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篤信“8小時睡眠論”,即每天隻有睡滿8小時,才算是優質的睡眠。一些人在該理論的影響下,總是計算自己的睡眠時間,擔心浪費自己的深夜時光。但是,這一理論並沒有普遍適用性。
由於個體之間的差異,每個人最佳的睡眠時間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據自身情況而定。同樣的睡眠時間,有人睡醒後精神百倍,也有人會感覺十分困倦。因此,睡眠的時間並不重要,關鍵在於自身是否存在繼續休息的需求,或者有沒有對白天的工作和生活產生影響。
尼克曾接待了一位客人,對方每天都固定休息八個小時,但身體狀態並不理想,白天工作時經常精神不振,這種情況讓他感到十分焦慮。經過診斷,尼克建議他將睡眠時間調整到6個小時,之後的日子他感覺每天的精力都很充沛。
評判睡眠是否優質的標準為每晚睡眠周期的數量。人類是有睡眠周期的,一個周期大概為90分鍾,包括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動期等幾個睡眠階段。在睡眠過程中,一個周期結束後,馬上又開始進入下一睡眠周期,而我們也不會意識到自己在中途醒來過。因此,睡眠周期才是計算睡眠時間的基礎單位,而且身體的修複和睡眠都是跟隨周期進行的。如果我們一直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睡多長時間都無濟於事。
此外,每天晚上睡夠八個小時也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加班、聚會或者其他緊急事務,導致我們無法有效進行“8小時”的睡眠理論。如果盲目信奉該理論,隻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和擔憂。
最重要的是,人體內是存在生物鍾的。由於長期的起居習慣,人體內的生命活動形成了內在節律性,就是無論晚上幾點入睡,到日常起床的時間就一定會醒,無論時長是否達到8小時。
同時,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也不同:嬰兒時期,一般需要18個小時左右;幼年時期,需要10個小時左右;青年時期,隻需7個小時左右。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對睡眠時間的需求量逐漸減少。但是,這些結論都隻是建立在理論之上的,由於個體不同,每個人的睡眠需求量也不盡相同,有人多一些,有人少一些。七八個小時的睡眠量,是一個適合大多數人的平均值。如果你睡了6個小時,醒來後神清氣爽,說明6小時是適合你的最佳睡眠時間。
另外,由於人體疲勞程度的不同,所需睡眠時間也不同。比如,當我們感覺非常疲憊的時候,需要的睡眠會多一點兒。
所以,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滿足自己的睡眠需求,找到自己對睡眠時間需求的臨界點,睡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