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下碗筷,跑到裏屋,老人家躺在床上,上肢是靈活的,下肢動不了,但和他聊聊天,神誌還是清楚的,飯量也很不錯,媳婦盛的那碗飯,就著菜和湯,竟然全部吃完了。
我再捏捏他的腿,僵硬得很,顏色和正常的皮膚也不相同,偏白。我對男主人說,興許我可以試一試,讓老爺子的腿情況好轉起來。
他問,怎麼個治療法?我說,先問問老爺子能不能喝酒?他說,能喝,以前沒病的時候,一頓二兩酒不能少,最近病了才沒喝的。我說,既然這樣的話,那就好辦了,用我給你開的藥方,泡成酒,十天後把渣取出來,焙幹研成細末,裝入膠囊,用酒送服藥,記得在飯前服用,堅持吃一段時間,應該就會有效果。然後,我就把郭沫若用的方子抄給他。
半年後,我再電話回訪,老爺子竟然可以下地走路了,不能說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利索,但至少可以自理了。
就是這樣一劑不知名的方藥,用好了能給人帶來幸福。
話說鄭老用桑枝酒為郭沫若醫好了後,後來還用桑枝酒治愈了梅蘭芳的癱瘓病。梅先生為此揮筆寫了四個大字“針到病除”,並書刻金字大匾在舞台上贈予鄭卓人先生。
一次,一個中年男子急匆匆趕到診所,問我能不能出診,他說他的母親腰痛的厲害,走不了路,動一動就會痛得齜牙咧嘴。我說,老太太一定是骨折了,這可耽誤不得。他不太相信,骨折還得了,老太太雖然現在行動不便,但還不至於骨折。
之後,他開著車把我帶到他家裏,我說還是先為老太太照片子吧,一定是骨折,檢查結果出來之後,那位先生便不言語了,老太太果真是骨折了。
我為老太太開了個秘方:取骨碎補15克,土元10克,倒入150毫升清水,開大火煮沸後用小火繼續燉煮20分鍾左右,湯水約熬至一半的時候就可以了。每天早晚各喝五六十毫升。
骨碎補為溫性藥物,具有補腎強骨、續傷止痛之功。土元俗稱土鱉,《本草綱目》中記載土元具有逐瘀、通絡、破積、理傷之功。在很多中成藥中都含有土元,比如跌打丸、通心絡等。骨碎補和土元在藥店中均能買到。
那位男士再來到診所的時候,他母親的腰痛已經痊愈了,但是他不明白為什麼他一說老太太腰痛,我就斷定為骨折。
其實,多數人對骨折有一種錯誤認識,認為骨折就是將骨頭斷成兩截。一般人這樣理解也是正確的,隻不過通常認為腿或胳膊上的骨頭。多數老人都存在骨質疏鬆現象,脆弱的骨頭容易折裂,在我們的周圍,經常可以看到某些老人一起腰的工夫,腰骨就斷了。
老人的這種骨折表現為椎體高度變低、變扁,不會像四肢骨折那樣明顯異位,通常無須整複。
對於骨折的老人來說,一定不能再做劇烈運動,應當及時臥床休息,以減輕局部出血水腫,配合服用骨碎補、土元這個方劑,也可以服用一些補腎壯骨功能較強的中成藥,比如強骨膠囊等。
老人的病情是不能被耽誤的,一旦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就診,否則很可能導致癱瘓。此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行動力度,不能過大,盡量輕緩,才能避免骨折。
前幾天同學聚會,餐桌上,其中一位同學對我傾訴了他的苦衷:“最近我經常落枕,脖子動一動就會疼痛難忍。”說完還裝出要轉頭卻轉不動的無奈表情,我卻笑著說:“這有何難,我馬上就能幫你解決難題。”
我讓服務員將擀麵杖放到火上烤熱後拿過來,之後讓那位同學低下頭,在他的脖頸處擀來擀去,如同擀麵片那樣,擀了十幾下之後,朋友說舒服很多了,他嚐試著轉了轉脖子,也沒那麼緊繃、疼痛了。
仔細詢問,才知道我這位同學現在是辦公室工作人員,經常伏案工作使得他體內的氣機不能推動血液運行,頸部非常容易感染外界風寒,進而導致落枕。尤其在夜間,陽氣漸衰退,陰氣逐漸旺盛,此時如果沒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外邪就會入侵,導致脈絡受阻,出現落枕。
偶爾出現一兩次落枕不用放在心上,隻要適當運動,避免長期伏案工作即可。但是如果一個月的落枕次數大於3,則應提高警惕,很可能是體內瘀血太多所致。
用熱擀麵杖治療落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麵再為大家推薦一個秘方——麥麩和醋。
具體做法:取100毫升醋放到火上煮沸,之後將麥麩倒在醋中,倒的過程中要不斷攪拌,直到麥麩將醋全部吸收即可。注意,和的麥麩不能太稀,最好能粘連成塊,和好之後關火,等到麥麩塊溫度降到4℃的時候就將其敷在落枕處,用紗布裹好即可。
每天晚上敷一次,每次敷45分鍾左右即可。
