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季節交替就睡不好(1 / 1)

季節交替的時間節點一直是失眠的高發期,尤其是中老年群體,時常會因為天氣的突然變化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失眠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該現象主要歸咎於季節特征導致人體生理上的變化。

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我們需要從失眠的根本原因上來尋求預防的辦法。引起季節交替性失眠的主要原因在於氣候的變化,一般可分為生理和心理兩方麵的表現。

1.生理上

環境氣溫突然升高或降低的氣候驟變會給人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感,主要表現為內分泌失調。人體內各種激素的分泌都存在自身的規律,季節變化、晝夜交替、飲食等都屬於影響內分泌的因素,在正常情況下,為了適應各種因素的變化,激素反饋係統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一旦某些因素的變化太過突然,原有的激素節律就會被打破,造成內分泌失調,而內分泌失調就是失眠症的一大誘因。

比如,在早春時節出現的“氣象過敏症”,指的是人體對氣候的變化極為敏感,或者身體對天氣變化的適應力差導致了內分泌失調,這是一種常見卻從未受到人們重視的過敏病症。患有氣象過敏症的人很容易在季節交替時節情緒變得抑鬱、易激動,以至於出現失眠的症狀。國內外研究發現,在一個群體中,超過30%的人會對天氣變化出現明顯的不適反應,並且其敏感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此外,當季節交替、氣候變化時,氣壓隨之也會發生變化,空氣中氣團的摩擦會產生大量的正離子,人體會受這些正離子影響出現神經係統功能失調的現象,導致失眠、易醒等睡眠障礙問題。

2.心理上

季節的特色會影響人們的心境,產生煩躁、不安、沮喪等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對睡眠產生影響,甚至造成失眠情況的發生。比如,在夏末秋初時節,一些人的情緒會莫名低落,心中鬱積著一股憤懣,難以發泄出去,這可能就是人們口中的“悲秋綜合征”。

該情緒的產生一般在立秋之後,天氣轉涼,白天的時間逐漸變短,陽光不再像夏季一樣充足,大腦中的分泌腺鬆果體過度活躍,抑製了能夠刺激神經興奮的甲狀腺和腎上腺分泌激素,人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消沉,變得多愁善感,這種情緒狀態會在入夜後影響人們的睡眠狀態和質量。

對於生理因素導致的失眠症狀,我們可以通過藥物和飲食兩方麵進行預防和調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體內的激素分泌調節功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導致短期內無法適應季節的變化。因此,老年人在出現因季節交替而失眠的症狀時,可以按照醫生的囑咐,服用一些調節體內激素水平的藥物。

內分泌失調的一部分原因在於季節交替後,沒有足夠的營養來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換季之後,我們的飲食習慣也要隨之進行調整,比如,在春夏交替時,天氣逐漸變熱,消化係統的功能會下降,消化液的分泌也會減少,加上代謝旺盛,很容易出現脾胃不適、肝火上升等問題,此時也多食用一些木瓜、白蘿卜、冬瓜等易消化、消暑利尿的食物;在夏秋交替或秋冬交替時,天氣驟然轉冷,人體為了禦寒需要更多的能量來維持基礎體溫,此時應多食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比如,雞蛋、牛肉、雞肉等含有優質蛋白的食物。

對於心理因素導致的失眠症狀,我們需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來看待失眠,切勿因短暫的失眠而變得焦慮不安,使失眠情況加重。既然無法避免因氣候原因導致的情緒變化,就要嚐試接納,認可它們的存在,並嚐試每天盡量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和穩定的情緒,避免經常出現大喜大悲的激動情緒。此外,我們也可以嚐試做一些事情讓自己快樂起來,比如,多曬太陽,多運動。研究表明,人們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情緒更容易被調動起來,而爬山、遊泳、慢跑等運動在增強體質的同時,還能起到舒展身心,調節情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