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乳房,女人無限魅力的源泉(2 / 3)

小葉增生的發病率較高,發病時乳房會伴隨著疼痛、腫塊,因此患者常常會擔心自己是不是患上了乳腺癌。其實,小葉增生和乳腺癌完全是兩回事,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對兩者進行區分。

1.疼痛

小葉增生主要表現為兩側乳房脹痛,和月經周期有關,於月經前期出現或加重,月經過後會減輕、消失;乳腺癌一般沒有乳房疼痛,個別患者的腫塊處會出現刺痛,不過沒有周期性。

2.腫塊

小葉增生患者的乳房中存在大小不均的結節、腫塊,通常是多側性的,腫塊的質地非常柔韌、不堅硬、邊界模糊;乳腺癌的腫塊大都是孤立性、單個的,多發生在一側乳房中,雙側很少見,腫塊質地堅硬,和周圍界限不清。乳腺癌存在浸潤性生長特性,腫塊周圍常常會出現特征性改變,如乳皮膚凹陷、乳頭凹陷等,甚至出現皮膚破潰、潰瘍。有時候患者會伴隨著腋窩淋巴結腫大,晚期會出現肝、腦、骨骼等器官轉移。

不過提醒女性朋友注意一點,小葉增生可能和乳腺癌並存。所以,如果乳房出現疼痛、腫塊不能掉以輕心,要及時到醫院請專科醫生檢查,排除乳腺癌的可能性。

無論是剖腹宮還是順產,女性分娩之後,身體抗病能力都會顯著下降,易患各類疾病。並且,急性乳腺炎和乳腺局部因素有非常大的關係。乳頭太小、內陷、乳汁分泌過量、嬰兒吮吸乳汁過少未能及時排空乳汁、哺乳姿勢不當、乳腺管不通等因素均會誘發乳汁淤積,給細菌繁殖、生長提供了機會。此外,乳房破損、破裂時,細菌易經淋巴管誘發乳腺管感染。

為了防止產後哺乳期患上急性乳腺炎,提醒女性朋友們從懷孕後期開始預防。懷孕開始經常用溫水擦洗乳房、乳頭,降低細菌附著,提升乳頭皮肌抗病能力。

乳頭內陷的女性朋友若症狀較重,要在懷孕前通過手術糾正;症狀較輕的女性,要經常通過手擠、一次性注射器負壓吸引。若乳頭破損、皸裂,要及時治療,防止細菌通過破損口損害乳腺管。乳汁過多時,要及時用吸奶器吸幹淨,定時哺乳,避免讓嬰兒含乳頭睡覺。斷奶前逐漸減少哺乳次數,最終斷奶,防止乳汁積累過多誘發急性乳腺炎。

飲食上要以低脂肪高纖維為主,增加全麥食品、豆類食品、蔬菜類食品的攝入,控製蛋白質的攝入量,補充適量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硒為抗擊乳腺癌的關鍵,可以有效抑製癌細胞生成、轉移,促進其消亡,調節激素,抗氧化。

那麼,患上乳腺炎後要如何治療呢?

1.中醫治療

乳腺炎基本都發生在哺乳期女性身上,如果服用口服西藥,會對母乳喂養的嬰兒產生影響;如果不治,就會給哺乳期女性帶來困擾。通常情況下,對於此類女性會推薦中醫療法,因為中醫藥物大都是植物,尤其外用幾乎不會對患者身體產生任何影響,還能夠確保嬰兒喂養問題。

2.中藥消炎

選擇有清熱解毒之功的藥物,可以熱敷、理療,進而治療乳腺炎。不過乳腺炎患者要注意,必須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3.抗生素治療

全身應用抗生素可以防治嚴重感染、敗血症,必要時可以靜脈滴注抗生素。

4.熱敷

局部熱敷,可以用鮮蒲公英、銀花葉各60克,清洗幹淨後加適量醋或酒,搗爛外敷,取寬布袋或乳罩將乳房托起。

5.封閉

取0.25%的普魯卡因60~80毫升進行乳腺封閉,能夠減輕炎症。選擇廣譜抗生素口服、靜滴,同時用青黴素100萬單位溶解在20毫升生理鹽水內,注射到炎症腫塊周圍。

6.排膿

已經形成膿腫,要切開排膿,切口要和乳頭成放射方向,遠離乳暈。乳腺後膿腫或乳房下側深處膿腫,可在胸乳折處切弧形的口。

7.按摩治療

操作前洗淨雙手,剪淨指甲,讓患者平躺在床上,塗勻橄欖油,輕拉乳頭幾次,一隻手托好乳房,另一隻手的拇指和其餘四指分開,五指彎曲,拇指指腹從乳根處沿著乳管走向乳暈做螺旋狀推進,用另外一隻手的食指在對側乳暈處配合幫助乳汁排出。按摩的過程中要注意:拇指向前推進而並非向下壓,雙手按摩力度要輕柔,以防頂觸乳房增加病痛。每天按摩1~3次,每次按摩半小時,一側15分鍾。

