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無法擺脫失眠,是因為將失眠看作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無法接納失眠,更無法接納失眠的自己。實際上,睡著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失眠同樣也是,我們不會因睡著而欣喜若狂,所以也不必因失眠而鬱鬱寡歡、焦慮不安。
李欣然在年輕的時候就患上了失眠,其間嚐試了無數改善睡眠的方法,無論是服用助眠藥物,還是使用儀器,都無法徹底使自己遠離失眠的困擾。在朋友的建議下,她選擇進行心理治療。見到心理谘詢師後,她想知道自己的失眠障礙究竟在哪裏?谘詢師沒有馬上回答這一問題,而讓她先畫一棵樹。她按照要求在白紙上畫了一棵樹,谘詢師請她描述一下自己筆下的這棵樹,她表示這是那棵砸到牛頓的蘋果樹。谘詢師反問說:“作為筆下隨意畫出的一棵樹,你為什麼要賦予它這麼高的使命感?”
對萬事萬物的苛求,也使失眠者不肯輕易放過自己。失眠的人一般都存在一些共性,比如,一些失眠者擁有極為強烈的控製欲望,內心的壓力往往來源於自身對完美的追求。而恰恰是這種完美主義,會使他們無限苛求自己,不允許自己出現瑕疵,不允許所麵臨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這種心理也就導致了他們對自己存在很多批判與攻擊,這也是失眠症狀難以緩解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由於對完美主義的渴望,導致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建立一個客觀真實的自我認知,當失眠發生之後,他們就會因失眠而產生一種自責心理,不斷苛責自己,不斷在腦海中重複:“你為什麼失眠?”“你為什麼連睡覺這種簡單的問題都做不到,你為什麼要犯這種錯誤?”這種對自己的苛責,對睡覺的恐懼、緊張及極度在意是無法幫助他們放鬆,進入睡眠的。
失眠為我們帶來的痛苦,更多源自我們內心對自己的不接納。就像一些失眠者在討論失眠問題時,常常會表示最近自己的失眠症狀有所改善,或者抱怨自己的失眠還沒有治愈,又或者愁苦地說自己的失眠症狀又複發了。這些對失眠認識都是不正確的,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即使我們能夠睡一個好覺,一樣會擔心失眠症狀的發生,麵對失眠時依然會變得驚慌失措,這根本就不算是治愈失眠。如果內心對失眠的看法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將來一樣會被失眠擊垮。
想要改善該心理造成的失眠症狀,就要懂得放下,懂得愛自己。何謂愛自己?愛自己就是完全包容、寬容自己,即使自己不是完美的,是存在缺陷的,而不是日常生活中吃好的、用好的、玩好的。真正的愛自己,就是放下,包容失眠的自己,但這一點很難做到,因為以往的教育總是在告訴我們要追求更好的自己。
因此,我們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讓我們在潛意識中改變自己的看法,接納自己,從心態的調整開始,一步步承認自己失眠,接納自己的失眠。直到我們相信自己可以麵對任何情況,即使當前依然無法控製自己對失眠的焦慮,也相信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做到,隻不過是時間問題,允許自己的恐懼存在,允許自己難以入睡。總之,就是接受任何情況下,自己的任何狀態。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走出失眠呢?不是一下子再也不會因此感到恐懼,也不是逐漸恢複正常的作息,而是即使睡不著也無所謂,沒有情緒負擔,沒有心理壓力,又或者這種情緒和壓力正在慢慢減少,直至我們對其一笑而過。簡單來說,就是即使失眠,我們也能夠用平常心做平常事,失眠也不妨礙我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失眠就像是一根柱子,我們對失眠的恐懼,對自己的苛求都是一根繩子,這根繩子的一端綁在柱子上,另一端套在我們的脖子上,而我們為失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隻是在圍著這根柱子轉圈,隻有解開繩子,才能不被失眠所製,跳出困擾圈。而解開這個繩子的方式就是從內心接納自己,包括那個失眠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