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新環境就睡不著(1 / 1)

有一部分人去外地旅行、參加會議、探親訪友時,麵對一個“新”床,經常會出現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情況,這也被很多人戲稱為“認床”。那這些人為什麼一到新環境就容易失眠呢?

排除外界環境,失眠的根源在於內心缺乏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飲食睡眠等活動都是在有規律地重複發生,往往在不知不覺間會形成條件反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習慣。經過長期的生活,我們對家庭的一桌一椅都產生了特殊的感情,與環境已經建立了很多條件反射式的聯係。一旦我們進入一個新環境,以往的熟悉感就會被打破,睡眠的條件反射也遭到了破壞,心理負擔下意識就會增加,進而出現一種適應性、短暫的失眠。

從科學角度上來解釋,這種“認床”性質的失眠症狀被稱為“第一晚效應”,是指在陌生的環境下,人的大腦隻有一半能夠休息好,另一半則長時間處於一種警惕的狀態。

最初,這種半休息、半清醒的狀態主要體現在一些動物身上,比如,鯨魚、海豚、鳥類等。德國馬斯克普朗克學會的負責人尼克斯·羅登伯格在一次實驗中,驗證了這一猜想,他將一群鴨子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結果顯示,在鴨群中間位置的鴨子會完全進入睡眠狀態,雙眼緊閉,而處在鴨群邊緣的鴨子一隻眼睛會睜著,時刻觀察周圍的情況,警惕捕食者的出現。

尼爾斯認為,人類在陌生環境下難以入睡的情況也是這個道理,即使當下並不存在捕食者的問題,但由於“第一晚效應”是人類在黑夜和危險的情景下形成的,這種心理反射並不是人所能夠控製的。

人類的“第一晚效應”是由布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佐佐木勇香提出的。佐佐木邀請了35名布朗大學的大學生參與實驗,他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對在新環境下入睡的學生大腦進行神經成像。在第一天夜裏,被測試者的左右腦在睡眠中表現出了不一樣的睡眠深度,右腦的慢波活動要比左腦更頻繁一些。而慢波是熟睡時的典型腦電波,也就是說,在第一晚,右腦的熟睡程度要高於左腦。

其實,“第一晚效應”的生理反應可以看作是一種適應性的反應機製,畢竟當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對當前可能存在危險知之甚少,這種機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如果想要盡快解決進入新環境的失眠症狀,我們可以嚐試以下幾種方法。

1.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將當前狀況下的失眠看作是一種正常現象,不必過於緊張和焦慮,或者擔心自己睡不好,保持一個放鬆的狀態,在入睡時可以嚐試聽一會兒音樂,或外出散步,避免長時間一個人待在封閉的空間內。

2.攜帶熟悉的床上用品

一些人為了緩解失眠症狀,經常在外出時攜帶自己熟悉的物品,比如,睡衣、枕頭、洗漱用品,或者一直陪自己睡覺的玩偶。這些物品都能在陌生的環境中給我們帶來熟悉感和安全感,減輕內心對周圍環境的排斥。此外,也可以選擇睡眠環境與家中差不多的酒店進行入住,或者將陌生的環境布置成自己熟悉的樣子。

3.不過分關注新環境

如果我們隻是短期入住,不必過於將注意力放在周圍的環境上,以免增加內心的緊張感。避免刻意關注臥室的燈光、聲音等影響自己睡眠的東西,可以多回憶一些白天發生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4.習慣陌生

對於頻繁出差的人,基本上並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因為他們習慣了睡在陌生的環境中。因此,我們可以嚐試鍛煉自己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比如,去同一個地方出差,盡量選擇不同的酒店,多接觸外界陌生的環境,提高內心的承受力。

總之,不必因短暫的失眠給予自己過多的壓力,即使我們真的無法解決進入新環境出現的失眠狀況,隨著對環境的熟悉,失眠的情況也會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