此方劑中的醋起主要作用,因為醋能散瘀血、除堅積。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醋可以擴張血管,因此能夠通瘀,與中醫藥理相同。
除此之外,可以每天模仿壁虎爬牆,通過模仿壁虎的動作能夠活動筋骨、暢通氣血,進而治療肩周炎。此外,辦公的過程中伸伸懶腰也能夠活動肢體、組織,通氣血。在辦公桌下麵伸伸腿還能夠預防半身不遂、腿腳無力等症。
由此可見,生活中到處都是小秘方,隻要我們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充分將這些秘方利用起來,很多疾病也就不足以困擾你的正常生活了。
朋友的爸爸人很好,經常會在家中烹調各式菜肴讓我去他家裏吃飯,由於我的診所離家裏比較遠,所以很多時候,診所裏沒有接診,我都拿那兒當成自己的家一樣。
有一天,我去朋友家中看望他爸爸,卻發現老人躺在床上,我急忙走上前去問出了什麼事。原來,這幾天家裏麵事務繁忙,加上朋友不在家中,家裏送來一對木頭,老人為了及時將它們放到棚子裏,防止雨淋,起早貪黑地搬木頭,結果木頭是搬完了,可他的腰卻僵硬板滯,彎不下來,疼痛不已。
我看到他的麵色略蒼暗。他說這兩天腰疼得直不起來,什麼活也幹不了,貼了幾副膏藥也不管用,眼睛也上火了,幹痛得難受。我讓他張開嘴,看了看他的舌苔,舌淡苔白膩,脈寸浮滑關尺沉細。一問胃口如何,他說胃口一般。小便略熱黃,大便正常。
我繼續問他有沒有到醫院拍片子,這時老人指著床頭寫字台下麵的櫃子說:“就在裏麵,你自己拿吧。”我連忙從小櫃中拿出一張片子,大概是三天前拍的,片子顯示出腰椎增生。依據多年的行醫經驗,我斷定他是寒濕浸注,經絡痹阻,鬱久化熱,灼傷肝腎所致,於是為他抓來獨活寄生湯,主要構成藥材為獨活45克,桑寄生30克,杜仲30克,川斷15克,牛膝15克,桂枝15克,秦艽12克,細辛10克,防風10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炙甘草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生地15克,石斛15克,密蒙花12克,夏枯草15克,一共5劑,用水煎服。
每天我都會到他家給他送藥、送飯,一個星期之後,他已經能夠起身走路了,之後我又為他開了10劑,在上麵的方劑中減密蒙花、夏枯草,加豨薟草、鹿含草各30克。距今已經兩年之久了,他再也沒有腰痛過。
獨活寄生湯出自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為治療風濕腰背疼痛的名方。原方組成為獨活三兩,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地黃、人參、當歸、甘草、白芍各二兩。
導致腰背疼痛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腎氣虛弱,二是風寒濕冷。獨活寄生湯,一方麵能夠通過桑寄生、杜仲、牛膝等補養肝腎,通過四物、四君益氣養血,另一方麵可以用羌活、獨活、秦艽、細辛、防風、桂心等祛風散寒勝濕。如此攻補並用,虛得補,邪得除,補不留邪,攻不傷正,避免了獨立使用祛風濕藥容易致耗散氣血的弊端。後世稱此方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典範。
所以,此方主治的常見病為風寒濕痹症,也就是風濕、類風濕。該方適應證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主要症狀為腰腿疼痛,膝關節、肘關節、小關節、手腳疼痛麻木等,而且越冷越疼,暖和一些後好很多。此方還可治療肝腎不足,常見症狀為腰膝酸軟,夜尿多,氣血不足,包括體倦乏力,身體非常瘦弱,脈象細弱,舌淡苔白,心悸氣短等,皆為氣虛氣血大虧表現。此類症狀多出現在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腰椎骨質增生、肩周炎、慢性關節病等患者身上。
要注意,此方對胃腸有一定刺激作用,最好飯後一兩個小時服用。關節紅腫熱痛、痛風患者均不宜服用此方。
一次,離我家不遠的李大爺來我這兒聊天,他說自己患有風濕性關節炎,天一轉涼,就會腿疼。之後,他的兒子給他帶來一些全蟲回來,說吃全蟲能夠熄風鎮痙、通絡止痛。此蟲價格昂貴,兒子一定要李大爺堅持服用。
兒子的一片孝心,李大爺也希望症狀早消,可這一服就是三四個月,症狀不但沒有消失,甚至連減輕的趨勢都沒有,難道蟲藥對李大爺的風濕性關節炎不起作用?
