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反 反其道而行,條條大道通羅馬(1 / 3)

第一節 將計就計,巧妙應對別人的刁難

古人雲:事有反經而合權者。有時候倒打一耙,是擊退敵人的最好方法;有時候回頭走路,是到達目的的唯一正確道路。所以我們要具備逆向思維,在遇到困難,各種辦法都行之不通的時候,不妨倒著想,往往會山重水複疑無路,驀然回首,路在燈火闌珊處。

或譽之,而適足以敗之;或毀人,而乃反以成之。

——《淮南子·人間訓》

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

——列子

故事回放:

20世紀30年代,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訪問美國時,被一位反對他的美國女議員詆毀:“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會在您的咖啡裏下毒藥的。”對此,丘吉爾並沒有勃然大怒,而是不露聲色地回答說:“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一定會喝下那杯咖啡。”

由於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多次發表演說主張與蘇聯共同抵抗德國納粹的侵略,在記者發布會上,一位記者尖聲問道:“您為什麼要替斯大林說好話?”這個問題涉及兩個不同體製的國家,對此,丘吉爾從容地回答說:“假如希特勒侵略地獄,我也會為閻王爺講好話的。”

這兩個事例中,丘吉爾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不是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觀點,而是用幽默含蓄的方式,把自己的觀點寓於其中,語言充滿耐人尋味的魅力,讓聽者自己去體會他的觀點,同時也恰到好處地回擊了對方不友好的態度。

維特門是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的著名律師,當選為加州議員。有一次,他剛從農場回來,因為時間的緣故,穿著一身農場工人的衣服就趕去參加一個聚會。他一進入房間,就不斷地聽到那些紳士淑女們在議論他,言語間十分不尊重鄉下人。沒過多久,那些紳士淑女們便圍坐在維特門周圍,向他提出各種各樣的怪問題,企圖嘲弄他,讓他出洋相。

維特門站起身來,對這群庸俗的人說:“女士們,先生們,請允許我祝願你們愉快和健康!在這個快速前進的時代裏,難道你們不可以變得更有教養些麼?你們穿著如此高貴,言辭卻如此刻薄無禮,你們是虛偽的,而我一直以為你們是真正的紳士和淑女。其實,我們都錯了。”當這群自以為是的人正要向他發作的時候,從外圍走進來主人,恭敬地對他說:“維特門先生,您好!剛剛怠慢了,他們沒想到是您。請您到書房來,我還有些問題要向您請教呢。”

維特門對那群呆若木雞的人們說:“再見了,祝你們玩得愉快!”維特門的反唇相譏簡短直接,噎得那些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偽紳士、偽淑女們啞口無言,頃刻間,就把對手的嘲諷、責難一掃而光,更凸顯了自己人格的高貴。

聽老經驗:

在工作和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處處和你為難,一有機會就出難題刁難你,想使你陷入難堪的境地。這就需要你在維護自己尊嚴時,運用技巧來輕鬆化解。應對刁難時,要善於以智取勝。當對方提出的問題使你實在無法回避又難以作出正麵回答時,不妨順著對方的話茬往另外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引申。這就是換位思考,它可以使自己的論據更為充分、合理、貼切,這種化解自己窘境的方法大都是對問題單刀直入,往往使對方難以招架。

第二節 生氣不如爭氣,翻臉不如翻身

故事回放:

南北朝時的高洋是一個懂得適時彎曲的人。高洋在尚未稱帝時,國家政權在其兄長高澄的手裏。高洋的妻子十分美豔,高澄很嫉妒,而且心裏很是不平。高洋為了不被高澄猜忌,裝出一副樸誠木訥的樣子,還時常拖著鼻涕傻笑。高澄因此將他視為癡物,從此不再猜忌高洋。高澄時常調戲高洋的妻子,高洋也假裝不知。

