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和諧的人際關係(1)(3 / 3)

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同齡人都早已成雙成對,花前月下,好不浪漫,而王波依然過著單身的生活,從單位到家,再從家到單位這樣兩點一線的生活,父母漸漸有些著急了,托了親朋好友給王波張羅著介紹女朋友。女孩一個一個地見,但沒一個願意繼續與他交往做男女朋友的,因為大家都覺得王波不愛說話,呆板木訥。

已近而立之年的王波至今仍是孤身一人,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害怕什麼,為什麼不喜歡說話,不喜歡交流,內心的話就是表達不出來。為什麼說話交流這樣簡單的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就變得困難起來。一次次相親的失敗,讓他本就羞怯的心更加膽怯了——他開始不敢在公共場合講話、寫字,不敢在食堂用餐,更為嚴重的是有時候連公共廁所他都不敢去。一種無法控製的恐懼像繩索一樣,緊緊地束縛住了他。他一直克製自己的這些情緒表現,可是每次都毫無效果,他越來越害怕自己的狀態,感覺一直這樣下去精神會失常,於是就越發逃避那些令人緊張的場合。

其實,王波的這種行為是羞怯心理在作祟。羞怯既指害羞,也指膽怯,是心理懦弱的一種表現。人們一般認為這種心理特征會隨著年齡、閱曆的增長而消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據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調查,在抽樣調查的一萬多名成年人中,約4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且男女人數比例基本一致。

羞澀心理會導致社交恐懼症,王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社交恐懼症屬於一種心理恐懼障礙,患者一般會害怕與人交往或在公眾場合說話,因為他們擔心在別人麵前出醜或使自己處於尷尬境地,他們一般會回避社交活動。

根據害怕的具體情境的不同,可以將社交恐懼症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害怕與別人對視或自認為眼睛的餘光在窺視別人而感到惶恐,稱為“對視恐懼症”或“餘光恐懼症”;害怕在公共場合遇見陌生或熟悉的人,稱為“對人恐懼症”;見人臉紅、害怕被別人看到而惴惴不安,稱為“赤麵恐懼症”;害怕和異性交往或者相遇相處,稱為“對異性恐懼症”。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傑羅姆·卡甘認為:“較之一般的緊張與不安,人們與陌生人相處時感到的羞怯是一種更強烈的情緒。容易害羞的人往往性格內向,但性格內向的人卻未必都會害羞。”即使如此,生活之中害羞的人還是為數不少。卡甘還說,假使那些害羞的人逃避,拒不承認自己害羞,世界上害羞人群的比例依舊達到了30%,這一數字是很驚人的。

其實,害羞是一種正常反應。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威廉·加德納教授說:“它是人類性情表現的一方麵。”科學家們通過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對他們進行腦部掃描以及基因測試後發現,羞怯是一種複雜的,從一定角度來說,還是有益的心理行為。

調查表明,羞怯的人一般情況下會體諒別人,相對而言比較可靠,其優點是容易成為他人的知心朋友,他們對愛情一般會比較忠誠,很少會三心二意。若是女性適度的羞怯則更能顯出溫和與女性魅力。這裏強調的是“適度羞怯”,如果過度羞怯,則就要考慮具有心理障礙的可能性。

為什麼這麼多人總是很害羞,不敢在公開場合講話呢?事實上,更多的是因為害怕說錯話而成為別人的笑柄,怕丟麵子,怕被人瞧不起。很多人忽略了一個事實:幾乎沒有什麼人會特別關心和在意別人,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太在意自己了,把自己看得太過重要,真正在意你的隻有你自己。因為不管在什麼場合下,你的表現好壞隻是一種可能性,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別人也是這樣,也可能好,可能不好。誰也不能保證每一次講話都是成功的,每一次表現都是出色的。失敗和尷尬是常有之事,誰都會遇到,不管你是國家總統還是普通工人。表現得好還是不好完全是你自己的事,隻要自己能容納得下自己,自己寬容對待自己,就沒有什麼可以讓你羞怯的。首先相信自己,自己隻是個普通人,不管出醜還是優秀都是你自己。其次,不要太過在意別人。別人也是人,況且別人更不會將你的好與不好放在心上。相反,如果你自己過分在意別人的眼光,反而會放大你在別人麵前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