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肝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頭皮發麻。肝癌這個詞就像魔鬼一樣,讓人們談之色變。於是,有人聽說紫外線能致癌,便嚇得不敢曬太陽了;聽說油炸食品易致癌,索性連油都不吃了;看到科普文章介紹首飾會釋放射線,從此就和金項鏈、金戒指說拜拜了……這些現象表明,還有很多人對癌症沒有形成正確的認知,認為隻要得了癌症就等於被剝奪了生命,他們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致癌物質的世界中,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著癌症的威脅,這種心理狀態在現代醫學上被稱之為“恐癌症”。
正常人如果患了“恐癌症”,日常生活和身體、心理健康都會受到極大影響。德國學者巴爾特魯施博士調查了8000位不同的癌症病人,發現大多數癌症都發生在失望、孤獨、懊喪等嚴重的精神壓力狀態下。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癌症患者也都是經受過某種變故,表情上也多是一臉陰暗;甚至電視或電影等文學作品中也設計了類似的場情。癌症患者如果存在恐癌心理,那麼對於康複治療而言,將是極為不利的。它會造成患者對癌症的絕望和消極對待。
絕望的情緒最常見。首先是患者本人,很多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患上肝癌,就會覺得“一切都完了”,對治療根本沒有信心。於是聽天由命,不做它想;極度緊張,備受煎熬;過度恐懼,乃至自尋短見,以求解脫。其次是身邊人,如夫(妻)、子女、親朋好友的絕望情緒也很常見,他們難過、悲切,有時其緊張程度甚至超過患者本人,在患者尚能自持時,家屬反而控製不住情緒,這無疑會給患者造成非常大的思想負擔,對於病情的緩解和康複,絕對是非常有害的。
消極對待帶來的後果更為嚴重,遠遠超過絕望情緒。就患者而言,諱疾忌醫的情況雖不多見,但得知患病以後的消極行為則非常普遍。比如,不願意再去醫院進行治療,覺得那是在燒錢;不再參與任何活動,活一天算一天;等等。這種情緒主觀上是逃避現實,客觀上是在——等死。
一個在精神上等死的人,他又怎麼能活得長久。
我們不能忽視心理因素在戰勝疾病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我們必須認清消極心理會給癌症治療造成莫大的阻力。放下思想上的包袱,正確認識癌症,積極主動地與癌症抗衡,是我們最終戰勝肝癌的前提。
事實上,在今天,肝癌已非不可治愈,它正逐漸被人類所控製。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癌症定位可控性的慢性病。
醫學數據顯示,至少有1\/3以上的癌症患者是可以康複的。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幾個主要惡性腫瘤的治療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最令人聞之變色的肝癌為例,過去,在我國晚期肝癌沒有治愈率,患者一旦被發現肝癌晚期,生存時間幾乎不會超過十個月,而現在,有1\/4的肝癌患者獲得了5年治愈的療效,而且治療水平仍繼續提高著,前景十分樂觀。再者,肝癌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大多都是可以治愈的,而早期發現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我國現有的早期診斷方法和技術設備而言,足以使我們發現早期肝癌的蛛絲馬跡。
事實上,許多臨床例證已然證明,我們在肝癌麵前並非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所以,請不要再視肝癌為洪水猛獸,昂起你的頭,去與它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