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香香呀!”馮豔的爹說,看見你我就想,馮豔當時要是不出去“別說了,大爺,馮豔會好的,那時不是因為我爹身體不行,我也早出門走了。”
不走就對了,這落得馮豔的爹邊嘮叨邊歎息。把大秤掛好,開始過秤。
什麼事兒都怕有人開頭。這邊有人爬上車動手卸煤,那邊看著的人都心下著忙,很怕被別人拉下,又怕好煤被人挑走,紛紛扛著糧食趕來。人一多,就有些忙亂,都想自己盡快裝好,不管先後,都拎著鐵鍬爬上車,飛快的鏟成小堆,向周圍人宣稱這一堆已歸他家所有。這行為引發了一陣混亂。香香滿頭大汗,臨時找了兩個幫手,招呼秩序,幫著過秤,記賬。
兩車也就十幾噸煤,換了幾家就沒了,變成一袋袋的糧食。糧食當場裝上卡車,隨車帶走。
車開走了,更多的人圍上來,問什麼時候還有車來。問還能不能來,來的話,煤是不是一樣。
農民們的想法很務實。
叔輩大娘埋怨香香,“我這都說了換煤,你這閨女,也不上點兒心給留著,趕上村幹部了,講起了大公無私。”
“狗屁,村幹部什麼時候大公無私了?誰看見村長大公無私了,還是看見馬會計大公無私了?”
“如果大家還要,我再跟礦上說說,再送幾車下來。”
“要,家家都得要。”有人高聲說。
也是的,村裏頭這麼些年,就沒人想著幫咱們解決點兒事,村幹部家裏倒是年年都不缺煤燒。
村人們議論。
有熱心人跑回家拿出了筆和紙說:
“別這麼沒個數,都來登記一下,誰家要多少,讓香香也有個大概。好安排。村頭村尾,都是鄉裏鄉親,隻要打算要的,誰家也別拉下。就是香香該受累了。”
香香覺得對勁,是應該有個數。怎麼能問都不問村裏頭一聲,就放下兩車煤?好在頭一步雖然冒了點險,但還算順利的邁過去了。
消息傳的很快,幾天之後,山邊上幾個村子的人,聽說核桃溝村出了新鮮事兒,能用糧食換煤,竟然派人專程趕來聯係。問能不能給他們村也換一些。
事情來的太快,香香有些措手不及,沒敢馬上答應,因為這得問李東生是否同意才行。他不同意,香香是沒地方搞煤的。可還不等山上的信帶下來,村裏人先不幹了,把鄰村來聯係的人轟出村去。
村人們說:“好不容易盼著有人出頭幫我們辦點事,我們還沒換完,你們就來摻合。”
鄰村來的人懂規矩,說:“先濟你們,多了,我們就借個光。不多,我們就拉倒。這總歸行吧?”
村人們不好意思再攆,說:“不是不讓你們辦,隻是這事你們該找村幹部才對,讓他們出麵辦這個事。”
鄰村人說:“你們辦這事的人也不是村幹部呀!”
“那沒辦法,我們村有這樣的能人。”
村人們自豪地說,煤炭銷售的局麵,竟然這麼順利的打開了。
香香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擴大銷售正求之不得,李東生哪有不同意之理。李東生不但同意,還開車下山,拉著香香方圓幾十裏,大小幾十個村子,都轉了一遍,有村委會出麵的,有十幾家聯合的。隻要確定了聯係人就行,銷售局麵開展的轟轟烈烈。
對李東生來講,僅僅幾車煤,還不足以減輕淡季銷售的壓力,但即以答應,又指望依靠香香完成擴大地盤的大事,他自然配合,早把事情安排的有條有理。他先在縣裏聯係好收糧食的地方,糧食直接進了縣城,轉眼就變成了現錢。再按香香帶上來的條子發煤下山。儼然形成了完整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運轉的倒也順暢。
香香想的還要細致,要求李東生在放量時多給些餘地。有了餘地,每戶稱的份量都足足的不少分毫,最後還給扣上兩鍬,這就把農民們感動的不行。農民們祖輩生活在田間地頭,從土裏刨生活。春種秋收,土地總是那樣踏實穩重,讓人不能有一點更多的奢望。什麼事兒都看得淡了。苦難也好,災禍也好,都能默默的承受。就是有一個事,他們最在乎,那就是有人厚待他們,看得起他們,那他們就感動的不行,厚道的不得。煤車一到,有人過來幫著過秤。有人幫著查驗糧食。其實不查驗也沒事,誰也不敢在鄉鄰麵前弄虛作假,丟不起這個人。甚至會影響到這家人子女後代的婚事,成了做人的汙點。
世世代代的鄉風民俗就是如此,不是什麼人教育的結果,是山水土地養育而成。沒有這些民風民俗的滋養,這個民族早已經消亡。
但李東生還是有些小氣。生意人的算計和計較,他身上同樣也存在。那就是當季香香每隔七、八天上山收錢的時候,李東生都心情不好。看著季香香點錢,忍不住埋怨自己,這麼簡單的銷售方法,自己怎麼就沒想到,倒讓季香香插了一腳進來,真是蠢笨之極。
不過他知道,光是咒罵沒什麼用,要用季香香,就得先讓季香香嚐到甜頭。因為在那個下午的美妙時光中,就吳局長的秉性,不可能無所作為。既然有此一幕,吳局長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李東生讓季香香嚐到甜頭,季香香讓吳局長嚐到甜頭,吳局長就得給他點甜頭。不至於現在一談煤礦的事,吳局長就沒有好態度,不是訓斥就是教育他一通。以後直接由季香香出麵,他躲在後麵,也嚐嚐清閑的滋味。反正煤礦在手,煤的質量、數量、價格、供貨,完全都由他說了算。他完全可以控製一切。
但,李東生沒料到,整個局麵正在悄悄的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