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異物感,“拔蘿卜”可改善(2 / 3)

老年朋友遇到此類問題時,我通常會在口服當歸四逆湯基礎之上為其配中藥包泡腳。方法非常簡單,取威靈仙、伸筋草各30克,桑寄生、當歸、丹參、雞血藤各20克,白芷12克,秦艽、蘇木、羌活、獨活各15克,用紗布包好後放入鍋中,先開大火煮,半小時之後轉成文火熬煮10分鍾左右即可,將藥包取出,藥汁倒入木桶中,倒入適量熱水,慢慢泡腳。水溫偏涼時可繼續加熱水,直到背上微微出汗即可,整個過程約需半小時左右。如果能順便按摩腿上的幾大要穴效果會更好。哪兒不舒服,就按摩哪兒,經常按摩,疾病就能夠被早點消除。

需要說明一下,泡腳時應當選擇較深的木桶,這樣可多放一些水,最好能沒過腿肚子。因為我們的腿上有個穴位——三陰交穴,為肝經、腎經、脾經三經的交彙穴。泡腳的時候,熱水會對這個穴位產生刺激,進而達到調理肝、腎、脾的作用。如此,就可以將人的五髒六腑進行整體調理,效果自然很好。

曾經有位退休老幹部經常會覺得雙腿酸、麻、脹、痛,針灸、吃止痛藥都沒有效果,後來到我這裏就診。我為他配了5劑當歸四逆湯,之後推薦他用中藥包泡腿。並且告訴他此方要堅持一段時間才可以。過了一段時間他高興地告訴我,每天晚上泡完腳後,全身微微出汗,有舒服感後,睡意就會迅速襲來,晚上睡得很香,多年的“老寒腿”也沒有再犯過。

然而,即使老寒腿症狀全部消失,平時也應當注重保養,保持正常的空氣溫度、濕度、大氣壓力、生活習慣等,以免複發。冬天盡量避免接觸冷水,洗臉洗手時應用溫水,多吃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食物,盡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生冷、油膩之物,還應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果蔬。因為維生素C可以促進炎症吸收。

最重要一點是要堅持鍛煉,不能因為疼痛而找借口。因為運動能夠促進肢體血液循環,改善病變部位血液循環,減輕關節疼痛,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等。但是要注意,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都不能過大。

冬季來臨,氣溫偏低,人體血管大幅收縮,多數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經常會受半夜小腿抽筋的困擾,即使穿上保暖衣褲,症狀仍未改變。這類患者服用芍藥甘草湯即可很好地緩解症狀。

芍藥甘草湯源於張仲景的《傷寒論》,此方藥非常簡單,取白芍20克、甘草20克,用水煎服、代茶飲即可。

該方劑之中,芍藥性酸,而酸味入肝,在《素問·五髒生成》中記載:“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肝的位置非常特殊,有將軍之官,主謀慮,能夠益陰和營。甘草性甘,歸十二經,具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抗癌等藥理作用。中醫認為,甘草能夠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生活之中到處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所以,將入十二經的甘草同助筋骨的芍藥合用,酸甘化陰,陰複則筋得養,腳攣急自解。藥理研究表明,芍藥、甘草中所含成分具有鎮靜、鎮痛、解熱、抗炎、鬆弛平滑肌等作用。正所謂“攣急,用甘草以生陽明之津,芍藥以和太陰之液,其腳即伸,此即用陰和陽法也”,因此,全方位進行柔肝舒筋,緩急止痛,就能夠達到斂津液、養陰血之功。

到冬季,中老年人非常容易小腿抽筋,尤其是腓腸肌抽搐導致的小腿抽筋,一旦血管因溫度低而大幅收縮,或肌肉疲勞,都可能會導致抽筋。芍藥甘草湯具有鬆弛、舒緩之功,隻要是酸痛緊繃的症狀並伴隨情緒緊張、脈弦等狀況,即中醫所謂肝鬱氣滯表現時,都可以考慮該方。發生小腿抽筋時,應當盡量將抽筋的腳掌向上翹,能夠改善不適。平時可以用雙手拍擊,或手捏拿該處肌肉,多按壓附近穴位,如足三裏穴會和陽陵泉穴,能夠減少腿部退化,對小腿抽筋者來說大有裨益。