我問李大爺那些蟲藥都是怎麼吃的,李大爺說通常都是蒸著或炒著吃的,我聽到老人這麼說,便知道問題出在哪了。於是對李大爺說,蟲類藥物是不能蒸著或炒著吃的,這麼一蒸或一炒,蟲類都變成了肉,雖然口感好了很多,但是功效也沒了。
我告訴他,可以將蟲類藥物烘焙至幹,之後碾成粉末裝到膠囊裏麵,每天飯後半小時服用即可。
李大爺按照我教給他的方法處理了蟲草,連續服用半個月之後,風濕性關節炎引發的各種症狀也都消失不見了。
蟲藥最好使用原生藥,服用的時候不能經過日常的烹飪過程,否則藥效會大大降低,比如黑白花蛇,烹調之後和蛇肉沒什麼差別了,服用之後當然不會有什麼效果。
從藥店中購買的蟲藥類都已經經過初步炮製了,因此,隻需將其焙幹、碾成粉末後裝到膠囊裏麵就可以了。
蟲類或善於飛行,或善於疏土,或善於遊水,或善於爬行,總的來說就是善於走竄,所以蟲草類藥物大都具有祛風通絡之功。
中醫上認為,蟲草類藥物為“有肉有情”之物,因為動物類藥物和植物類中草藥不同,植物是沒有思維的,但是蟲類卻是有思想、有血肉、有骨髓的,而且蟲類的髒腑組織結構與人體髒腑組織結構相似,對人體有非常顯著的補益之功。
麻痹症發作的患者通常會伴隨著關節疼痛,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通則不痛,痛則不痛”,多數疼痛皆由經絡不痛所致。因此治療此類疾病的時候應當將重點放在通經絡上麵。
雖然蟲藥的種類並不是太多,但都具有活血化瘀、疏經通絡之功,對於關節疼痛、肢體麻木、頭痛頭暈等症均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但是,蟲草類藥物一定要使用得當才可治病,使用不當則適得其反。
談到痛風,很多人都會產生一種“共鳴”,尤其是對於身居海邊、長期食用海鮮的人來說,痛風非常普遍。
記得有一次,一位40多歲的男性來我這兒看病,他說自己最近的應酬比較多。昨天晚上,幾個客戶拉著他去了海鮮樓,幾個人邊喝啤酒邊吃海鮮,吃的那叫一個痛快。但是卻沒想到後半夜大腳趾痛的如同刀割一般,竟然被生生痛醒。
患者說他知道自己有痛風史,但是從來沒有向這次這樣從半夜疼到天亮,對於痛風的態度也比較隨便,沒有進行過根本性的治療,無非是吃些藥物控製疼痛。但是這一次的疼痛讓他覺得害怕。
中醫上有句古話:“祛風先活血,活血風自滅。”所以,治療痛風應當選擇具有祛風、涼血、止痛、強筋之功的藥物。我為他開了方子:川牛膝3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赤芍15克,一同放入鍋中煎服,每天早晚服藥。
導致痛風的主要原因為經絡瘀阻,方劑之中的赤芍具有涼血、活血之功;白芍、甘草具有止痛之功;牛膝可補肝腎、強筋骨。此方劑治療痛風的效果非常好。
痛風是一種頑疾,因此需要堅持服藥一段時間才能見效,我叮囑那位男士千萬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前功盡棄。他也確實謹遵醫囑,連續服用此藥兩個月之後,他的痛風痊愈了。
當然了,此方劑雖然可以治療痛風,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要嚴格自己的飲食行為,尤其是肉類食物,絕大多數肉類都含有導致痛風發作的嘌呤,曾經有位患者告訴我,隻要自己稍微吃些肉類食物就會痛風發作,自己已經很久沒嚐過肉味了。
已經患有痛風的患者還是應當避免進食肉類食物的,應當以蔬菜、水果等嘌呤含量較低的食物為主,海鮮等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更應避免食用。除非徹底治愈痛風,否則很可能在某次食肉的時候痛風發作。治療期間應當忌口,盡量避免食用肉類、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鄰居的王奶奶今年七十多歲了,雖然看起來很硬朗,但是卻有非常嚴重的老寒腿。一天,她來到我的診所,問我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治愈老寒腿。
我告訴她,每天練習下蹲的動作就能夠徹底解決老寒腿的問題。王奶奶將信將疑,問我這種方法真的有效嗎?我說當然,反正您每天待在家裏也沒什麼事,不如試試這種方法。