當了新媽媽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兒,可與此同時,還有很多讓新媽媽苦惱的事情,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就是其中一件。一旦患上此症,寶寶吃奶成了問題,媽媽痛苦不說,孩子的“口糧”也斷了。

首先,先來為女性朋友們簡單介紹一下急性乳腺炎的概念:急性乳腺炎主要包括乳房疼痛、有腫塊、局部皮膚發燙、紅腫等。一般來說,乳汁淤積、細菌入侵會引發此病,容易出現在第一次做媽媽的女性朋友中,通常出現在產後3~4周。

乳腺急性化膿病症又名“乳癰”,容易出現在初產婦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局部乳房會變硬,腫塊會慢慢變大,同時伴隨著全身症狀,如高燒、寒戰、渾身無力、大便幹燥等。經常會在4~5天內形成膿腫,局部肌膚紅腫。化膿後,腫塊中央會變軟,如果乳房深處膿腫,會出現全乳腫脹、疼痛、高熱,要進行穿刺才能確診,膿腫會穿破肌膚或穿到乳管,膿液沿著乳頭溢出。

治療不當,膿腫會穿破胸大肌筋膜前疏鬆結締組織,或乳汁從創口溢出,形成乳漏,甚至出現膿毒敗血症。急性乳腺炎常常伴隨著患側腋窩淋巴腫大,觸摸有痛感。

導致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原因主要包括:乳汁淤積,細菌就會趁機入侵、繁殖生長,導致乳汁淤積的原因主要有乳頭發育不良阻礙哺乳、乳汁分泌過多、嬰兒吮吸少、哺乳姿勢不當、乳腺管不暢通等;細菌由乳頭破損、皸裂的地方入侵,沿著淋巴管入侵為感染的主要途徑。嬰兒含著乳頭睡覺或者嬰兒患口腔炎吸乳,細菌會直接侵入乳腺管,上達腺小葉,誘發感染。

醫學調查研究發現,乳腺炎的高發期是產後1個月,並且多數出現在沒有哺乳經驗的初產婦身上。等到孩子6個月以後開始長牙,乳頭容易受損傷,要小心預防;斷奶期更要嚴防乳腺炎的出現。

不同個體表現出的急性乳腺炎症狀也不同。比如,服用抗生素的女性若出現局部炎症,症狀有可能被遮蓋。若不能被及時處理、治療,乳房就會化膿,甚至破壞乳房的內部組織,不得不停止哺乳。

停止哺乳後,嬰兒的生長、發育會受影響,乳汁淤積的發生率會增加。所以,出現乳房疼痛、腫脹、局部肌膚發紅時,不僅不能停止母乳喂養,還應當勤給孩子喂奶,盡量讓孩子將乳汁吸幹淨。

其實,急性乳腺炎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下麵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預防急性乳腺炎的具體做法。

哺乳後,立即將乳頭清洗幹淨,增強孕期衛生保健。若出現乳頭內陷,應當常擠捏、提拉來矯正;產後定時哺乳,避免讓孩子含乳頭睡覺;每次哺乳後讓孩子將乳汁吸幹淨,若有淤積,可按摩或用吸奶器將乳汁排幹淨;保持嬰兒的口腔衛生。若乳頭出現破損、皸裂,應當及時治療。

想要保持產後乳汁暢通,飲食上要注意養陽,喝些下奶魚湯、肉湯、雞湯,不過要根據奶水分泌量適量飲用。有的新媽媽最初分泌奶水時,乳腺管還不通暢,新生兒吮吸能力較弱,若此時大量分泌乳汁易導致奶脹、結塊,讓新媽媽感覺乳房不適。因此,產後進食下奶食物要適量。

剛開始出現哺乳期乳腺炎,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治療。局部熱敷,能夠促進乳汁順利排出。如果局部腫脹明顯,可用25%的硫酸鎂濕熱敷。囑咐患者每天沿著乳根到乳頭方向按摩8~10分鍾,同時盡量排淨乳汁,也可以通過吸乳器吸奶。