可以說,芍藥甘草湯為酸甘化陰的良方,具有養血柔筋,緩急解痙之功。在《朱氏集驗方》中將芍藥甘草湯稱作去杖湯,因為腿疼的時候不得不用拐杖,用完此方之後腿就不疼了,也不用借助拐杖走路了,因此被稱作去杖湯。

我的鄰居是位年過七旬的大伯,這位大伯年輕的時候是村子裏幹活的能手,可是現在呢,平地上走路都困難。

一天,我正好出門閑坐,看到大伯正費力地一步步挪動著,趕忙走上前去攙著他走了一段,找個合適的位置坐下來之後我們就閑聊起來。我問大伯怎麼這兩年走起路越來越困難了,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怎麼突然間就這樣了,試過很多藥物,也做過按摩、針灸,都沒起什麼效果。

我伸手摸了摸老人腿上的肌肉,果然與正常肌肉完全不同,繃得很緊。我心想,老人病的時間已經很長了,況且現在行走起來都很困難,不過此症以肌肉痙攣為主,我便嚐試著用芍藥甘草湯為他醫治。於是,我對老人說,我也許可以用中藥來幫他解難。被腳痛折磨已久的老伯同意了,他說即使成效不高,也可以先試試吧。我為他開了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治療痙攣的伸筋草10克,木瓜10克。既然受涼加重,我便為他加了炮附子10克;此外老人經常心情不暢,我便為他加了蘇梗6克,共6劑,讓他先試試。

幾個月之後,老伯的腿已經站得非常直,拐杖也不用了,精神好了很多,前前後後老伯一共吃了60劑才好。這個數字足以說明老伯體內的寒氣有多重。由此看來,芍藥甘草湯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去杖湯。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當夏日炎炎之時,人們都會揮汗如雨,喜歡喝上一杯冰涼飲品,再吃幾塊冰鎮西瓜,外加一個美味冰激淩、冰棍,最後坐在空調屋中一待就是一整天。這樣的日子讓人向往、眷戀。可是,到了晚上下班出門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腿腳肌肉收縮僵硬,腿肚子酸沉,腦袋犯暈,甚至走路都覺得別扭,覺得雙腿不像是自己的。這足以說明寒邪之氣早就入侵你的體內了。

這種情況和我前麵敘述的冬天老人血管收縮導致腿抽筋的道理一樣,皆為寒邪入侵所致,最好的辦法就是為自己熬一碗芍藥甘草湯,具體做法為取白芍30克,桂枝15克,木瓜20克,甘草20克。其中,桂枝能夠解表散寒,木瓜可以通經絡。即使不煎湯,僅僅用它泡水喝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芍藥甘草湯為《傷寒論》中治療足攣急不得伸的著名方劑。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該方劑能夠緩解橫紋肌、平滑肌攣急,無論對中樞性或末梢性症狀,均有鎮靜作用。腓腸肌痙攣和供血不足有關,芍藥甘草湯通過桂枝擴張微血管,改善局部供血;加入舒筋活絡、緩急止痛的木瓜,能夠治療腓腸肌痙攣。

跌打損傷包括毆打、刺傷、擦傷、運動損傷等,傷口多伴隨著疼痛、腫脹、出血、骨折、脫臼等,甚至包括內髒損傷,以軟組織損傷為主。在日常生活中,跌打損傷如家常便飯。

挫傷主要指的是直接暴力、跌撲撞擊、重物擠壓等作用在人體軟組織,是閉合性損傷,主要為直接作用的局部皮下或深部組織損傷。輕者局部血腫、瘀血,重者肌肉肌腱斷裂、關節錯位、血管神經損傷,甚至會傷害髒腑經脈、氣血,導致嚴重內傷。下麵就為大家介紹幾種適合跌打損傷、挫傷的秘方。

