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神嫘祖(1 / 1)

栽桑養蠶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在哥倫布進行環球航行之前,西方人偶爾通過波斯商人得到一些蠶絲,以及蠶絲織成的美麗絲綢,西方人曾經自作聰明地認為:絲是從樹上長出來的。直到查士丁尼時代,西方人才通過兩名印度僧人了解到,世界上原來有種叫蠶的昆蟲。而這時候,古老中國栽桑養蠶已經有兩千年的曆史了。

據傳,第一個教人們栽桑養蠶的不是別人,正是黃帝的夫人嫘祖。嫘祖本為西陵之女,後來嫁給黃帝,後世奉她為先蠶。所謂“先”,是指最先教民育蠶抽絲,所以嫘祖又叫蠶母。古代蠶農之家必祭祀嫘祖,嫘祖便成為農村婦孺皆知的大神。

黃帝在戰敗蚩尤後,建立了以他的部落為核心的部落聯盟,黃帝理所當然地坐上了部落聯盟的第一把交椅。戰爭平息了,和平年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產,黃帝任命嫘祖和另外兩名大臣胡高以及伯餘三人負責製作衣服。

嫘祖、胡高和伯餘三人再次進行了分工:胡高負責帽子,伯餘負責衣服,嫘祖則負責帽子和衣服的原材料采集。這樣,嫘祖就得天天帶領部落裏的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並把男人們打回來的各種獵物身上凡是能用的皮毛都剝下來,一一加工成製作衣帽的原料。

在不太長的時間裏,部落裏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但還有更多的人仍然光著身子,或是僅僅在腰間係幾片樹葉遮羞。嫘祖由於勞累過度,終於病倒了。

嫘祖的病其實不僅是勞累,還在於她覺得現在這種采集衣帽原材料的方法太局限,效率不高,要讓大家都穿上新衣服,恐怕得等到猴年馬月。嫘祖一著急,急火攻心,躺在床上不吃不喝。

黃帝見妻子病了,心裏很難過,命令嫘祖手下的女子想辦法弄些嫘祖平常愛吃的東西給她送來,但嫘祖一點兒食欲也沒有。

嫘祖一連三天沒吃飯,她手下的兩個年輕女子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就悄悄在一起商量,準備進山摘些鮮果子回來,看嫘祖吃不吃。於是,兩人一早就進了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無數的果子,可是用嘴一嚐,不是澀,就是酸,總覺得很不可口。

天快黑的時候,兩個女子在一片桑樹林裏發現樹上結著雪白的小果,這些小果子是她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看上去潔白可愛,她們以為找到了好鮮果,趕忙趁著天還沒黑就摘起來。

兩個年輕女子將這些白色鮮果拿回部落準備給嫘祖吃,才想起剛才隻顧采集,還不知味道如何呢。她們中的一個放了一隻到嘴裏,用勁一咬,卻根本咬不動,而且也沒啥味。兩個女子麵麵相覷,喪氣至極。

這時,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來朝見黃帝。此人為黃帝發明了船。他看見兩個年輕女子站在一起發呆,以為發生了什麼事。女子們把她們為嫘祖摘回來的白色小果之事說了一遍。

共鼓說:“咬不動,你們為什麼不用水煮一下呢?”

兩個女子覺得有理,就把白色鮮果倒在水裏,架起火猛煮。可是,煮了好長時間,放進嘴裏,還是咬不動。

一個女子拿起一根細木棒,無意地在鍋裏亂攪。攪了一陣,她往外一拉木棒,卻驚訝地發現木棒上纏著很多像頭發絲那樣細的白線。她們覺得十分奇怪,就邊攪邊纏,不大一會兒工夫,煮在鍋裏的白色果子全部變成了晶瑩柔軟的細絲線。

兩個女子也沒太在意,她們把這件新鮮事當成趣事告訴了嫘祖。

嫘祖聽說後,愣了半晌,她的病情好像減輕了大半,立即就要看個明白。身邊的人不讓她動,就把纏在木棒上的細絲線拿來讓她看。

嫘祖仔細端詳了纏在木棒上的細絲線,然後對周圍的女子說:“你們摘回來的不是什麼果子,它當然不能吃,不過,它可比鮮果有用處得多。”

接著,嫘祖就詳細詢問兩個女子:果子從哪裏摘來,在哪座山上,在什麼樹上。兩個女子都一一做了回答。嫘祖聽了後,食欲也有了,吃了一大碗飯睡了。

第二天,嫘祖感覺病全好了,她不顧黃帝的勸阻,親自帶著兩個摘鮮果的女子到昨天她們去過的桑林實地考察。嫘祖在樹林裏整整觀察了好幾天,終於弄清了這種白色果子的來龍去脈:原來這是一種嘴裏會吐細絲的蟲子繞織而成的,並不是樹上的果子。嫘祖回來把這件事向黃帝做了詳細彙報,並要求黃帝下令保護所有的桑樹。從此,栽桑養蠶就在嫘祖的帶領下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