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魚氏與筷子(1 / 1)

在祝融發明火鐮以前,人們雖然利用火,但大多是用來取暖和驅趕野獸。在黃帝早期,人們都還是吃生肉,不懂得用火將食物烤熟。

彤魚氏是黃帝的第三個夫人,她在宮裏專管飲食。有一年夏天,很多人因吃生肉而經常鬧肚子,黃帝手下的名醫岐伯、俞夫想了很多辦法,雖然治好了一些人,但不少人還是死了,因為鬧肚子而有氣無力者更是比比皆是。為此,黃帝悶悶不樂。

一天,彤魚氏和一個叫於則的獵手帶人上山打獵。在一片原始森林裏,他們一直打到下午,六月的天小孩子的臉,忽然間就狂風大作,緊接著是一道接一道的閃電。突然間,一個炸雷響過,一片森林燃起了大火。

狩獵者們被眼前的可怕景象驚呆了,一個個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原始森林積蓄的枯樹又多又厚,一旦被火燃著,整個森林就變成了火海,連野獸都逃不出去,更何況人呢!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於則因熟悉地形,突然想起半山腰有個山洞,於是帶領眾人全部鑽進洞穴裏。

被閃電擊燃的森林裏濃煙滾滾,漫山遍野頓時成了一片火海,火借風勢,風助火力,火焰的舌頭伸出數十丈長,各種樹木被大火燒得不斷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各種野獸來不及逃跑,被火燒得發出一陣陣可怕的慘叫。藏在洞穴裏的獵手們,一個個聽得渾身打戰、毛骨悚然。

大火一直燒到第二天,整個森林變成了一片散發著餘火的灰燼,滿山都是動物被燒焦了的腥臭味。彤魚氏在洞穴口探看情況時發現,在洞外不遠的一塊大石板上躺著一隻野羊和一頭野豬,當然早被燒死了,散發出被火燒焦的肉腥味。

由於饑餓,彤魚氏小心翼翼地跑到那塊大石板旁邊,她把燒死的野羊用手一提,野羊全身已被烤得爛熟,她拿起一隻野羊腿,在鼻子邊上聞了聞,除了焦味外,覺得特別香。於是,彤魚氏撕下一塊肉放進嘴裏,那股特別的味道,使她覺得烤過的肉比生肉好吃多了。

彤魚氏連忙招呼其他獵人出洞,把野羊和野豬全部抬到山洞裏,你一塊我一塊地撕來吃了,大家都一致認為:這烤過的肉確實味道更鮮美。

吃完後,彤魚氏對大夥兒說:“這場大火不知燒死了多少野獸。既然燒死的野獸味道更好,我們不如暫且不忙打獵,還是分頭找尋被火燒死的野獸吧。”

就這樣,彤魚氏帶領狩獵隊員們在山上找到了許多被燒死的野獸。他們把這些烤熟了的獸肉帶回部落,黃帝等人吃了也讚不絕口。

彤魚氏向黃帝建議說:“今後凡是打回來的各種獵物,都不要再生吃了,一律先放在石板上燒烤,等烤熟了再吃。”黃帝同意了這一合理化建議。這就是人類吃熟食的開始。

接下來的日子裏,彤魚氏什麼也不幹,整天帶領身邊的所有女子上山找那種光滑的石板。不幾天,大小石板擺了一大堆。彤魚氏叫人把每塊石板都架起來,從下麵用柴火燒。等到把石板燒燙後,再把打回來的各種獵物的肉,用石刀切成薄片放在石板上左右翻動,以便把它們烤熟。

剛開始的時候,負責烤肉的婦女們都是用手去翻動石板上的肉。由於石板燒熱後特別燙手,很多婦女的手指頭都給燙傷了,有些石板則由於火力過大被燒破了。

對此,彤魚氏經過仔細觀察和用心思考,她有了對策:她折了很多竹子,弄成短節,用竹子代替手指翻肉。對於被燒破的石板,她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她注意到有一些是易燒破的,但有一些很耐燒,因此再次挖石板的時候,她就叮囑人們哪些可以挖,哪些不要挖。在不長的時間裏,這種先進的烹調方法便推廣到了所有的村落。

那些用來翻肉的竹節,也就成了最早的筷子。幾千年來,各種事物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隻有中國人的筷子,基本保留著最原始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