一、鹹梅汁

具體做法:取二斤熟梅子放入幹淨的容器中,撒入1000克鹽醃製,等到濃稠的梅子汁醃出來之後即可過濾,留鹹梅汁備用,然後將紗布放入梅子汁中,浸透後敷到患處,用繃帶固定好,敷10天左右就能痊愈。早晚要換一次紗布。輕症者敷上3~4天即可痊愈。傷勢嚴重者可放入20克紫蘇葉,效果會更好些。

梅子具有止痛、解毒之功,無論是跌打損傷還是挫傷,都應盡早溫敷,及時更換藥物,以確保血液循環的暢通,讓患處早日恢複健康。

二、艾蒿

具體做法:將艾草的葉、根和蔥切碎,之後搗碎,倒入適量醋熬煮成黏稠狀,裝到廣口瓶裏麵,出現跌打損傷、挫傷的時候,將其放到紗布上,敷在患處,疼痛、發熱就會立即消失。

艾蒿的根、葉以及醋都具有止血、消炎之功;蔥雖然有刺激性,但是能夠促進患處血液循環,血液循環得到改善之後,傷口就能及早愈合,因此輕微跌打損傷可以通過此法治療。

三、食醋

具體做法:用紗布蘸滿食醋,之後敷在患處,冷卻傷口,慢慢地紫淤就會退去。

撞傷會出現青腫、紫斑等,這是內出血所致,用涼醋濕敷效果非常好。但是要注意,跌打的青腫退去之後,應當改成溫敷,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早康複。

四、鬆末葉

具體做法:將鬆樹葉子切碎、搗爛,然後倒入1杯米酒浸泡後飲用,第二天醒來跌打損傷處就能夠被改善。

鬆葉性燥質利,炒黑後能夠祛風濕,治療癬癩惡瘡、大風癩疾、頭風頭痛等症。

五、虎杖根湯

具體做法:取一把虎杖根,倒入3碗水,煎至湯變成茶色,溫度適宜後即可飲用,每天飲用3次即可。

虎杖之中含有蓼甙、有機酸、葡萄糖甙、多糖等物質,具有清熱解毒、清涼解暑、健胃清食之功。虎杖根用藥,具有活血散痰、祛風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但是要注意,孕婦慎用。

六、辣椒濕敷

具體做法:取麵粉適量,2個蛋黃,醋適量,半根切碎的辣椒,充分攪拌之後敷到患處。3天左右,因挫傷而出現的腫脹、疼痛就會消失。

辣椒應當選擇較辣的那種,此方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蛋黃和食醋能夠促進藥效的進一步發揮。

七、水仙葉

具體做法:將水仙葉搗碎,之後同稀飯一起混合均勻,濕敷在患處,疼痛感就會慢慢減輕。

水仙味苦辛,性寒,有小毒,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但是要注意,水仙有毒,不可內服。

八、三七葉

具體做法:取白背三七適量,清洗幹淨後搗爛,之後將搗爛的葉泥敷在創麵上,之後再將三大片鮮三七葉敷到上麵,用繃帶紮好,每天換一次藥。

三七也叫參三七、田七、金不換,生用具有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並且鎮痛作用也是比較強的。但是要注意,血虛或血熱患者禁用。

七厘散是常見中藥方劑,出自清代醫家謝元慶的《良方集腋》,組成藥材為血竭、乳香(製)、沒藥(製)、紅花各5克,兒茶7.5克,朱砂4克,冰片、麝香0.4克,流傳甚廣,眾人熟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適合外傷血瘀腫痛、外傷出血、扭傷等症。每次僅用七厘(約合0.22~1.5克)即可,因而得名七厘散。

