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一天,終於可以放鬆一會兒了。躺在床上,點開手機,刷刷微博,翻翻抖音,追追熱劇,還有好看到根本停不下來的小說,遊戲也可以再來一局,結果越玩越興奮……這種情況就屬於報複性熬夜。
報複性熬夜,是一種過度的心理補償。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當人們因生理或心理問題感到受挫,便會不自覺用其他方式,來彌補這種缺憾,緩解焦慮,減輕內心不安。”白天,大多數人都忙碌於工作、學習,被加班、升學、應酬等層層壓力所包圍,可供支配的自由時間越來越少。隻有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人們才會感覺到這是獨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所以,熬夜做自己想做的事,以此來彌補這一天的遺憾。
報複性熬夜,報複的是被剝奪的時間。本質上,是人們在尋找一種時間的“掌控感”。白天由於各種原因,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了晚上沒有其他規則約束,我們會充分享受自由和放鬆自己。即便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做,但是不熬夜就像是吃了大虧一樣,千方百計地擠壓夜晚的時間去打遊戲、追劇等。
熬夜給予的自由,讓我們終於能夠從忙碌的生活中抽離,休息一下,發泄一下,感受一下真實的自己。這點擠出的時間,就像尼古丁一樣讓我們欲罷不能。你有沒有想過,“隻要我不睡,今天就不會過去。”;是不是也想過,“如果能不睡覺就好了,可以多出一倍的時間來!”但長期報複性熬夜,無異於飲鴆止渴。那些報複過的時間,最終都會報複在你的健康上。
經常報複性熬夜,會導致皮膚變差、視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等,誘發多種疾病。而且熬夜熬到最後多半會興奮得睡不著,甚至會通宵失眠。時間長了,可能會患上“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這是一種慢性睡眠紊亂,患者通常晚睡晚起,不能在期望的時間入睡和醒來,生活節奏被打亂。
張濤是一名大四的學生,喜歡熬夜打遊戲和看小說,經常淩晨2點才睡覺。因為即將畢業實習,張濤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所以,經常通宵看書導致白天不能按時起床去上課。現在,晚上他書也看不進去了,幹脆通宵玩遊戲白天睡覺,連續曠課兩個星期。張濤一直失眠,很是焦慮,在老師的勸說下去看了醫生。經過睡眠檢測,醫生告訴張濤他是患了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如果不及時治療,長此以往,還可能會患上抑鬱症。
晚睡晚起,作息混亂,是對我們生物鍾的挑戰。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通過熬夜來改變生物鍾呢?
現代睡眠研究之父納撒尼爾·克萊特曼做了一個實驗:讓自己清醒39個小時,睡9個小時,看是否可以將生物鍾調節為每天48個小時。連續實行了一周後,克萊特曼始終不能適應新的作息規律,實驗以失敗告終。
通過實驗,克萊特曼發現人體有自己的生物鍾,入睡和清醒都有周期。研究發現,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壓力明顯比經常熬夜的人小,精神健康程度更高。
大多數報複性熬夜,源於學習、工作上的壓力。我們可以在忙完工作後,來一頓下午茶放鬆工作上的壓力。下午茶可以選擇茶類甜品,甜品中的糖分可以讓你感到愉悅,綠茶則可以解除困意。
到了晚上,我們要提前洗漱,然後上床醞釀睡意。研究發現,洗臉刷牙對睡眠有促進作用。上床後,我們可以關燈聽一會兒書,但是千萬不要刷短視頻、玩遊戲,那樣隻會讓大腦越來越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