後來高澄被手下刺殺,高洋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朝中大臣素來輕視高洋,而這時高洋大會文武,談笑風生,與昔日判若兩人,頓時令四座皆驚,從此再不敢藐視。高洋篡位後,初政清明,簡靜寬和,任人以才,馭下以法,內外肅然。

當時西魏大丞相宇文泰聽到高洋篡位,借興義師的名義,進攻北齊。高洋親自督兵出戰,宇文泰見北齊軍容嚴盛,不禁歎息道:“高歡有這樣的兒子,雖死無憾了!”於是引軍西還。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已不存在這種不忍讓就會動輒丟性命的屈伸之道了,但適時彎曲是必需之策。彎曲時更容易看清彼此更多的東西,更有利於溝通和進步。

一個名叫拉升·彼德的男士在海軍服役兩年後,回到了首都華盛頓,之前服務的全國廣播公司正等待他繼續去做播音工作,但是換了個新上司。由於某種原因,這位新上司好像不大願意接受他。

彼德憋著勁兒要在各個方麵和他的上司比個高低,於是他冷靜、謹慎地工作著。新上司對他主持的節目時間重新安排以後,他按捺不住了。他一直是和老搭檔主持一個喜劇節目的,而新安排的時間差得不能再差了——將近午夜。

他怒火中燒,準備和上司大鬧一場,但是為了飯碗他還是忍了下來。搭檔和他接受了這個倒黴的時間安排,兢兢業業地工作著,三年後,這個節目成為華盛頓首屈一指的節目。

一天,新上司主動邀他參加電台的聚會,這次是躲不掉了。晚會上,他遇到了上司的未婚妻,她是個聰穎、活潑、務實的姑娘。像她這樣的姑娘怎麼能喜歡一個沒有什麼可取之處的人呢?通過上司的未婚妻,他對上司的人格品行的看法有了轉變。

隨著時間的流逝,彼德的態度轉變了,上司的態度也變了。後來,他們成了好朋友。彼德仍在全國廣播公司工作,並在一檔著名的電視節目中主持氣象預報。

聽老經驗:

己不如人時,當麵翻臉、發泄怒火隻會自取滅亡,懂得適時彎曲、暗中發力才是求勝之道。當遭遇別人的欺辱時,是生氣對自己有利,還是忍下這口氣對自己更有利?是翻臉對自己有利,還是適時彎曲對自己更有利?這是不言自明的。當然,不能為彎曲而彎曲,要在彎曲時不忘積極進取,最後一鳴驚人,顯示出強者的實力,自然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第三節 忍無可忍,還要再忍

故事回放:

範雎原是魏國人,早年有意效力於魏王,但由於出身貧賤,無緣直達魏王,便投靠在中大夫須賈的門下。

有一年,他隨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知範雎之賢,饋以重金及牛、酒等物,範雎辭謝沒有接受。須賈得知此事後,以為範雎向齊國泄露了魏國的秘密,便將此事報告了相國魏齊。魏齊不問青紅皂白,令人將範雎一陣毒打,直打得範雎肋斷齒落。範雎裝死,被人用破席卷裹,丟棄在茅廁中。須賈目睹了這一幕,不置一詞,還往範雎的身上撒尿。

範雎強忍著一時之氣,他待眾人走後,從破席中伸出頭對看守茅廁的人說:“你若能將我救出,以後定當重謝。”守廁人便去請求魏齊,允許讓他將廁中的“屍體”運出。

範雎養好傷後,曆經千辛萬苦來到了秦國都城鹹陽,並改名換姓為張祿。範雎看出秦國是最具實力的國家,秦昭王也不是一個無所作為的國君。幾經周折,範雎終於見到了秦昭王。他以出色的辯才向秦昭王指出秦國政策的失誤,並提出了自己內政外交等一係列主張。秦昭王立即采取果斷措施,廢太後,驅逐穰侯、高陵、華陽、徑陽四人於關外,將大權收歸己有,並拜範雎為相。

