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裏達大學的一位睡眠教授認為,午睡是人們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最初,由於人們生活在溫熱的地區,采狩與農耕都是維持生存的基本戶外活動,午睡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躲避烈日,後來才逐漸演變成一種習慣。
德國的睡眠研究者坎貝爾認為,午睡也是自然睡眠周期的一部分,而且睡眠效果和質量是最佳的。除了夜晚之外,白天人們也擁有三個睡眠的高峰期,上午9點、中午1點、下午5點,其中以中午1點的睡眠需求最高。一般來說,人們白天正常的睡眠節律會被緊張的工作和學習所掩蓋,或者被具有興奮神經的飲品所消除。因此,白天並未有困倦的感覺。一旦外界的刺激和壓迫消失,這種困乏感就會出現。
一項研究表明,午睡是正常睡眠和生物節律的表現,也是白天保持時刻清醒必不可少的條件。尤其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在午睡之後,下午的工作效率會有明顯的提高。除了維持大腦活躍,午睡還具備以下諸多好處。
1.消除困乏
很多人經常在午餐結束之後感到困乏,一方麵是因為經過一上午的學習和工作,人們的大腦和身體都已經處於疲勞的狀態;另一方麵進食之後,身體的血液多流向腸胃,幫助其蠕動,導致大腦供血不足。英國的學者通過對該現象深入研究,發現午睡10分鍾就可以消除困乏,其效果甚至遠超夜晚多睡兩個小時。
2.預防冠心病
醫學家通過觀察發現,每天午睡30分鍾,能使體內激素的分泌趨於平衡,有效減少冠心病的發病。研究人員認為,地中海各國冠心病的發病率遠遠低於北歐和北美地區的原因,與兩者的午睡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3.調節心情
在免疫學專家的眼中,午睡能夠在午餐後有效刺激身體的淋巴細胞,提高免疫細胞的活躍性。美國心理學家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過一篇報道,他認為午睡可以改善人們的心情,降低人體的緊張度,緩解壓力的效果就像整整睡了一夜。
午睡雖然有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但也要從時間和姿勢上加以重視,避免使睡眠質量大打折扣,甚至對身體造成傷害。比如,不可在午餐後立即休息,由於消化係統處於運動狀態,此時午睡或多或少會影響腸胃的消化吸收,同時,腸胃的蠕動也會影響睡眠質量。因此,我們應盡量選擇在午餐半小時後午睡。
基本上所有人都不會在意午睡的姿勢,但入睡姿勢對睡眠效果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睡眠專家一般認為午睡的姿勢以右側臥位為最佳,該姿勢有利於腸胃的消化功能。如果我們是趴在桌子上午睡的話,一定要將一個柔軟有高度的墊子墊胳膊下,減少身體的擠壓,提高舒適感,方便入睡。
此外,午睡最重要的就是控製時間,午睡的時間不宜過長,以20至30分鍾為最佳。時間太短,無法起到休息的效果,時間太長,同樣也會帶來一些健康問題。
研究人員認為,睡眠過程分淺睡眠和深度睡眠兩個階段,處於周期循環交替模式。一般來說,人們在入睡超過30分鍾後就會從淺睡眠階段進入深度睡眠階段。此時,大腦中的各項中樞神經開始受到壓製,腦組織中的毛細血管暫時關閉,體內代謝減少,如果這時候醒來,人們就會感覺渾身乏力,更加困倦。這時由於身體對大腦的抑製還未徹底消除,導致短暫性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所致。這種狀態短時間大概會持續10到30分鍾,影響後續的工作和學習。
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上床午休時,由於床上與晚上睡覺環境相近,很多人不可避免地會進入到深度睡眠中,導致午睡的時間過長。同時,白天午休時間過長,反而會影響晚上的入睡,甚至出現失眠的情況,久而久之,就可能會破壞人體正常的生物節律。
除了能夠消除疲勞,適當午睡也能夠降低一些疾病的發病概率。每周進行三次以上的午睡,時間控製在30分鍾左右,人們的死亡率會降低37%,心髒病的發病率會降低67%,而適當的午睡也會降低人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