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意不夠清晰。有的人可能口才不太好,在表達信息或者說明某些事情時,常常會在言辭上有所欠缺,說了很多話,還是隻有自己明白,別人還是雲裏霧裏、一頭霧水。這樣的人缺乏自我表達能力,容易招來對方的誤解。
2.自以為是。有些人認為自己總能將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因此,辦事時經常我行我素、自以為是。麵對從來都沒有做過的新工作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喜歡虛心向別人請教或者不願和別人商量,而是自作主張。如此一來,工作出現失誤的時候,也不會得到他人的諒解。即使任務最終完成了,也難以受到周圍同事和領導的肯定。
3.顧慮過多。有些人做事總是太過謹慎,總是謹小慎微,做事難以放開手腳,前怕狼後怕虎,做事小心翼翼,從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其實這樣會使自己的存在感變得薄弱,反而更容易成為他人誤會的對象。這樣的人一般不能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總希望對方不必聽太多說明就明白自己的想法。這類人的含蓄其實並不是美德,自己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4.缺乏體貼。有時不經意的一句玩笑話都會造成誤解。即使是一句安慰、感激的話,如果對方的接收方式不同,也可能變成誤解。因此,在說話之前,一定要考慮到對方的狀況以及他的接受態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5.糟糕的外表。人與人之間接觸,首先直觀認識到的是人的表麵,通過一個人的衣著、打扮、談吐來判斷分析一個人的性格和內心。因此外表是不能忽視的一個部分。雖然“以貌取人”不可取,但不可否認,第一印象之於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們往往把親眼所見的形象作為評判一個人的標準,這個印象可能成為造成誤解的原因。假如你在公共場合衣冠不整,言談舉止不雅觀,給周圍的人留下邋遢或者輕浮的印象,在以後的交往中將很難扭轉別人的看法。這樣對以後的交往也會形成阻礙。
對於那些不小心和別人產生誤解的或者給人留下錯誤印象的人,誤解應如何消除呢?
1.寬以待人。人都會犯錯,如果錯誤都是不可原諒的話,那麼這個世界將到處都是罪人。所以麵對別人的指責也好,錯怪也罷,不要懷有怨恨。應該看到,在多數情況下,誤會的雙方可能早已有某種隔閡,隻是這種隔閡平時你沒有注意。誤解發生後,需要你作一些“修補”工作。反之,如果意氣用事,很可能導致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
2.查找原因。遭人誤解的時候,就先讓自己頭腦冷靜下來,客觀地分析誤會產生的根源。如果責任在自己,不妨“有則改之”;如果不是,那也不必著急,時間是澄清誤會的明鏡。相信時間會讓一切都真相大白的。
3.對症下藥。你不妨去嚐試著和那些對你有誤解的人開誠布公地談一談,或者可以轉托其他人作解釋。其實,有些誤會並不如想象的那麼麻煩,隻要你用真誠的態度去對待,很多誤解都是很容易消除的,隻要把事實擺出來,誤會就會煙消雲散。
隻要和一個人見麵,你就會在頭腦中留下一個印象,此時偏見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而“偏見”的產生首先來自於“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對人們互相間的關係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譬如兩人相親時,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往往就沒了下文;麵試時,大多數人靠的就是第一印象。但是,很多的第一印象都是不準確的,是很片麵的,因為在短暫的接觸中,你所依據的材料十分有限,因此得出的結論也就有失偏頗,準確度自然就很低,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偏見。盡管如此,人際交往中還是很難避免第一印象的左右,因此偏見的產生也是在所難免的。
其次,產生偏見的另一個原因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某一事物所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這是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現象。我們經常聽說的某一地區的人的普遍性格特征,比如:“長沙妹子不可交,麵如桃花心似刀”,東北姑娘“寧可餓著,也要靚著”等,實際上都是“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了刻板印象,那對他人的判斷十有八九要出現偏差。另外,一些環境的影響也會導致偏見的產生,比如一個人的生活境遇、情緒狀況等。人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處於這種高興的情緒狀態時,那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不美好也變成了美好,這就是一種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