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和諧的人際關係(5)(2 / 3)

“理解”二字,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要去做到的話,卻並不容易。當你抱怨別人不理解你的時候,你也應當檢討一下自己是否做得很好。如果要做到真正去理解一個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努力:

1.善於傾聽。傾聽是互相理解的前提。在交往中,要認真聽取對方的談話,對他的談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稍加注意就會發現,那些人際關係好的人,總是會耐心地傾聽他人說話,有時在傾聽他人談話的時候,還會不時地提問,鼓勵對方把話說完,這就是傾聽的藝術。

2.記住對方的名字。記住對方的名字,是增進人際之間理解的重要方法。戴爾·卡耐基認為,人最關心的就是他自己。比如拿起一張集體照,每個人最先看到的肯定是他自己。對於交往不多的人,能夠記住對方的名字及有關情況,是向對方表示關心的一個好辦法。想象一下,假如事隔多年,你還能叫出很久以前曾經接觸過的一個人的名字,說出對方的一些小事,這將使對方深受感動。

3.彼此信任。人有兩個自我:公開的自我和秘密的自我。一般情況下,完全公開的自我和完全秘密的自我都不常見。公開和保密的程度根據時間、事件,人的性格心情等不同而有所不同。性格外向的人一般表現出公開的自我方麵的程度大,而性格內向的、城府較深的人則秘密的自我表現出的程度大。有時公開或秘密程度取決於雙方人際關係的好壞。一般情況下,能和對方共享自己秘密的人,容易被人理解;而一個什麼都不願對人說的人,則不容易被人理解,找到知心朋友的可能性就相對降低。

4.互相尊重。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尊重自己,才會被他人所尊重和理解。這是一個循環過程。在人際交往中要想取得別人的理解,首先要互相尊重,包括對別人人格、能力、秘密的尊重。比如,在公開場合不議論別人的隱私;對別人的私生活不要刨根問底;與人相處不要四處打聽別人的秘密等。

學會用適當的方式拒絕

小汪參加工作已經有兩年了,平日為工作奔忙,除了睡覺的時候,其餘的時間幾乎都是和同事們一起度過的。同事們全都能說愛笑,但他平時性格內向,說話速度又不快,有時候愛玩的同事們就學他說話,開玩笑。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有時候真的很想發脾氣,可是又怕同事們笑他小心眼,以後不再和他來往,就隻有委曲求全,假裝不在意。結果這樣一來,同事們更是變本加厲,經常取笑他,有時候還會讓他下不了台。小汪平時不善言辭,更不會為自己辯護,隻能用逃避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盡量減少和同事在一起的時間。這樣使得他變得越來越沉默,內心也感覺越來越壓抑。他問心理醫生:為什麼我成了一個如此懦弱的人呢?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我們無法去要求別人怎樣做或不怎樣做,任何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我們完全可以調整或改變自己固有的一些觀念。比如:小汪在被同事們取笑時,習慣反應是壓抑、回避,不會發脾氣。表麵上看,他是為了避免因受到同事們“玩笑式”的傷害而采取一種被動保護自己的方式,實際上是自己的內心在害怕而拒絕別人。在這種情況下要學會說“不”。

伏爾泰曾經說過:“當別人坦率的時候,你也應該坦率,你不必為別人的晚餐付賬,不必為別人的無病呻吟落淚,你應該坦率地告訴每一個使你陷入一種不情願、又不得已的難局中的人。”學會拒絕,可能會失去一些膚淺的交情和友誼,但得到的是君子之交,換來的是彼此的尊重和體諒。這樣的收獲在人的生命中顯得越發可貴。如何說“不”對一個職場中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時刻做到隨叫隨到,但是你又不想因為拒絕而得罪人,你就要學會說“不”。

1.讓對方了解你的實際情況和難處。跟他說明你拒絕的理由,不要隻生硬拒絕,這會讓對方感到很難堪的。

2.給對方留足麵子,切不可傷人自尊。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個人有求於別人時,往往都帶著惴惴不安的心理。因此,在拒絕以前,先考慮到對方的自尊心,比如說一些同情關心的話,讓對方先在心理上放鬆,在心理上與你產生共鳴。然後再講清實際,說明無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於對方已經在心裏認可了你,再接受起來也就不會有太強烈的反感情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