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2 / 2)

為此,黃帝開了兩次禦前會議,當然倉頡不在與會者行列。黃帝的大臣裏資曆最老的一個老人叫瑞,此人長長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在會上,他沉吟了一會兒,表示他有辦法,黃帝就讓他獨自去找倉頡。

老人找到倉頡時,倉頡正在他開辦的識字班裏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兒好奇,就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誠懇地說:“倉頡呀,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我雖然老了,也很有興趣學習,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老人一把年紀了,還這麼誇他,心裏高興,就點頭答應了。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和‘騾’字,都有四條腿(繁體:馬、騾),可我不明白的是,牛本來也長有四條腿,但你造出來的‘牛’字為什麼沒有四條腿,隻剩下一條尾巴呢?相反,魚沒有四條腿,隻有一條尾巴,為何你造的‘魚’字卻多了四條腿(繁體:魚),反而沒有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裏咯噔一下,有些慌亂了。原來他在造“魚”字時,本來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沒有想到的是,由於自己一時馬虎大意,竟然把這兩個字弄顛倒了,後來也隻得將錯就錯。

老人接著說:“還有,我不明白的是,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裏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你卻教成了‘出遠門’的‘出’。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捉摸,隻好來請教你了。”

這兩個字也和“牛”與“魚”一樣,是倉頡馬虎的產物。倉頡聽了老人的話,羞愧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想改也改不了啦。他向老人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他十分後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呀,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並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呀!”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複推敲,還先拿去征求人們的意見,一點兒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再教給各個部落的代表,讓他們四處推廣,漢字也就這樣一步步地傳承下來,成為我們今天必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