範雎所提出的外交政策,便是聞名於後世的“遠交近攻”,而他所進攻的第一個目標,便是他的故國魏國。

魏國大恐,派使臣須賈來向秦國求和。不過,須賈隻知道秦國的相國叫張祿,而不知他就是範雎。

範雎得知須賈到來,便換了一身破舊衣服獨自來到須賈的住處,並告知須賈自己給別人幫工勉強活著。須賈不由得起了一絲憐憫之情,並留範雎吃飯,同時送給他一件絲袍。

須賈問範雎是否有朋友認識秦國相國張祿,自己想拜見他。範雎假裝說自己主人和他很熟,可以設法帶他去見相國。第二天,範雎趕來一輛駟馬大車,並親自當馭手,將須賈送往相國府,並告訴他稍等,自己去通報。須賈在門外等了好久,也不見有人出來,問了看門人後才明白拉他進來的“範先生”就是他要找的相國。

須賈大驚失色,於是脫衣袒背,一副罪人的打扮,請守門人帶他進去請罪。範雎雄踞堂上,身旁侍從如雲。須賈膝行至範雎座前,並叩頭稱罪。範雎道:“你有三大罪:我生於魏,長於魏,至今祖先墳塋還在魏,我心向魏國,而你卻誣我心向齊國,並誣告於魏齊,這是你的第一大罪。當魏齊在廁中羞辱我時,你不加阻止,這是你的第二大罪。不止如此,你還乘醉向我身上撒尿,這是你的第三大罪。我今天之所以不處死你,是因為你昨天送了我一件絲袍,看來你還沒忘舊情,我可以放你回去,不過你替我轉告魏王,趕快將魏齊的腦袋送來!要不然,我就要發兵血洗魏都大梁!”

魏齊嚇得倉皇出逃,可趙、楚等國畏於秦國的兵威,誰也不敢收留他,魏齊終於被迫自殺。

聽老經驗:

一個人能“忍”的程度也是他可“負”的程度,成大事者莫不是從危機四伏的人性叢林中殺開一條生路,其間所受之辱超乎想象。但正是如此,他們才能挑起常人挑不起的重擔,走上成功之路。

忍人之不能忍,方能成別人所不能成之事。人生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隻要你能忍受挫折中的屈辱和痛苦,將挫折看做成功來臨前的磨礪,並以此自勉,一旦有機會,就會爆發出巨大的力量。

第四節 絕望常常是希望的啟明星

故事回放:

東漢安帝永初三年(108年),大將軍鄧騭慕名請馬融給自己做舍人。這本是旁人求之不得的美差事,馬融卻拒絕了。他對朋友說:“我馬融誌不在官,何況一入官場,必多受製約,為人苟且,這怎麼是真正的君子所該做的事呢?”

朋友聽了他的話卻不以為然,說道:“大丈夫以治國安邦為大誌向,有這麼好的機遇,怎能放棄呢?讀了書卻不用,這和迂腐又有什麼區別呢?”朋友的話沒錯,不過人各有誌,馬融在他的聖賢書中倒也樂得逍遙。

但好景不長,馬融客居的涼州武都、漢陽因羌人作亂,當地百姓深受襲擾。不久,戰禍就使馬融身受其苦,他的生計難以維持,最後連半飽也吃不上了。朋友看他可憐的樣子,傷心地說:“現在米太貴了,禍亂一時又不會停止,自函穀關以西,隨處都有餓死的人。我們身為書生,卻不能保家安民,如此下去,恐怕自己都要餓死了,真是慚愧啊。”

肚子受罪了,馬融也終於醒悟了。他說:“看來我的想法錯了。古人說:‘右手拿著天下地圖,左手拿刀割自己喉管的人是愚蠢至極的。’這樣說是因為活命比擁有天下更珍貴啊。我先前怕受一點委屈,負了大將軍的盛情,說來真是不明道理啊。若為世俗的小小羞辱而毀掉無價身軀,即使老子、莊子也會反對吧。”於是馬融改弦更張,高高興興地跑去給鄧騭做舍人了。馬融自此有了匡扶大政之誌,他辛勤辦事,兩年後被任為校書郎中。官雖不大,日子卻總算有了奔頭。

