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改成“我要打印5頁文件,可以用下打印機嗎?因為我趕時間。”被拒絕的可能就一下子下降到了6%。
“趕時間”這個理由看上去挺充分,但是真的是這個原因在起作用嗎?蘭格安排了第三種情況。
“我要打印5頁文件,可以用下打印機嗎?因為我有點東西要打印。”對,“因為我有點東西要打印”,說了跟沒說一樣,但這效果可大不一樣。93%的人聽到這個偽原因後都同意了。
在這種無關緊要的小事上,人們經常是不過腦子的,大腦還要省出來幹些更加重要的工作,所以不需要辦那麼多道手續,隻要簡單對一下暗號就可以直接批準。5頁紙打印起來用不了多長時間,所以沒關係,如果換成20頁紙的話,人們似乎就不吃偽原因這一套了。
想讓我答應一件事,你需要給我個原因,哪怕是偽原因;想讓我相信你的觀點,你就要讓我覺得咱們是同類人。同樣的一段話,有些人說出來你就更信服,另一些人說出來卻會激發你的批判精神。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家約瑟夫·卡薩裏奧(JosephLesario)就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準備了一段同樣的演講詞,找來同樣一個演員錄製兩段不同的錄像。一段配合更多手部動作和麵部表情,熱情洋溢。另一段則表現得成熟穩重。接著他們隨機分配給參與者一段錄像,請他們評價是否支持錄像裏的內容。他們發現在個性測試中,保守派偏向於支持看起來沉穩的錄像,而激進派支持看起來熱情洋溢的錄像,盡管演講者說的內容是一樣的。
有時候你會發現,有些人跟你吵了半天後才明白其實你們說的根本就是兩回事,或者其實兩人觀點是一樣的,還吵了個麵紅耳赤,非常可笑。看看那些論壇裏或者博客裏的類似“腦殘”“傻X”的評論吧,是不是有這麼幾個特點:他們可能連文章都沒看完,或者根本沒看,有的可能沒理解或者誤解了作者的意思。還有的評論抨擊的是作者的態度而不是觀點。他們學堂吉訶德大戰風車呢?我們姑且認為這些人是發自肺腑地不同意樓主,而不是出於工作需要。那麼,他們的理解能力為什麼就這麼“差”呢?就是因為我們常常在看內容之前就已經事先有了一個心理設定,劃分出了敵友。
蘭格教授在黃頁上隨機挑選了一些地址,給他們寄去一份簡單的隻有5道題的調查問卷。問卷隻是個幌子,重點在問卷的導語,分為兩種。一種隻要求填寫問卷,並給了個寄回的地址,而另一種則客客氣氣地說“您好……請……”這些禮貌用語看似假模假式,但是,問卷回收率的提高卻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
大腦為了讓自己省事兒,就想出了這麼一個以形式代替內容的偷懶法子。不知道的人還常常因為這個無關緊要的形式引起矛盾。了解的人卻懂得利用了這一點,為自己的內容掃清障礙。自由讓你不快樂。
By0.618
經驗說:我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嗎?
實驗說:你真的常常不知道什麼才能帶給自己快樂。
你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快樂嗎?你不知道,隻是以為自己知道而已。你一個勁地朝著讓自己不快樂的方向悶頭奔去,以為快樂就在前方。
自由是個好東西,為了它,人們前赴後繼、你追我趕地拋棄掉生命和愛情。可我們為什麼要自由?因為它讓我們更快樂嗎?如果你這麼想,那可要三思而行了,不然不但賠光了生命和愛情,還折上了幸福和快樂,那可就追悔莫及了。
別以為你是個例外,不信你來選擇一下。假如你參加了果殼網招募“科學逃兵”的活動,成功推薦了一位科學青年,這時你就有機會獲得果殼網送出的大獎。獎品有兩個,價值相當——iPodtouch和機器人。前者是你一直計劃要買的,後者看起來更拉風。在挑選禮物之前,你希望看到怎樣的規定?是“5天之內可隨意更換”,還是“一錘定音,不得更換”?
在類似的場景中,66%的人都希望可以得到更換的機會,以免自己改主意。這就是說,大多數人會選擇這種看上去自由,但實際上不快樂的方式。
沒錯!“可改變”確實比“不可改變”更不快樂。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吉爾伯特(DanGilbert)和同事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和攝影選修課的老師串通好,在期末給同學們留了一個作業:在學校裏拍攝他們最喜歡的景物和人物,並從這些裏麵挑出6張最滿意的照片上交。課堂上,又把每個人的6張小樣發回去,再讓大家從這6張照片中精選出2張最喜歡的練習衝洗技術。經過一輪輪篩選,每個學生都挑出了自己最滿意的兩張。6個小時的衝洗課結束後,大家長籲一口氣,終於大功告成,得到了2張最滿意的照片。可惜的是,這時他們卻被告知,隻能從2張照片中選1張帶走,另1張留下來當作業上交。這太殘忍了,辛辛苦苦又是挑又是洗的,該交哪一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