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夜夢?那也不代表沒睡好(1 / 1)

做夢是睡眠中常有的事,很多人將其視為睡眠不好的表現,認為“晚上夢多,就像沒睡覺一樣”,而白天工作和學習時萎靡不振的狀態,似乎又進一步驗證了這一觀點。人在入睡後,由於一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做夢的基礎。一夜正常的睡眠,不做夢是不可能的。隻不過有人記得,有人不記得。

既然每個人都會做夢,那為什麼有的人會記得,有的人卻不記得呢?

科學家根據人們在睡眠過程中腦電波的變化,將睡眠分成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入睡期,腦電波的頻率和波幅都比較低,我們的身體開始放鬆,呼吸變慢,極易因外界刺激而驚醒,該階段大約隻持續10分鍾;第二階段:淺睡期,腦電波偶爾會出現短暫的頻率升高、波幅變大的現象,此時,我們對外界的敏感度降低,很難被喚醒,該階段大約持續20分鍾;第三階段:熟睡期,腦電波的頻率持續降低,波幅變大,出現δ波,該階段大約持續40分鍾;第四階段:深睡期,持續時間為90分鍾左右,幾乎所有的腦電波呈現δ波,身體肌肉進一步放鬆,各項功能指標變慢。第五階段: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在該階段中,眼動儀能夠監測到眼球出現了快速的運動。

經過臨床觀察發現,一些人抱怨自己整晚都在做夢,恰巧是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醒來的。也就是說,即便我們一晚上都在做夢,但如果在睡眠的其他階段醒來,就不會記得我們所做的夢。

那麼,做夢究竟是否會影響一個人的睡眠質量呢?

科學家研究發現,在睡眠時,人的右側大腦的半球活動較為活躍,在清醒的時候,左側大腦的半球活動較為活躍。一天24小時中,左右大腦交替工作,才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動態平衡的效果。而在正常情況下,做夢是睡眠的一種保護機製,使睡眠能繼續下去。

比如,做夢是一種身體自我修複和調節的信號。從精神分析心理學角度來看,夢的意義在於滿足人們內心的欲望,當人們在現實中存在無法滿足的欲望時,通過夢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有利於調節心理平衡。如果強行抑製夢境的出現,人們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欲望就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心理壓力、負麵情緒、自我認知低等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科學工作者進行了一項阻斷夢境的實驗,實驗結果發現,當睡眠者產生引發夢境的腦電波後,一旦強行打斷該腦電波,使其夢境無法持續,就會出現血壓、脈搏、體溫升高等症狀,自主神經係統的功能也會出現一定的衰弱,同時,還會引起一些不良的心理反應,如焦慮、易怒、幻覺等。因此,做夢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麼,既然做夢不會對睡眠質量產生影響,究竟是誰影響了睡眠呢?

1.身體和精神狀態

當睡眠過程中,如果身體或精神處於高度緊繃的狀態,人們就很容易記住夢境,感覺自己頻繁做夢,進而影響睡眠質量。

2.夢的質量

夢境的質量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喜好,也許夢境中所構建的情景不是最美的,卻是我們心中所想。反之,如果我們的夢境與自身喜好相悖,我們在醒來後可能會因此心生憂慮,尤其是當我們做一些讓自己感到傷心難過或恐懼的噩夢時,如果驚醒再度入睡,就可能影響之後的睡眠質量。

關於做夢,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正常規律的做夢都不會對睡眠質量產生影響,反而有利於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