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投 把握機遇,功利交往(3 / 3)

擁有數個地盤、物業的李嘉誠憂心忡忡。他不時聽廣播、看報紙,密切關注事態發展。此時香港“左派”的行動仍在升級。李嘉誠這時獲悉,內地春夏兩季的武鬥高潮,自8月起漸漸得到控製,趨於平息。那麼,香港的“五月風暴”也不會持續太久。

作為投資者,最關注的莫過於“中共會不會以武力收複香港,在香港推行內地的共產主義製度”。李嘉誠認為:“不可能。中共若想武力收複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廣州之機一舉收複,何必等到現在?香港是內地對外貿易的唯一通道,保留香港現狀,實際上對中共大有好處。中共並不希望香港局勢動亂。”

他經過深思熟慮,毅然采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李嘉誠逆同業之行而行,堅信亂極則治,否極泰來。大規模移民潮雖漸平息,而移居海外的業主,仍急於把未脫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廠房賤價賣出去。李嘉誠認為這是拓展業務的最好時機,他把塑膠盈利和物業收入積攢下來,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不少朋友為李嘉誠的“冒險行動”捏了一把汗,同業的有些房地產商正等著看李嘉誠的笑話。

1970年,香港百業複興,房地產市場轉旺。有人說李嘉誠是賭場豪客,孤注一擲,僥幸取勝。隻有李嘉誠自己清楚,他的驚人之舉是否含有賭博成分。他是這場房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但絕非投機家。

聽老經驗:

取於人舍之時,隻需付出較小的成本,並且避免了與人爭搶,又因為正中對方下懷,還可使對方心懷感激。然而,人舍我取也需要膽略和眼光。

行事、用人和經商一樣,趁低吸納,收益巨大,可惜的是,少有人敢這麼做。然而正因為此,趁低吸納之人才會“輕易”地成功。當然,能夠做到“趁低吸納”,需要非凡的洞察力和睿智的眼光,這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多加磨煉。一旦發現機會,就要處之不疑,勇敢地將其變為現實。

第十一節 狐假虎威,事半功倍

故事回放:

安邑的禦史死了,他的副手想得到這個職位,又唯恐不能如願。輸地(安邑的地名)有個人便去替他周旋,這個人對安邑令說:“聽說有人向魏王請求禦史的職位,可是魏王說,那裏不是有個副手嗎?我難以改變他們的規定。”於是安邑令立即讓副職升任禦史。

在這則小故事中,輸地之人是借魏王來拔高安邑禦史的副手,使安邑令“不看僧麵看佛麵”,讓副手升任禦史。

這種借助他人的聲望來提高自己地位的方式,在曆史上並不罕見。

蘇代替燕國遊說齊國,在沒見齊威王之前,先對淳於髡說道:“有個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早晨站在市場上,但無人問津。他就去見伯樂說,我有匹駿馬想賣掉,接連三天早晨站在市場上,但沒人跟我說一句話,希望先生能繞著馬細看一下,離開時回頭再瞅一眼,我可以給您一些費用。伯樂答應了。於是第二天伯樂繞著馬仔細看,離開時又回頭瞅了一眼,結果這一天馬價竟漲了十倍。現在我想把‘駿馬’送給齊王看,可是沒有替我前後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樂嗎?請讓我獻上兩千四百金,用這些作為薦舉的酬金。”淳於髡愉快地答應了蘇代的請求,入宮勸說齊王,齊王高高興興地接見了蘇代。

漢朝時候的李膺,高自標持,一般的士大夫想見其一麵而不得,能到李膺家裏做一次客,被李膺接待一次,就叫做“跳龍門”,有可能因此而身價倍增,甚至天下揚名。但是李膺如此清高,一般想去見他的人都望而卻步。當時剛剛十歲的孔融也想見李膺,但是害怕李膺不見,就對李膺的門人說:“我是李大人的親戚。”守門人送他去見李膺,可李膺不認識他,問:“你是我的什麼親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很有交情。我和你不是世交嗎?”李膺的賓客們見他才思敏捷,很善於講話,都感到驚奇。孔融就靠著孔子和老子這兩位大人物,敲開了李膺的門。

