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愛情契約(1 / 1)

畢業生“情侶”分離時的肝腸寸斷還未散盡,開學後新入校園的大學生們又將攜手為“校園情侶”,並繼續感受校園愛情帶給他們的一切。與此同時,與愛有關的契約正悄然風行校園。

“愛情契約”的出現,是因為學生對校園戀情的認識越來越理性?

重慶工商大學新聞學院的小謝向記者解釋,流行在大學校園裏的“愛情契約”是大學生在校確定戀愛關係前,就“擇業時沒有義務為對方作出犧牲,‘獻身’時沒有必要讓對方負責,分手時沒有權利要求對方給予補償及和好機會”等條件達成的默契。有的大學生甚至將“愛情契約”寫成文本,戀愛雙方簽名。為將“愛情契約”進行到底,有的戀愛中的大學生還共同辦理一張銀行儲蓄卡,定期向卡上存入事先約定的現金,作為“愛情基金”。畢業分手時,有的同學還把卡上的“基金”平分。

“‘愛情契約’是否形成文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好合好散’。”重慶某大學即將畢業的一名女學生告訴記者,“愛情契約”在校園的出現,是因為學生對校園戀情的認識越來越理性。她說,周圍一些男女生交往的初衷,是想尋找個“心事垃圾箱”。這種感覺談“愛”尚早,更不涉及婚姻。

“愛情契約”也是對不願對戀情負責一方的約束

當一部分大學生將“愛情契約”視做理性分手的保證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更多大學生則認為“愛情契約”是對對方感情、心靈的約束。

一項來自校方的調查則表明,部分大學生,尤其男生不願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成為“愛情契約”的又一原因。

重慶工商大學曾經對該校近千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被調查有過性行為的女生中,50.10%認為自己願意義無返顧地為自己所愛的人獻出貞操。令人驚訝的是,類似的問題對150名男生提出,卻隻有21.21%的男生願為自己與伴侶的性行為負責。其餘男生中,有六成男生表示對今後的事情無法預料,實際中暗藏了對女生所付出代價的漠視和不尊重,也透露出男女生發生性行為的輕率。還有18.18%的男生基於女生對“貞節”觀的開放而表示出“無所謂”,更讓人擔心這類男生對女生實施性行為的動機。

而為了真正互相約束,訂婚成了此類校園“愛情契約”的表現形式,在蘭州大學采訪時,記者了解到,怕被拋棄但又不願馬上結婚,矛盾中,有的女大學生畢業前在雙方父母的見證下戴上了訂婚戒指。蘭州大學新聞學院畢業生媛媛(化名)來自寧夏,當被記者問及為何與在北京上大學的男友訂婚時,她脫口而出:“萬一他到南方不要我怎麼辦?”媛媛認為,訂婚讓自己的心理有個保障,雙方家人之間也更好相處一些。畢業典禮結束,媛媛將到廣州與男友共創事業,雖然放棄的很多,但與那些還徘徊在感情漩渦的女孩相比,“訂婚”讓媛媛有了安全感。

“愛情契約”的存在是否合理並不重要

教育專家認為,“愛情契約”的存在是否合理並不重要,關鍵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長期對學生戀人的“旁觀”態度應改變。

“不提倡,不禁止”一直是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在校談戀愛所持的態度。重慶工商大學近期對該校教師的調查顯示,在“對於女大學生的戀愛觀教育問題,您認為誰應該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一項中,有42.31%的選擇為“學生本人”,讚成“家長”和“社會”的各占26.92%,隻有3.85%選擇“學校(輔導員或班主任)”。這一結果表明,對大學生的戀愛指導尚未提高到一個清醒的認識高度。據了解,該校隻有一成強的輔導員或班主任對戀愛中的女生給予過指導和教育,絕大多數人對校園中、自己身邊的對對戀人采取了默許和不關注的“放任”態度。

經協過首位在校大學生結婚、首對在校學生夫妻離婚之後,“愛情契約”成了校園戀情的新鮮事。教育專家指出,如果這種“旁觀者”的態度繼續下去,大學校園裏類似“愛情契約”的情感嚐試將層出不窮。當“愛情契約”風刮過,接下來校園又會刮什麼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