未來的人生征途肯定有鮮花和歌聲等候著你們,但更多的,肯定不是鮮花和歌聲,而是艱、難、險、阻。這些艱、難、險、阻不斷出現、永不消失、如影隨形似地貫穿人生的始終,是生活的常態。它們來自於千萬載不變、普天下皆然的社會世道和個人內心,也還可能包括來自於,我們今天稱兄道弟、真情擁抱、相約不拋棄不放棄的“兄弟姐妹關係”——在歲月風雨的消蝕中,不知從哪天起就悄然蛻化、無聲變質。在此過程中,我希望你們,人情世故能看透,赤子之心永不丟;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作為師長,我當然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你擁有輝煌的功名利祿,但我又很清楚,比輝煌的功名利祿更重要的是你的健康快樂、一生平安、愛情幸福、家庭和睦,以及在平凡的日子裏能夠感受和體味人生的美好與生命的莊嚴。我希望你能不懈地追求成功,百折不撓,但無論如何你都要學會坦然地接受平凡。
說到未來,我特別期待的是,希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我還能身體健康、思維正常、心靈敏感、感情充沛地跟“一個也不少”的光榮328再相聚,待到那時再相會,你們已然群星璀璨、熠熠生輝,躍躍然成世雄人傑、曆史豐碑。那時那刻、彼情彼景,我暢抒胸中快意,一氣嗬成一首好詩,與當年的《我相信》遙相呼應、氣貫長虹。詩與你們的人生氣象互為印證,終成人間奇跡、千古絕唱。
人生如詩。真正的好詩,不是我把自己修煉成詩人秉借一時心意和情感所能寫成,而是需要我和你們一起,用整個生命過程共同鑄就。期待著我們共同的詩,終究有一天真的麵世了;光榮328,全都成為偉大的詩人。
前路漫漫,祝福光榮328!
讀這樣的和君學子感言,想不動情都難啊!
編者語
這是一篇剛剛離別的和君學子寫在論壇上的文章,我們讀之不禁為之動容。
私塾畢業典禮,兩天時間太短了,笑過哭過,發現還有好多話來不及同先生、兄弟姐妹們說,回香港的飛機上我一直後悔。飛機著陸的時候,所想所思已經不成體係了,想想還是發在最後的論壇上吧,再拋一次磚。
翻閱畢塾典禮上和君的案例,回顧兩年的筆記,感歎人的思維空間竟然在這幾頁紙內被放大了這麼多。薄薄一張紙上所記錄的事件的高度,可能許多人一生都達不到。先生太辛苦,太忙,花了兩年的心血,才把這樣的高度傳遞給我們。可在我們的職業生涯裏,單有高度是不夠的,還要有足夠的“低度”。這次和工作後的兄弟姐妹們聊天,發現許多人開始找這個“低度”了。隻有足夠低,才能與其他人交流、融通。幾個月前在和一個有其他信仰的朋友交流的過程中,先生點評了我一句:“你的話語體係和他沒法交流。”那時我隱隱覺得不對,回來後想明白了,我沒有回到樸實無華和生活的原點上與人溝通,沒有在最切身的著力點和人溝通。越是日常的東西,對人的啟迪和觸動往往越大。有時兄弟姐妹會和我開玩笑說“有境界”,那會兒我其實笑得很尷尬。想起有幸和先生、浩然師兄一起去見幾位長輩,先生在很長的時間裏都很平淡、質樸,直到最後發力的時候才真正亮劍,全場都震動了。見過的其他有境界的人,平時是看不出來的,隻有在真正需要的一刻,才能體會到他們心中的那股雄猛的力量。兵形像水,水一定是足夠低的,這樣才有變化和適應能力。
再說說修煉。煉的是什麼?不說玄的,這一生遇到的好幾位老師都告訴我,煉的是自己的心在麵對刺激和幹擾時候的反應能力。這要求心有足夠的容量來應付大的波動,又要有足夠的敏感度及時釋放小的幹擾而不讓其積累。就好像我們鍛煉身體,既要有擔當重壓的體力,又要敏感地判斷出身體失去平衡、開始積累疲勞的部位來及時調整和放鬆。可這如何達到?傳統文化給了我們很多應對外界的招式和理念。儒家把為人之道說盡了。從前讀儒家經典的時候,我自己一個明顯的體會就是,那些文字我能很容易接受,但是不容易“touch”。什麼是touch?是能給我反饋,可以隨時用這些招式做實驗。後來發現,這些文字的反饋,可遇而不可求,都是隻能在人事中來反應,有時很難應用,找不到發力點。從前很多儒生被形容為“迂腐”,並不是他們想成為那樣,而是雖然他們腦中有很多理念,但是沒有一個環境讓其實驗、集成以完成心性上的轉化,所以知道的多,做到的少。儒家的大成就者如曾國藩,都是在入世時社會為其高成本地提供了實驗室,讓他的理念得到印證和提升,最終找到了應用、發力點。
先生說“行萬裏路,閱萬個人”的時候,我冒昧地想,這恐怕就是先生的實驗過程了。有幸在和君工作的同門,有“三度修煉”的理念為基礎,估計在幾年的風波險阻中,能完成這個過程。像一位兄弟在畢業信中所說那樣,“希望你有足夠的福氣遭遇大磨礪,將你壓低掏空,先起霸氣,再養王氣,最後一團和氣”。可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頂得住這份福氣,或者,這種曆練的成本,是否可能高過了一些人和組織的承受能力?或者,比如我所在的學校環境,提供的實驗不夠,無法集成的時候,自己又該怎麼做?後來我找到了,傳統文化不僅僅提供了招式,還提供了很多“軟”實驗室。
