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就做老板的事2(1 / 3)

第 一 章

戰略,就是抄近道

老板們應該很清楚,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但其中隻有少數幾條或一條是最適合自己企業的,而製定戰略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那條最適合企業發展的道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戰略就是抄近道。

什麼是戰略

最近幾年,“戰略”一詞大熱,幾乎成了所有老板的“口頭禪”。然而,據我觀察,能真正理解什麼是戰略,並能很好地製定和執行戰略的企業實在是鳳毛麟角。

雖然對什麼是戰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但在我看來,戰略首先是要為企業看病,找出限製企業發展的瓶頸,然後為企業樹立發展目標,並製定實現目標的方針、方法,以促使企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老板們有很多手段可以促成戰略的形成,既可以從改善企業的外部環境入手,也可以從調整企業的內部製度開始,更可以將產品的質量和服務作為主攻方向:總之,促成企業健康成長的方法不同,形成的“略”也就大不相同。

由於不同的企業所處的行業環境有很大的差異,在戰略實施之前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對其對錯進行評估,而且在戰略執行後,效果評估也不過是“馬後炮”,所以,老板一人就企業戰略做出決策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這也是企業中的其他人不能代勞的。

然而,老板們應該明白,對企業而言,戰略並非簡單地決定企業朝何處發展那麼簡單。在企業規模不大時,企業的發展方向是隨著機遇而定的;但當企業開始步入“成熟期”時,企業的發展方向問題就應該提上日程了。這時,老板就要立足於長遠,為企業製定戰略發展規劃。不過,在向我們谘詢的客戶中,能夠真正理解並做到這一點的老板隻占少數。

老板們應該很清楚,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但其中隻有少數幾條或一條是最適合自己企業的,而製定戰略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那條最適合企業發展的道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戰略就是抄近道。

戰略是企業通向成功的道路,但絕不能簡單地將其理解為捷徑。在我看來,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做正確的事,二是把事情做得最有效率。了解了這兩層意思,我們就能從根本上理解戰略究竟要做些什麼了。

既然戰略首先是做正確的事,那麼,對企業來說,什麼是正確的事情呢?

首先,企業要定位準確。身處傳統行業中的企業需要確定自己的產業、行業、區域、專長;新興行業中的企業則要理清戰略、市場、產品、客戶關係、渠道、價格、品牌、業務流程、企業文化這九大要素。

在每一個要素上,企業都擁有特定的位置。這些位置形成的結構,就是企業的當前戰略。其中不能改變的要素,或者短期無法改變的要素,對企業的意義不大,可暫且擱置;而那些能夠改善的要素則對企業的意義非常重大,我們可以稱之為企業的“成功要素”。這些要素最終能夠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格局,而這個格局,簡單地說,就是商業模式。所以,從要素上來看,戰略可以理解為尋找、辨識、確認、改善、使用企業成功要素的過程。

隨著產業分工的不斷深化,產業鏈也在不斷拓寬、延伸;但在這一鏈條中,分工協作的企業能夠獲得的利潤是不同的,是受企業效率、業務規模以及既成定價規則等因素影響的。了解產業鏈,就是要了解自己的企業所處產業的各個環節的利潤結構是怎樣的,自己的企業存不存在能夠改善的要素,從而提高企業利潤率。所以,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待戰略,戰略就可以理解為辨識、看清產業技術分工和利潤結構的過程。

在產業鏈中,雖然參與分工協作的企業數量很多,但每個企業都應該清楚地知道與自己競爭的企業有哪些。倘若你無法準確、快速說出自己企業的競爭對手,那麼,不是你的企業產業分工不夠明確,就是你的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

因為存在競爭,所以各個企業的市場行為會有所不同。企業隻有了解了競爭對手的行動,才能根據自身的資源和能力選擇進攻策略或防守策略。所以,從競爭的角度來看,戰略就是看清競爭形態、尋找競爭策略的過程。

資源、能力、技術等既定因素和企業的主動選擇構成了企業的競爭力,而其中那些企業可以依賴的、能促使企業持續成長的要素組合,才能算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核心競爭力應有助於企業進入不同的市場,成為公司擴大經營的能力基礎;其次,核心競爭力應致力於實現客戶最為關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處;最後,核心競爭力應該是難以被競爭對手複製、模仿的。所以,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來看,戰略就是辨識、尋求和選擇促使企業實現持續成長的要素組合的過程。

無論怎樣選擇,企業戰略最終都要立足於某個市場空間,因為隻有在合適的市場空間裏,戰略要素才能發揮作用。

市場的分類方法有很多,如按空間分,按人群特征分,按收入分,等等。但不管怎樣劃分,企業在哪個位置上能獲利才是最關鍵的。最終,這些分類因素也會形成一個結構,並對企業的市場範圍進行界定。因此,從市場範圍的角度來看,戰略就是尋找能夠使企業獲利的位置或區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