聽老經驗:

求人辦事時,難免會遇到種種事先不可能了解的情況:所求之人為人如何?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而那位被求之人也不免懷疑:這個人究竟怎樣?才能如何?是否誠實可靠?這時,如果有位中間人互通情報,溝通消息,那麼雙方的障礙就很容易消除。而如果有一位值得信賴或尊敬的人,能夠替你在對方麵前美言力薦,那麼,事情就成功一半了。

我們在求人辦事的時候,不妨拿個大人物做敲門磚,不妨“攀高枝”,目的隻有一個:把事辦好。

第十二節 要學會看客下菜

故事回放:

有一次,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到山東煙台演出,幾家新聞單位的記者紛紛前來采訪,不料,馬季先生一一婉言謝絕,這使記者們十分失望。這時,有一個愛好相聲的記者再次叩響了馬季的房門,說:“馬季先生,我是一個相聲迷,我對如今的相聲表演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馬季先生一聽,便十分熱情地接待了她。這位記者正是用她和對方對相聲的愛好及共有的興趣做文章,巧妙地打開了馬季先生的“話匣子”,順利地完成了采訪任務。

生活中,我們總免不了和陌生人打交道。如果你能夠通過仔細觀察和揣摩發現此人的獨特之處,就可以找到一些相互交流的話題。

《解放日報》的一位記者曾講述過自己采訪的一段經曆:他去某地農村采訪,住在一個老大娘家,進門打過招呼,便說:“聽口音,大娘是山東人,好像是魯中南的吧?”大娘說:“是呀,老家是山東陽穀。”記者接著說:“我當兵時,我們連隊山東人可多啦,連長、排長、班長都是山東人,山東老鄉對國家的貢獻很大!”這番話引起了老大娘對往事的回憶,她對記者講起了過去的事情,記者從她那裏得到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意外收獲頗大。這就是通過間接相似點——首長、戰友和大娘都是山東人,從而與大娘有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也是使大娘產生了感情共鳴的緣故。

有個著名的公司公開招聘,職位非常好,應聘者雲集,但是都沒有被選中。李明剛剛大學畢業,也想去麵試這個工作。通過朋友知道了麵試官是誰,就在這個麵試官身上做起了文章。他通過調查,知道這個麵試官是個球迷,而且是意甲某著名球隊的鐵杆球迷,於是就在麵試之前,惡補了一通這方麵的知識。麵試時,他故意將話題扯到足球上來,結果與麵試官聊得非常開心。最後,他擊敗了眾多對手,如願以償地得到了這個職位。

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能產生情感共鳴的相似因素很多,比如經曆、愛好等方麵,找到這些契合點,談起事情來就會方便許多。

聽老經驗:

一個求人,一個被求,二者是對立的關係。但是若找到和對方的情感共鳴點,讓對方覺得你是“同路人”“對胃口”,辦事就會方便許多。人人都有被人理解的欲望,若與被求之人有了情感共鳴,滿足他“被人理解”的心情,就拉近了彼此的心靈距離,對方也就樂於幫忙了。所以我們在求人辦事之前,不妨做做功課,了解這個人的興趣愛好,這樣才容易溝通,也容易辦好事。

第十三節 有“禮”走遍天下,既要禮貌也要禮物

故事回放:

一個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女孩,接到一家大企業的麵試通知,她在興奮之餘又非常緊張。麵試那天,盡管做了充分的準備,她還是沒能夠表現出自己應有的水準,她實在太緊張了,說話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對麵的幾個考官都皺起了眉頭。這時,一位中年男士走進辦公室和考官耳語了幾句,在他離開時,女孩聽到人事主管小聲說了句“經理慢走”。那位男士從女孩身邊經過,給了她一個鼓勵的眼神,女孩非常感激,立刻站起來,畢恭畢敬地對他說:“經理您好,您慢走!”她看到了經理眼中些許的詫異。

