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妻分居兩地的健康心態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的空間距離決定了人們的心理距離。夫妻分居兩地,過著類似“牛郎織女”般的生活,彼此間生活無法照料,相互的工作、學習很少了解,夫妻感情也難以交流,不免使人產生孤獨、惆悵之感。
怎樣正視生活中的這一現實問題,使“牛郎織女”同樣可以享受到愛情的歡樂呢?
書信往來,是分居兩地的夫婦增進感情的主要途徑。夫婦倆雖然天各一方,但隻要通過頻繁的書信往來,便可以傾吐衷腸、暢敘心曲,互述各自的工作、學習、生活瑣事,幫助對方解決各種疑難問題,給對方以感情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溫暖。
擴大愛的內涵,是加深分處異地的夫妻感情的根本之策。作為人世間一種最美好的情感,愛情應具有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應包含著情愛,包含著對朝夕相處、耳鬢廝磨的渴望,還應包括著對於配偶所從事的事業的幫助、鼓勵和支持,包含著對配偶追求的理解、尊重和傾慕。
彼此信任,是消除分居兩地的夫妻心理屏障的有效之法。長時間的兩地分居,夫妻間最需要的是信任。信任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
(1)在夫妻彼此了解的基礎上信任對方不會做出那些背叛夫妻感情、損害雙方自尊心的事情。
(2)要努力使對方信任自己。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對方始終如一地保持熱情,這種熱情不僅要通過信件、短暫的相聚來表現,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對方父母的關心、對對方衣帽鞋襪等日用品的購置等平凡的日常生活的關心來體現。要使對方信任自己,還須嚴格檢點自己的行為,有分寸地處理好與異性同事之間的關係。
解除後顧之憂,是使分居兩地的夫妻感情有堅實的生活基礎的有力措施。夫妻分居兩地,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並不是說生活中的矛盾就隨之消失了。恰恰相反,正是由於夫妻間彼此不能相互照顧,有時生活中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因此,在夫妻間增強感情的同時,更要充分重視、認真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具體問題,如經濟開銷問題、子女教育問題等等。要努力使對方在工作上安心,在生活上放心,盡一切可能解除對方的後顧之憂。隻有這樣,分居兩地的夫妻的感情才有堅實的生活基礎。
2.夫妻性格不合怎麼辦
朋友之間,話不投機半句多;夫妻朝夕相處,生死與共。婚姻離異的緣由,除了少數的是出自性障礙之外,絕大多數是源於性格不合。因此,要防備婚姻的裂變,應著眼於夫妻性格不合的矯治。
所謂夫妻性格不合,實質上是這一方沒有使另一方如願以償。同樣道理,所謂性格相合,情意相投,就是夫妻雙方彼此都能獲得滿足。這種互相滿足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通過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夫妻的性格不合,即使已到了見到對方都感到是一種精神折磨的地步,還是不要輕易分道揚鑣為好。與其束手待斃地哀歎與對方性格不合,不如身體力行,通過主觀努力,在實現家庭職能中相濡以沫,彌縫不合,擺脫困境。
如何擺脫夫妻性格不合的困境,進而彌合夫妻間的縫隙呢?最好是用“異質整合”的方法。夫妻性格的異質整合,一般要經過遷就、接納、應心三個階段。
遷就
就是一方順著另一方。夫妻之間,有各種各樣分野,如一方要鹹,一方要淡,一方愛音樂,一方好球類等的興趣愛好分野;一方當教師、當護士,一方當鉗工、一方當營業員之類的職業所構成的生活方式分野;一方活潑好動,一方抑鬱孤僻,一方急躁,一方沉著之類的氣質分野等。有了分野,彼此難免產生不習慣、不適應現象。遷就,就是彼此寬容,麵對現實,接受現實,從而使彼此思想得以認同。
接納
就是遷就的習慣化。如果說遷就是克己妥協和讓步的勉強過程,那麼,接納就是勉強的解除,並漸趨自覺的過程。遷就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不僅不覺得勉強,反而覺得非此不可。
應心
就是得心應手。夫妻經過接納,性格、氣質、習慣、作風等全麵適應,互相熟悉,配合默契,臻於高度的和諧。
性格不合的夫妻進行異質整合,必須牢記:
異質整合從遷就到應心,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日久方得見效,它需要雙方付出長期的努力。
夫妻性格異質整合的基礎是愛情,如果雙方沒有維護愛情、維護家庭的強烈願望,一切的一切,都將是侈談。
夫妻是個共同體,榮辱與共,性格的異質整合,不存在孰是孰非與孰優孰劣;各走極端既不必要,亦無意義。
3.克服愛情厭倦心理的方法有哪些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人若長期接觸同一事物或從事同一工作,就會產生疲勞感。即使是一幅很美的畫、一首很動聽的樂曲,如果反複看、反複聽,原先的美感也會逐漸消失,而代之以單調乏味的感覺。同樣,對於毫無變化、索然無味的婚姻生活也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反應,這就是“愛情厭倦”心理。
孤獨感、生活單調、缺乏情感交流和吸引力的消失是產生“愛情厭倦”心理的主要因素。
孤獨感常是產生“愛情厭倦”心理的主要原因。一個人如果沒有人與他分享生活中的樂趣與感受,就會產生孤獨感。由孤獨感又轉而成為對婚姻的失望乃至憤怒,原先的情感也就隨之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