王奶奶回家後趕忙使用此法鍛煉身體,第二天又來到診所,告訴我說昨天隻鍛煉了十幾分鍾,小腿肚子酸酸脹脹的,但是走路的時候卻比以前有力氣得多,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更踏實了。
王奶奶告訴我,下蹲的姿勢不是很雅觀,所以昨天她隻是在家中做了簡單的練習,實在不好意思在公園練習。
人在年輕體壯的時候身體元氣處在充實的狀態,但是進入中年之後,氣會逐漸上衝,形成“上盛下虛”狀況,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人老腿先老”這句話。下蹲的過程中人體經絡會相互擠壓,氣血下行才能暢通。
練習下蹲的時候要呈自然站立姿勢,放鬆全身,然後慢慢向下蹲,沒有次數限製。練習熟悉後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慢慢增加練習次數。
在此要特別提醒,老人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憑借物,如欄杆、樹木、牆壁等,不可操之過急。以下三種方法均可在練習的時候使用。
一、太極蹲
雙腳腳尖並攏,腳跟靠在一起,雙膝彎曲,直到大腿腿腹和小腿腿腹緊貼在一起即可。
二、八卦蹲
八卦蹲由太極蹲演化而來,隻需將太極蹲“下肢並攏”變成平行分開和肩同寬就可以了。並且,雙膝彎曲度應當低於90度,臀部不能扭曲,距離地麵不能超過10厘米。
三、弓箭蹲
練習的過程中,左腳著地,右腳用前腳撐著地,之後慢慢蹲下。下蹲的過程中應當將重心放在右腳上,每次連續30秒即可調換一次腳。
每天早晚做上述三個動作各15~30次,可以根據自身體質做,最初下蹲時,以15次為宜,之後逐漸增加次數,下蹲時不能太急,防止出現意外。
如果實在覺得為難,可以在家中操作此法,長期堅持,能夠治療老寒腿,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老年人的體質,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效。
很多辦公室工作者,在椅子上一坐就是七八個小時,小腿經常覺得倦怠,膝蓋以下甚至會出現浮腫。張小姐自己發明了一種方法,不但緩解了腳浮腫,第二天早上起來之後快步如飛。
張小姐推薦的秘方非常簡單:將桔梗根磨碎後敷到腳底就可以了,如果直接將桔梗汁塗抹在患處,之後用紗布裹好腳,效果更佳。
膝蓋以下疲憊,或者輕微浮腫,如果沒有患慢性關節炎,那麼很可能是低血壓症、血液循環不暢所致,症狀較輕者平時應當注意水分的攝入。
如果晌午之後腳部疲勞、浮腫,中午休息的時候可以將腳抬高,就能夠減輕浮腫。
腳部疲勞通常出現在站櫃台、長時間行走的人群中,這類人群經常腳部酸痛,甚至睡覺的時候都不踏實,及時將雙腳抬高,仍舊不會覺得輕鬆,有個簡單的方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鹽水泡腳。
每天大量行走之後,感覺到雙腳酸痛,在洗腳盆中倒入大半盆熱水,加入四五勺鹽,攪拌均勻後將雙腳放入洗腳盆中,水的高度最好能沒過腳脖子。每次浸泡3~5分鍾,堅持不懈,效果最佳。
人體排水的過程主要是排汗和排尿,少量水分會在呼吸的過程中排出體外。攝入過多水分而未能排出體外,體內積存大量水分,站得太久就會積存在腳部,導致腳部疲勞、酸痛等。低血壓、循環功能差的人都容易腳酸、腳疲憊。鹽水本身具有水毒的功效,進而消除腳部水毒,水毒消除,症狀自然就能得到緩解。
但是要注意,坐立時間過久和運動時間過久的患者所要選擇的秘方是不同的,可以根據導致浮腫的原因來選擇藥方。
對於“辦公室一族”來說,除了要靠秘方解決浮腫問題,平時更應增加活動次數,不能一天到晚坐在辦公桌前動也不動,對身體不但會導致浮腫,對於肩關節、頸部等均有危害。
而長期呈站立姿勢的人更是不能長久處在一個姿勢,對關節的壓迫較大,站立時間久的人員應當及時動動關節、肌肉,防止疲勞、水腫;而行走時間較久的人應當時不時停下來休息一會兒,這樣張弛有度,身體才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