該方劑之中,血竭、乳香、沒藥、紅花均有活血散瘀、消腫定痛之功,與行氣通絡的麝香、冰片配合在一起,不但可以行氣血,還可在麝香引導下活血通絡,能夠到達任何病變部位,發揮活血化瘀之力。血竭可止血生肌,與功效相同的兒茶為伍,能夠防止繼續出血,促進傷口愈合,佐朱砂可寧神、解毒。八藥同用,行氣、活血並行,活血、止血兼顧,一同發揮出活血止血、消腫止痛之功。

記得上學的時候,朋友在下樓梯的時候與我閑聊,不小心把腳扭傷了,整個右腳腳麵腫得像包子,鞋子也穿不進去了。我讓她去看醫生,可是她怕耽誤課程,說什麼也不肯去,堅持讓我扶她回宿舍,但是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朋友已經不能下地走路了,腳痛得坐立難安。

我突然想到姐姐那兒有七厘散,於是趕忙跑到姐姐的宿舍拿藥,取出適量白開水調和七厘散,溫敷在她的腳麵,每天我都為她換一次藥,一個星期之後,朋友那又紅又腫的腳麵慢慢恢複到原來的平整模樣,也沒有那麼痛了。

後來我自己開了診所,此方劑仍然經常在前來就診的患者身上使用。就在前幾天,一個阿姨來到診所,她說她女兒在一個工廠中當打字員,由於長年保持一個姿勢,手部肌腱出現過度摩擦,先是紅腫,之後結成硬塊,再後來腕部、手指的敏感大大降低,手腕想轉過來都非常困難。前幾天,她和女兒一起出去買東西,回來發現女兒竟然連幾包牛奶都拎不動了。

聽完她的敘述,我的心裏大概有了數,然後我告訴她有時間帶著她女兒過來看看,以確診。第二天,那位阿姨就帶女兒來了,我仔細觀察她手指、手腕的轉動情況,和我前兩天猜測的一樣,是腱鞘炎。

正常人每隻手上都有28塊骨頭,24條從前臂來的長肌腱、18塊手內小肌肉,通過韌帶、關節、皮膚聯成一個整體。在手部某些肌腱外麵包著一層纖維組織——腱鞘,能夠維持手指正常屈伸和肌腱滑動功能。我們的手部固定在某個位置做重複、過度活動時,肌腱、腱鞘之間會發生摩擦,導致水腫、纖維性變,引發內腔狹窄。由於肌腱在腱鞘中活動時的徑道狹窄,所以出現疼痛、運動障礙,即為腱鞘炎。

那位阿姨趕忙問我能不能治好,孩子畢竟還年輕,我告訴她,連續用七厘散外敷十天左右就好了。

其實,不僅是打字員,很多都市白領由於長時間使用電腦,雙手都在慢慢受摧殘。一整天緊張的工作結束時,伸伸手臂,動動手指,就會發現手指、手腕的關節隱隱作痛,別以為這是手指工作過度所致,很可能是被“鍵盤手”纏上了。平時應當多轉動雙手,別讓手懸空,為自己的手臂找個支撐點,連續工作一段時間後就起身換個姿勢。

臨床實踐證明,七厘散不但能夠治療跌打損傷,還可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心肌炎、偏頭痛、風濕性關節炎(外敷)、褥瘡等症。

清代乾隆時期,頗負盛名的上海蔡氏婦科第七代傳人蔡小蓀先生就用過七厘散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配合煎藥,每次吞服一瓶,可用,也可摻在膏藥中敷在小腹部,效果很好。但是,由於藥性走竄,耗氣墮胎,因此不能多服,孕婦應忌用。

1959年,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因右側肢體活動不利,影響了日常生活和工作,於是有人向郭老推薦了中國中醫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著名醫學家鄭卓人老先生。郭老知道鄭老醫術高超,便欣然同意了。