局部紅腫熱痛顯著的人可以取青黴素100萬單位10~20毫升,封閉炎塊四周,平均4~6小時重複一次。早期乳腺炎症狀較輕的女性可以繼續哺乳。

病程在6~10天以上的慢性乳腺炎患者可靜滴青黴素類藥物治療全身感染,一般在1~2個星期內就能治愈。

哺乳期乳腺炎形成膿腫的人可以做排膿手術。一般情況下,引流後在2~4個星期內治愈,積乳囊膿在炎症得到控製之後進行穿刺抽除積乳後一般都能治愈。

乳管內乳頭狀瘤又名“大導管乳頭狀瘤”。大導管即乳頭開口1厘米內的乳腺導管,瘤體呈乳頭狀生長,小的如米粒般大小,大的似黃豆般大小,有絨毛和血管,形狀和草莓相似,容易出血。腫瘤數目不一,大都單發。主要臨床表現包括:間歇性、自主性乳頭溢液,溢出物是純血性或褐色液體。通過體格檢查會發現少數患者乳暈處可捫及柔軟小結節,輕輕按壓會沿著乳頭溢出血性液體。通過纖維乳管鏡檢會觀察到“草莓”樣乳頭狀瘤,不過乳管內乳頭狀癌也會伴隨著乳頭溢血。所以,若出現上述症狀,要取溢液進行病理檢查是否存在癌細胞。

乳管內乳頭狀瘤可能出現在任何年齡段的女性身上,不過40~50歲的女性為高發病人群,這種病大都以無痛性乳頭溢液就診,患者一般是在內衣上發現血跡或黃褐色汙跡。出現在大導管的乳頭狀瘤溢液發生率高,為70%~80%;發生在乳腺中小乳管的乳頭狀瘤溢液發生率低,僅為10%~25%。乳頭溢液一半以上是血性,少數是漿液性溢液。少數患者因乳房腫塊就診,此類患者的病變多出現在離乳頭較遠的中小乳管中。乳管內乳頭狀瘤有一半以上出現在乳暈旁,通過體格檢查會發現這個地方有小結節,進行局部擠壓乳頭會溢液。乳管中乳頭狀瘤少數會發生惡變,惡變率是5%~10%。

乳管內乳頭狀瘤經確診後要進行手術治療,40歲以下的患者要將病變導管切除,40歲以上或多個乳管溢液的患者要進行乳房楔形切除。切除的標本要進行病理檢查,若存在癌變,手術後根據病情進行放療、化療等。

乳腺纖維腺瘤為發生在乳腺小葉內纖維組織與腺上皮的混合性瘤,為最常見的乳房良性腫瘤。乳腺纖維腺瘤會發生在青春期後任何年齡段的女性身上,不過最易出現在18~25歲的女性身上。此病的出現和內分泌激素失調有關,比如,雌激素絕對或相對上升會誘發此病。

此病產生的原因為小葉內纖維細胞對雌激素的敏感性提升,可能和纖維細胞所含雌激素受體的量或質相關。雌激素為此病的刺激因子。

乳腺纖維瘤主要可以分成三種類型:普通型纖維腺瘤,最為常見,瘤體小,通常在3厘米以下;青春型纖維腺瘤,多出現在月經初潮期,臨床上較少見,生長較為迅速,瘤體較大,通常1年左右就會占據整個乳房,腫塊最大徑是1~13厘米;巨纖維腺瘤,容易出現在中年婦女身上,包括妊娠女性、哺乳期女性、閉經前後女性,主要特點為瘤體較大(10厘米甚至更大),偶爾會出現肉瘤變。

很多女性擔心乳腺纖維瘤會發生癌變。不過研究發現,纖維瘤發生惡變的概率非常低。纖維瘤發生惡變的概率僅為0.2%左右,而惡變以肉瘤變為主,癌變較少。惡變易出現在妊娠、哺乳期、年齡較大、病史較長的女性身上。

患上乳腺纖維瘤之後,不要太過緊張,年輕女性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隨訪,發現纖維瘤持續增大或是備孕期的女性可通過手術將其切除。發病年齡在35歲以上,並且腫塊直徑在2厘米以上者,建議手術切除。

乳腺導管擴張綜合征為乳暈區輸乳管上皮細胞萎縮,分泌功能喪失而致的退行性變化,導致乳暈下輸乳管中分泌物積聚,阻塞輸乳管,使得輸乳管擴張,周圍組織增生,管中含脂類積聚物分解、刺激,周圍組織漿細胞、淋巴細胞等驗證細胞浸潤形成劇烈炎症反應,終形成漿細胞性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