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一(2 / 2)

馬誌福上頭還有三個哥,兩個姐。孩子一多,家長顧及不到,馬誌福成長的過程自然免不了磕磕拌拌。每當馬大全在外頭挨了鬥爭,或是心眼子不順來了脾氣,首先挨打的就是馬誌福。馬大全總是打得很用心,很下力。打完了,看馬誌福抹著眼淚鼻涕的窩囊樣子,仍然不解氣,還要趕馬誌福走。說馬誌福不是他的兒子,是從哪裏跑來的野孩子,是個野種。可能馬大全在潛意識裏,對那天晚上自己的行為產生了意識性錯亂,所以拒絕認同這個沒按意願出生的兒子。如果要是馬誌福在外頭闖了禍,馬大全就用繩子把馬誌福拴在門口的老榆樹上,派另一個孩子看守著,還不給飯吃。饑餓讓馬誌福像餓狼崽子一樣哀嚎不止,吃光了身邊能夠得著的全部樹葉。這樣的成長經曆,讓馬誌福漸漸的學乘了。苦頭吃的太多,他就知道了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比如,馬大全回來,剛進門,馬誌福就搶先端一碗水來。馬大全屁股剛沾上炕沿,馬誌福就把煙袋舉到麵前。馬大全屁股往後一扭,身子剛坐穩,馬誌福立即彎腰把馬大全的鞋子脫下來在牆角上立好。過份的討好終於使馬大全轉變了管教作風,馬誌福從此才慢慢地脫離了苦難。

馬誌福讀過幾年書。中學畢業回了村,從給村裏當記帳員開始,慢慢地熬上了村會計,多少也算有了社會地位,在村裏鄉裏有了些活動能力。

馬大全也老了,紮呼不起來了,隻好看著兒子的臉色過日子。給他脫鞋的事兒是早就沒有了,更別說端煙袋。

馬大全不甘心這麼快地退出曆史舞台,還想端著瘦驢拉硬屎的架子,恢複當年的威嚴,罵罵吵吵從牆上摘下一根老麻繩往外走。

“你要幹什麼去?”

在小炕桌上撥拉算盤的馬誌福頭也沒抬地問了一句。

“我去村頭上找一棵歪脖子老柳樹上吊,省得我礙眼。”

馬大全嚷嚷著。

馬誌福說:“你還是吃了飯再去吧!省得拴上吊繩沒有力氣。”

馬大全呆若木雞,看著院子裏的農用汽車和牆角上立著的摩托車,隻能無言以對。明擺著,他得依靠馬誌福過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