鄭老如約來到郭家,詳細給郭老診治後,知道郭老公務匆忙,無暇煎服中藥,便對郭老說:“我從民間搜集到了一個驗方,名桑枝酒,經二十多年臨床驗證,醫治半身不遂療效頗佳,可否一試?”郭老聽後,便請鄭老處方,鄭老便將桑枝酒的配伍、製法、服法告知了郭老。

郭老按處方配好了桑枝酒,服用3個月之後,果然肢體活動自如了。這鄭老是何許人呢?鄭老名為鄭卓人,早年留學日本,後來隨同李濟深為共產黨工作。1949年後,李濟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鄭先生為李副主席的秘書長,後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於20世紀50年代將《靈樞》翻譯為白話,這本書為中國針灸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那麼,這個桑枝酒到底是如何製作的呢?組方如下,炒桑枝100克,當歸、菊花、五加皮各60克,蒼術、地龍、夜交藤各30克,川牛膝25克,絲瓜絡15克,木瓜12克,木通、炮附片各10克,配黃酒5000克,密封浸泡10天後,將藥渣取出,焙幹研為細末,裝入膠囊,每粒0.3克,每次3粒,每日3次,用桑枝酒15~20ml送服。兩個月為1個療程,以微微呈醉為度,上半身癱瘓飯後服,下半身癱瘓飯前服。

桑枝酒為什麼會有這麼神奇的效果呢?這和藥物的性味是分不開的。此方中用得最多的除了酒之外,便是桑枝。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桑枝藥性微苦,性平,歸肝經,有較強的抗炎活性,可提高人體淋巴細胞轉化率,可增強免疫力。桑枝還有袪風濕、利關節、治水腫、治白癜風、治皮疹瘙癢、生津液、治消渴等功效。曾經,我用150克質嫩、斷麵黃白色的鮮桑樹枝條白皮,浸泡在1500毫升的高粱酒中,12個小時後,便可飲用。這種酒對降血壓效果非常好,喝酒60毫升,一小時後開始緩慢降壓,可持續降壓五小時,整個過程無其他不良反應。

而此方中桑枝、五加皮、蒼術、木瓜、牛膝、絲瓜絡、木桶、地龍為祛風、散寒、利濕、通絡之物;當歸養血、菊花清頭明目,夜交藤養血通絡,更有炮附子溫陽補腎,通達十二經脈。經過炮製,既可以飲酒,又可以服藥,使藥物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所以,看似平常的藥物,卻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這個方子說不上千古流傳的名方,甚至它的出處在哪裏,也無從知曉,但就從人們發現的那天開始,便造福了無數人。

我非常喜歡南方小鎮的田園生活,曾多次到南方旅遊,在旅途中,我也結交了許多異鄉朋友。有一次,我到湘西沅江邊流域探尋沈從文的《邊城》裏的印記,邊走邊看,流水、棧橋、倒影,互相輝映,很有一番田園風味。等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我便借宿在一戶農家裏。

吃飯的時候,主人從酒壇裏倒出一杯暗黃色的酒,上麵還飄著少許的枸杞,透過玻璃酒壇,依稀可以看到裏麵有很多中藥材。主人說這種酒喝了能強身健體,每年冬天都泡的,二十三塊錢的中藥材,再加上10斤白酒,半個月後就變成了這樣一杯杯美酒。如果這批酒喝完了,可以接著再加入酒,再泡上半個月後就可以喝了。就這樣,一杯美酒,幾盤特色的農家菜,簡陋的房子,溫暖的話題就扯開了。

吃到一半的時候,女主人先放下了筷子,拿來一個小碗盛了米飯,上麵夾了一些菜,然後從廚房端來一小碗就朝裏屋走去。我問男主人,怎麼裏麵還有人嗎?他說是他的老父親,上個月不知道怎麼的,突然間就下半身癱了,起不了床了。我問他怎麼沒找醫生看呢?他說看了,也說不出名堂來,既不是腦梗死引起的,也不是扭傷之類,就聽他說前段時間腿疼,疼了幾個月,不過倒不大妨礙走路,但是上個月突然就起不了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