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雖然有許多病因,但飲食失調,酒精和其他毒素的損害,在肝硬化的形成和發展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肝硬化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1.依據病症合理飲食
肝硬化患者應注意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膽汁性肝硬化應禁食肥膩多脂和高膽固醇食物;有腹水時應忌鹽或低鹽飲食;肝昏迷時,應禁蛋白質;食道靜脈曲張時應忌硬食,給流質或半流質;消化道出血時應暫時禁食,以靜脈補充營養。晚期肝硬化並有肝昏迷者,應嚴格限製蛋白質攝入。浮腫或伴腹水者,應少鹽或無鹽飲食。
2.忌吃廿碳五烯酸含量高的魚
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病人常見的並發症和死亡原因。食魚又往往是誘發出血的因素之一。過去多認為,出血是由於魚刺刺破食道曲張的靜脈和胃底靜脈。目前看來,食用某些魚後,導致機體內凝血功能發生改變,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據報道,有些魚中含有一種叫廿碳五烯酸的物質,為不飽和的有機酸,在魚油中含量特別豐富。人體不能從其他脂肪中合成廿碳五烯酸,幾乎完全是從食物中獲得。廿碳五烯酸的代謝產物之一前列環素,能夠抑製血小板,使正常肝小葉結構被破壞,使肝髒逐漸變硬而成為肝硬化。
3.合理應用蛋白質
肝髒是蛋白的合成的場所,每天由肝髒合成白蛋白11~14克。當肝硬化時,肝髒就不能很好地合成蛋白質了。這時就需要合理安排蛋白質的攝入,防止肝性腦病的發生。可以選擇由多種來源的蛋白質食物。為了使病人較好地適應,可以吃以酪蛋白為基礎的飲食,把奶酪摻到適量的雞、魚、瘦肉、蛋中,每天都要有一點兒以平衡蛋白膳食。但是,有肝昏迷趨勢者,則應限製高蛋白飲食,否則會發生肝昏迷。
4.補充維生素C
維生素C直接參與肝髒代謝,促進肝糖原形成。增加體內維生素C濃度,可以保護肝細胞抵抗力及促進肝細胞再生。腹水中維生素C的濃度與血液中含量相等,故在腹水時應補充大量的維生素C。吃水果時應剝皮或榨成汁飲用。
5.供給適量的脂肪
有的病人患肝硬化後,害怕吃脂肪,其實脂肪不宜限製過嚴。因肝硬化時胰腺功能不全,膽鹽分泌減少,淋巴管或肝門充血等原因有近半數的肝硬化患者出現脂肪痢,對脂肪吸收不良。當出現上述症狀時,應控製脂肪量。但如果患者沒有上述症狀時,並能適應食物中的脂肪,為了增加熱量,脂肪不易限製過嚴。若為膽汁性肝硬化采用低脂肪、低膽固醇膳食。
6.多吃含鋅、鎂豐富的食物
肝硬化的病人普遍血鋅水平較低,尿鋅排出量增加,肝細胞內含鋅量也降低,當飲酒時,血鋅量會繼續降低,應嚴禁飲酒,適當食用瘦豬肉、牛肉、蛋類、魚類等含鋅量較多的食物。為了防止鎂離子的缺乏,如多食用綠葉蔬菜、豌豆、乳製品和穀類等食物。
7.限製膳食中的水與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