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因工作或習慣過著晨昏顛倒的生活,夜晚工作娛樂,白天睡覺,看似休息時長相同,但睡眠效果與正常作息存在很大的差異。同時,日夜顛倒也會打亂人體正常的生物鍾,從而出現失眠、乏力等生理障礙。
白天和晚上的睡眠質量之所以不同,一般受睡眠環境和人體的晝夜節律兩方麵因素的影響。睡眠環境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光線
在正常情況,白天的光線勢必比夜晚光線充足,窗簾等遮蔽物的存在也無法徹底切斷光源,這就意味著我們在白天睡覺時,必定會受到一定光線的刺激。人腦中會分泌一種名為褪黑素的激素,具有降低體溫,控製血壓、脈搏的作用,有利於身體變得放鬆,更容易進入睡眠狀態。而褪黑素受光線的影響頗大,越是在黑暗的環境下越容易分泌。因此,當人體受到光線刺激時,會從深度睡眠轉變成淺睡眠狀態,降低睡眠質量。
2.聲音
對睡眠產生影響的聲音可分為兩種:低音調型和高音調型。前者是指低頻率的聲音,並不會影響睡眠質量,反而會使大腦沉浸下來,具有催眠的效果,使人更容易入睡。比如,夜晚的蟲鳴聲。而後者則指高頻率的聲音,能夠給大腦帶來強大的刺激,使人處於興奮狀態,從而難以入睡,嚴重影響睡眠質量。
當人處於睡眠狀態時,低頻的聲音並不會對睡眠造成幹擾,與靜止狀態下相一致。此外,該聲音與大腦放空狀態下的大腦皮層腦電波掃描周期相吻合,容易形成共振,當腦電波穩定時,睡眠質量就會變高。生活中的一些助眠設備就是應用了該原理。相反,當環境充斥著高頻率的聲音,就容易造成腦電波紊亂,促使大腦恢複興奮狀態,人就會處於淺睡眠狀態,大大降低了睡眠質量。
我們無法控製外界的聲音,汽車轟鳴聲、人們的喊叫聲、機器的運作聲等都闖進房間時,就會影響我們的睡眠。
3.濁物
房間內的灰塵、濁氣對人們的身體非常不利。灰塵、濁氣受氣流的影響,而氣流對溫度又極為敏感,溫度越高氣流越活躍。溫度高的白天,灰塵、濁氣會隨著氣流更為活躍;溫度低的夜晚,灰塵、濁氣會隨著氣流不斷下沉。
假設睡眠環境不變,人們在白天的睡眠效果是否能與夜晚一致?這就涉及人體的晝夜節律。夜晚休息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在漫長的進化史上,白天充足的光線有利於人們觀察周圍的環境,方便勞作和警惕危險,而夜晚的睡眠是人體細胞自我修複和更新的最佳時間,從而使人們保持充足的體力。
比如,夜晚11點左右,人體內的膽經開始工作,貯存和分泌膽汁,一旦無法休息,就會對人體的膽髒造成很大的傷害。膽髒所分泌的膽汁與小腸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關,一旦缺乏膽汁的輔助,消化係統就容易出現問題。此外,該時間段也是人體代謝最旺盛的時候,強行提升細胞活躍度,容易導致皮膚黯淡無光。
夜晚2點左右,是人體肝髒工作的時間。肝髒是人體最重要的一個器官,維持著人體內最主要的代謝功能,能夠進行一些有毒物質的去氧化等改造工作。如果此時不休息,肝髒就無法很好地完成體內毒素的排泄,使體內有毒物質累積。
夜晚4點左右,腎髒會將過濾完成的血液輸送到全身,一旦人們的身體仍處於亢奮狀態,就很可能導致腎髒的廢物積壓在人體的器官內,無法很好地排出體外,甚至出現慢性腎炎的疾病。
長期晝夜顛倒會導致身體抵抗力降低,如大腦的記憶力下降、無法集中注意力、情緒易波動,甚至出現某種精神症狀。同時,人體內各項器官和係統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衡,發生心律不齊、內分泌失調等情況。
因此,我們還是要盡量避免長期熬夜,因工作等原因不得不熬夜時,需要注意合理安排飲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並且在休息時為自己準備一個比較良好的睡眠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