後來,馬融針砭時弊,用心寫了《廣成頌》獻給皇帝。其詞甚是懇切,卻不想得罪了執政的太後,太後對他心存厭惡,整整十年沒有讓他升遷。十年間,馬融雖仍勤懇做事,然而最後太後還是借故把他的小官也給撤了。

但是被放逐回鄉的馬融並不氣餒,他仍是手不釋卷,總在期待著有一天能重返朝廷。苦心人天不負,鄧太後去世後,親政的漢安帝重新征召馬融為官。馬融喜極而泣,對前來祝賀的鄉親說:“身處落魄,牢騷滿腹是沒用的。我幸有今日,全在我信心不失啊。”

聽老經驗:

跌倒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趴在地上再也不打算起來;暫時不起來也可以,但一定不能睡著了。人不是神仙,一生中不可能總是青雲直上,關鍵是身處逆境時如何應對。

人最輸不起的是精神,大多數時候人不是輸給別人而是輸給了自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有時退路也是出路,放棄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有進退不得的困惑時,冷靜地想想,到底是別人在為難自己,還是自己無意識中給自己設了限。

第五節 反客為主,失禮而不失“理”

故事回放:

《三國演義》中講到,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敗退,無力反擊,大有坐以待斃之勢。以劉備單獨的力量,絕對無法與曹操相抗衡,解決的辦法隻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聯手。此時,諸葛亮自願出使江東做說客,他並不是像一般人那樣低聲下氣地求孫權,卻采用“反客為主”的方法,表現出一副強硬的態度,硬是激發了孫權的鬥誌。

當時,東吳孫權自恃擁有江東領土和十萬精兵,又有長江天塹作為天然屏障,大有坐觀江北各路諸侯惡鬥的態勢。他斷定諸葛亮此來是做說客,於是采取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等待著諸葛亮的哀求。

不想諸葛亮見到孫權,開門見山地說道:“現在正值天下大亂之際,將軍你舉兵江東,我主劉備募兵漢南,同時和曹操爭奪天下。但是,曹操幾乎將天下完全平定了,現在正進軍荊州。各路英雄盡被曹操網羅,因而造成我主劉備今日之敗退,將軍你是否也要權衡一下自己的力量,以應對目前的情勢?如果貴國的軍事不足以與曹軍相抗衡,則應盡快投降才好。”

諸葛亮隻字不提聯吳抗曹的請求,他知道孫權絕不會輕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孫權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

諸葛亮針對孫權的質問,答道:“你知道齊王田橫的故事嗎?他忠義可嘉,為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後,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不論事成或不成,都隻能說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雖然孫權決定和劉備聯手,但麵對著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勢力,心裏還存在不少疑惑。諸葛亮看出了這一點,進一步采用分析事實的方法說服孫權:“曹操大軍長途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他為追趕我軍,輕騎兵一整夜急行三百餘裏,已是‘強弩之末’。且曹軍多係北方人,不習水性,不慣水戰。再則荊州新失,城中百姓為曹操所脅,絕不會心悅誠服。現在假如將軍的精兵能和我們並肩作戰,定能打敗曹軍。曹軍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麵,這是難得的機會。”

於是,孫權同意了諸葛亮提出的孫劉聯手抗曹的主張,這才有了後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諸葛亮真不愧為求人高手。

聽老經驗:

有些人總是欺軟怕硬,遇到弱小的一方總是喜歡以強欺弱,非得把對方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不可。如果你居於弱勢地位,別人很可能就會因此不聽你的意見,甚至表現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而做人不可太軟弱,該強硬時還是要強硬,這樣才能被人尊重,從而占據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