然後他笑著點了點頭。等她再坐下時,她從人事主管的眼中看到了笑意。

一個星期後,她竟然獲得到了這份寶貴的工作。就是因為她對經理那句禮貌的稱呼,讓人事部覺得她對行政客服工作完全能夠勝任,所以對她的印象非常好,才給了她這份工作。

一句禮貌的稱呼為女孩贏得了一次難得的機會,這是一種無形的“禮”。還有一種物質形態的禮物,忽略了它也會給我們帶來不少麻煩。

在寸土寸金、繁華的慕尼黑,最好的安身立命之地就是學生宿舍了。而這其中竟也大有文章可做。一開始,小張被告知要排隊等半年到兩年才能住進宿舍,她也就信了。直到一個比她晚申請宿舍的同學都拿到了房子的鑰匙,小張才大吃一驚。當時的她還四處顛沛流離,為住房發愁,同學卻享受到了德國政府資助的學生宿舍。原來,有“禮”走遍天下,大家都懂得要送禮給房管,比如中國結之類的小東西。於是小張也決定送點禮物,她給房管送了一小罐泉州的鐵觀音,不料真有奇效,早上送的禮,當天下午房管就打電話給她了。過去搬家的艱辛湧上心頭,由於舍不得坐出租車,幾十公斤的行李都是小張一個人拖著,從城南搬到城北,從城東搬到城西。其實這個禮,無非是個小禮,卻讓小張折騰了這麼久。回想一下,當時到房管處三番五次地苦苦哀求,卻沒有任何效果,如今一個小禮物,竟打發了多少惶恐和淚水。

聽老經驗:

所謂“有‘禮’走遍天下”,又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都是在強調“禮”的重要性。時時不忘以“禮”示人的人,人際關係才能良好。

“禮”不是溜須拍馬,而是人際交往中的必需品。正是“禮”,長期規範和維係著人與人的交往。禮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情,禮少了,情也就淡了。當然,這裏的禮,既有表示人文素質和修養的禮貌、禮儀,也包括能傳情達意的現實的禮物。到底該送何禮,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第十四節 別讓情緒模糊了判斷

故事回放:

三國時期,魏國與蜀國對壘。魏國大將曹真與王朗、郭淮共議退兵之策。王朗說:“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隻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

第二天,兩軍相迎,列陣勢於祁山之前。諸葛亮舉目見魏陣前三個麾蓋,旗上大書姓名,中央白髯老者,乃軍師司徒王朗。王朗對諸葛亮說:“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諸葛亮說:“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王朗接著說出一大套理論,甚至勸諸葛亮:“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

諸葛亮聽後在車上大笑:“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世;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汝既為諂諛之人,隻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麵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以上就是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諸葛亮唇槍舌劍,義正詞嚴,抓住要害,一頓羞辱,竟使王朗命歸黃泉。

王朗本來是想遊說諸葛亮,幻想不費一兵一卒,使諸葛亮拱手而降,使蜀兵不戰而退。但王朗哪裏是諸葛亮的對手?諸葛亮對王朗的曆史和現狀了如指掌,他義正詞嚴,句句都擊在要害上,使王朗羞愧有加,無地自容,根本控製不住憤怒的情緒,終於一命嗚呼了。

利用對方的情緒,諸葛亮獲得了一次漂亮的勝利。

聽老經驗:

人是一種具有思維和感情的動物,所以每個人都有情緒的波動,這也是人和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氣憤和情緒在戰略上來說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無論發生多麼大的事情,你必須始終保持冷靜客觀,不帶任何個人情感和偏見。否則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引發新的問題。控製好自己的情緒才能在解決問題時遊刃有餘,發揮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