從前彈古琴、練太極拳、品茶等等,其實都是在實驗。太極拳後麵會說,先以彈琴、品茶為例,什麼樣的胸中氣象就能彈出什麼樣的曲子,調出什麼樣的茶,而操作的時候就會得到反饋,自己對於這種氣象的體悟是否真正駕馭了眼前的格局。比如,對一個字“柔”的理解,它是有彈性的鋼,或者有彈性的軟。但“以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這樣的理念,如果沒有一種身體上的覺受作為體悟的著手點,單從字麵上是很難契入的。隻有學推手被老師一下砸在地上的時候,突然發現,明白了不少。有一次和東峰師兄談起了禪修靜坐,我說這個即使是初學者,沒有任何“境界”,都很長“經驗值”。其實很簡單,在一次禪修的過程中,腦袋裏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幹擾,外界、身體的反應都在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而這時候,如果能把自己的注意力仍然留在那個原點上,定力肯定提高。定力不是指一種平靜的狀態,而恰恰是平靜被打破時的還原能力。平靜安寧的心有一種放鬆性的警覺,因為隻有最放鬆的時候,才能最快反應(人們經常說放得下才拿得起,我的理解,放下,一個很大的作用是讓心不要擔負太多以失去那種放鬆性的警覺)。在這些實驗室裏取得的成果,是讓心對理念有了很多的質感和把握,可以接下來去應世,因為世間所有的事情,歸根結底,都是在對心的一次次信息傳遞和刺激,而同樣的刺激,可能在實驗室裏就體會過了。很多兄弟姐妹對我說,希望退休以後去修行;還有一個兄弟在畢業冊中寫,自己最不著邊際的夢想是“定心入佛”(太可愛了^_^)。可其實,修煉是可以從當下開始的,它與宗教無關。不是每個人都會在現在勾畫起一個人的靈山,可是每個人都需要心的安詳和健康。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打拳或者打坐,但是隻要留心,大家都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實驗室”。
一、發心和精進
這點我不想用私塾來說話,因為一下筆就停不住。倒是我在學拳兩年時的回顧可以替代一下。
“學拳難嗎?”丁老師可能會笑著招呼你,“來吧,一起練練,打著玩。”
或許很多人就是這樣接觸了太極拳、喜歡上太極拳、選擇了太極拳。隨著練習,原本認為不可能完成的長時間站樁、不可能學會的眼花繚亂的套路,不知不覺都會了。大家就這樣懵懵懂懂地跨越了外在條件上最難過的一關:明白的老師難遇、正確的方法難求。我自己的體會,剩下來還有兩關,老師隻能引導你,不能幫你過,因為它來自於內:學拳的發心和精進。
一年前,我問自己,還有其他同學:“你為什麼學太極拳?”答案五花八門:圓武俠夢、鍛煉和養生、打給女朋友看、廣交武友……他們當中,有的成了技擊上的熟手;有的治好了慢性病;有的靠花架子吸引了不少異性的目光;有的還在四處尋師……說來慚愧,我剛開始學拳,主要是由於這拳打得好看,而且讓從小不是運動健將的我找到了一種另類的運動方式以恢複自信。隻是諸多學拳的人或走或留,讓我慢慢體會到,學拳之初的定位決定了我們在拳上可能走出的高度。丁老師閑談中的一句話讓我重新審視對於太極拳的理解:“學太極拳是一輩子的戰略。”戰略是放大了看的。幾十年後,我的身體、精神是什麼樣?應該是什麼樣?怎樣才能成為那樣?在數十年的人生維度上篩選學太極的理由,我發現,彼時江湖已遠,朱顏不再,剩下的是一個一輩子不斷開發自己潛力的工具。為什麼這拳可以擔當這樣的任務?老師說,它幫助人達到“應物自然”。自然,需要放鬆,沒有矯飾、沒有造作、沒有內耗;而應物,是在即使有外力施加的情況下,也能通過調整自己、調整外界,保持平衡、自然的狀態。練身的同時煉心。身體的平衡能力增長時,心的調節能力也逐漸物化了。放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中,沒有一門技藝是為了其本身而誕生的,都是從完整的人出發設計的開發工具,其最終亦指向人本身,指向人最希望獲得卻不一定知道怎麼獲得的幸福健康。從那之後一年,經曆了很多。現在重看當時的發心,發現沒有太多可以修改的。這一年對拳的認識,沒有超越當時的高度。
