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熬夜時吃上一份夜宵,能瞬間讓人們活力滿滿,但在工作或娛樂結束之後,他們又會麵臨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失眠。
睡前吃夜宵和晚飯吃太飽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會因食物攝入時機不當而導致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失眠。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夜間消化係統的活躍影響入睡;其二是當日生物鍾紊亂降低睡眠質量。
在入睡前,腸胃保持一種平和的狀態,才能保證優質的睡眠。晚上入睡前吃夜宵,一方麵會由於胃部的充盈壓迫體內的五髒六腑,使各種器官無法得到休息,這種緊張的信號會傳遞給大腦,使大腦的興奮度提升,並反饋給身體的各個角落,引起失眠症狀。
另一方麵,在吃夜宵之後,食物消化會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使腸胃蠕動的時間延長。一般來說,食物在胃中進行攪拌、研磨,直至消化完成大約需要四個小時,即使人們在入睡後,腸胃依然處於工作狀態,就很難保證進入深度睡眠階段,從而使睡眠質量下降。同時,夜間消化係統的過度活躍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抑製生長激素的分泌,不利於身體各部分器官的修複和發育。
此外,吃夜宵也會擾亂人們正常的生物鍾,出現難以入睡的情況。人們通常認為,隻有晝夜顛倒的生活會打亂生物鍾,可實際上,不規律的進食同樣會影響人們的生物鍾。
美國《細胞》雜誌曾發表了一篇以“夜宵毀掉生物鍾”為主題的文章,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奧尼爾博士通過實驗分析對此進行了證實。在進食之後,人體內變化最大的成分無疑是血糖和胰島素,且幾乎所有細胞都會受到這兩種物質的影響,通過對它們的功能進行檢測,研究人員確認胰島素會篡改人體內重要的生物鍾蛋白,從而達到調節生物鍾的目的。
實驗之初,研究人員發現,胰島素信號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實驗體的進食規律。當使用藥物抑製小白鼠的胰島素信號時,小白鼠既定的進食時間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自身的晝夜活動規律和進食時間完全無法同步。當強行改變小白鼠的進食時間後,胰島素信號也隨之發生變化,而生物鍾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當把小白鼠的進食時間重新調整為最初的模式,它就會恢複正常的進食節奏,與晝夜生活規律保持一致。因此,研究人員得出了結論:不同時間節點的進食,可以調節細胞生物鍾蛋白的積累,進而改變細胞的生物鍾。
當然,胰島素並不能影響人體內所有組織的生物鍾,也就是說它隻能起到短暫、部分的調節作用,並非一次性使整個機體的生物鍾完全紊亂。因此,我們也不必因一次吃夜宵失眠而變得惴惴不安。但是,如果長期進食時間不規律,再強大的細胞自我修複機製也會被打破,進而造成長期失眠的情況。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還要按照日常習慣選擇合理、規律三餐時間,使用餐時間推遲。隻要不是上夜班消耗過大,晚上的正常進食必然可以支撐到第二天早上。因為人在晚上休息時消耗的能量要遠遠小於白天。所以,夜宵對正常作息的人是不必要的,一旦進食過多,不僅會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導致影響過度堆積,以至於引發肥胖等疾病。
如果晚上的確存在攝入食物的需求,也應避免以下幾類食物,防止其對失眠產生較大的幹擾。第一類,高脂肪類,脂肪是三大營養素中最難被人體消化的營養成分,當人們入睡之後,腸胃依然會為了分解吸收脂肪而緊張的工作;第二類,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蒜等食物中富含對身體具有強烈刺激性的成分,很容易造成胃部的灼燒感和消化不良;第三類,消化過程中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如豆類、玉米食物等,容易讓人產生飽腹感,影響睡眠質量。
盡量選擇一些非刺激性、低脂肪的食物,如麵包、牛奶、雞蛋、堅果、蘋果等,這些食物大多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在提供能量的同時又不會加重消化係統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