但有一點需要調整,那時我太樂觀了,樂觀到以為自己不用費什麼力氣就能堅持下去,因為相信自己的發心。當時的我對於堅持沒有想太多,若像從前的人那般一直待在老師身邊,有著老師和同學的督促,這個問題不難解決;沒有那樣的條件,堅持是要“傻”功夫的。可現在我們確實不容易常見老師,周圍的機會和誘惑太多,而我們又太聰明,這是一大不幸。每次見到老師,回來都會努力一陣子,過了一段時間,又慢慢開始懈怠。一次重一點的功課,一番感情的起伏,一部好看的電視劇,一個惡劣的天氣,都可能讓我們原諒自己,停上一天兩天。而這之後,這種暫停就越來越多,因為我們可以找到的理由也越來越多。老師常說,太極拳的鍛煉同拳架一樣,要“進退折疊”的,在一段精進之後,可能需要放鬆休息一段時間讓自己退退火。可身體的“退火”和心裏的“熄火”是兩碼事。人沒法總騙自己,過了一段時間,熄火的心就提不起見老師的勇氣了。滴水穿石,現在的人過多讚歎水滴的力量了,卻忘記了水滴的脆弱。有一次我做了個夢,夢裏有人問丁老師:“您是怎麼找到好學生的?”丁老師笑答:“我把本事都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堅持下來的就是好學生。”夢醒時,我覺得那句話意味深長。人生的遠行需要力量,可力量來自何方?有人回答,是恐懼,對後悔的恐懼。人生總會有光彩照人、轟轟烈烈的時候,也會有平淡如水的時候。可在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軸上來看,那一次拚搏、光彩,總會慢慢失色,可那點點滴滴、且行且悟、日久天長的堅持,卻會慢慢奪目,因為那是生命的主線。人的一生總會有很多後悔的事情,有些事情我們能一笑而過,而有些事,會讓人死不瞑目,其中就包括那種讓生命煥發力量但又平淡如水的堅持。也有人回答,是敬意。敬重的是老師全心全意的付出,一代代人們的堅持與傳承,人類為塑造自己而建設的偉大的學業和事業。我還找到了一個答案,是一點點小事累積起來的信心。平淡的事情,隻要開始做一天,就知道,我有做它的能力,隻要做第二天,我就知道,我有堅持做下去的可能。高度是從這一點一點的“低度”累積起來的。第三天、第四天……我們發現,我們至少能堅持一段時間。正向的累積是會有加速度的。問題的戲劇性在此:負向的累積也有同樣的性質。我們一天不做,就會知道,我們有懶惰的可能,第二天,就會有懶惰的慣性……對於福氣大或者內心足夠強大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沒有第二種選擇,可對大多數人來說,更有可能的狀況,是在兩條線上跳來跳去,一條主線被描成了一條虛線。這些時候,人會很難堪,可還是有希望,因為這樣的修煉,不是一次放棄就永遠錯過的,而是可以隨時撿起來的。可也就因為它容易撿起,所以人不容易珍惜。這些體悟隻是為了告訴自己,即使自己在堅持,狀態也很好,也還是要如履薄冰,因為總可能突然退轉;即使自己曾經放棄了,當下撿起來,又是一段堅持的開始。一位禪師曾同我說,整部《華嚴經》中修行的核心隻在十六個字:“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自己認準要去做的事情,不要有掙紮,不要用種種理由說服自己,該做的就做,不做的就是不做。因為掙紮的過程,是讓自己的心變得弱小的過程。我還同時明白了一位大德說的話:“世人向道,一時發心容易,終身精進,是為甚難。”
當然,終身的堅持,還有兩個障礙要突破:其一,由於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每個人可能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希望,自己一開始,就向那個最終極、最完美的目標進發,一步到位。因為不能確定那個目標是否是那樣,所以不敢投入。可事實是,學太極拳的大部分人入手時是錯的,可是不怕錯,怕的是人永遠不開始做。隻要在做著,就總會有改進自己的可能。老師常說,他年輕時曾用了好幾年練了一套錯誤的太極拳,後來花了幾個月的艱苦努力,才回複常人沒有練過拳的狀態。沒有開始的人自然不會犯那樣的錯誤,可他們如今又在何處?其二,是基礎的功夫。開始時很無味,可能會痛苦。許多人都想著高級的功法,都想著老師傳一條捷徑。可是我自己的體會,最基礎的也是最終極的。沒有基礎,終極無從達到。
真正的幸福總是建立在艱苦的修行上,而修行總是源自內心的正確調整。寫了這些,隻是想和同學們一起互相勉勵,同時在心裏懈怠的時候,拿它照照自己,回到當初選定的主線上。學拳難嗎?就在那選擇和放棄之間的心念一動,要難就有多難,要容易就有多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