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他們會把父母的鼓勵當作他們前進的動力,因此,家長在發現孩子自信不足、勇氣不夠時,要及早進行幹預,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當孩子努力改正時,一定要積極肯定他,哪怕孩子隻取得了一點小進步也要為他鼓掌。
對於這些膽小的孩子來說,在某些時候,父母應忽視其膽怯行為,將之前預期的目標分成小步驟,循序漸進地鼓勵孩子,這樣就能很容易地糾正孩子的怯懦。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一時間無法改正其膽小的行為,父母不應該對此抓住不放,而是應該找到孩子偶爾勇敢的時候對孩子進行鼓勵。父母對孩子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都能加以鼓勵,即是對孩子的積極行為進行強化的最好方式。哲學上講質變是由量變引起的,平時大量的細微進步,積累起來才可能有大的變化。因此,對於父母來說,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徹底改正消極退縮的行為傾向,就應該對孩子的點滴進步加以鼓勵。
可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家長往往都不注意孩子的微小進步,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總希望孩子能一下子達到他們的要求。因而對孩子一些微小的進步不是很注意,反應比較冷淡。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進步太小,就不願意給予鼓勵,這會使孩子覺得家長對自己的進步漠不關心,認為自己的努力白費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失去進步的動力,原來可以改變一生的進步也會因為得不到強化而消失。因此,無論孩子是在學習還是生活方麵,隻要嚐試去做了他之前不敢去做的事情,就應給予建設性的鼓勵,每有好的表現就要加強鼓勵的感情色彩。
鼓勵孩子的每一次進步,就是在強化孩子的進取之心。不要吝嗇你的鼓勵,因為這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挑戰自我必不可少的要素。
當您認同了鼓勵的積極作用之後,我們就要好好研究一下,究竟怎樣的鼓勵最有效。概括起來就是,鼓勵必須因孩子的不同個性特點而有所改變,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采取不同側重點的表揚方式。
媽媽的困惑
說到不懂得鼓勵,小雯的媽媽可是覺得很冤枉。從小到大,小雯的媽媽沒少誇獎小雯,“今天小雯真乖!”“我們家的小雯又聽話又可愛!是媽媽的小心肝!”“你今天表現得真不錯!”……這些話,媽媽從小雯還聽不懂的時候就開始講,可小雯還是膽小怕事,而且,不管她做什麼事,隻要是媽媽希望她做的,就一定要聽到媽媽誇獎的話語才願意去做。
小雯媽媽的誇獎是否有用,首先取決於這樣的誇獎寶寶能否真正理解。父母們必須明白,許多年幼的孩子心智還很幼稚,因此,對於童年期的孩子來說,鼓勵的次數不僅要增多,更為重要的是要告訴他們受鼓勵的原因和具體的行為。假如當你發現孩子在某些事情上表現得很不錯時,你不能隻是說“嗯,這件事你表現得不錯”、“太棒了”,而是要具體地告訴他:“聽說你今天幫助小朋友盛飯了,不錯,媽媽喜歡樂於助人的寶寶!”“今天媽媽看見你在運動會上的表現了,你一直努力地往前衝,媽媽真為你驕傲!你那個時候真帥!”這種清楚而具體的鼓勵方式,才能使孩子懂得什麼是良好的行為、什麼行為是父母所期望的、什麼又是不好的行為。
同時,低年級的孩子通常缺乏很清晰的是非觀念,他們會一再重複曾經挨罵或被誇讚的事情,而且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是好孩子。所以,對於孩子的良好行為,父母必須及時給予表揚,而且不斷重複強化,使孩子產生“這樣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識,進而強化這樣的行為。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膽小的孩子往往都比較敏感,因此,父母的態度如有不誠懇或帶有命令式口吻,孩子不僅不易接受,甚至易產生反感心理。在讚賞這種性格的孩子時,父母必須格外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和臉部的表情。若是父母的表情溫柔關心,語氣也極為誠懇而富於建設性,孩子不但容易被感動,而且較樂意接受父母的表揚。隻有這樣,你的讚賞才能真正發揮功效。
01 你的鼓勵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
教育學家告訴我們,鼓勵是父母送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是孩子進步向上的催化劑。因此,家長們不妨多運用一下鼓勵的方法,以鼓勵的方式給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用鼓勵的方法提供給孩子進步的機會,讓孩子們在鼓勵中獲得信心。
一天,4歲的小威一個人跑到一塊廢棄的場地去玩,在那裏他看到一條電線一頭拖在地上,他於是伸手一拉,一陣火花響過,小威倒在了地上,幸虧一個工人衝了過去救了他。小威被送到醫院,生命雖保住了,但兩條胳膊卻被截掉了。
3 年以後,小威到了該上學讀書的年齡,但是,由於肢體殘疾,他不能像其他小夥伴那樣過正常的學習生活,因此隻好留在家裏,慢慢地,性格也變得內向而自卑。每天早晨,小威看著夥伴們高興地從他家門前經過去學校時,便感到十分難過。他用一種求助的眼神問媽媽:“我的胳膊和手都沒了,怎麼辦呀?”媽媽拍拍孩子的肩膀,鼓勵他說:“孩子,不要著急,隻要你堅持鍛煉,你的胳膊和手還會再長出來的。”聽完母親的話,小威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於是在媽媽的幫助和指導下,他開始艱苦的鍛煉生活,學著用腳洗臉、吃飯、寫字,以及做一些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小威心中充滿了希望,他堅信隻要努力練習,失去的胳膊和手又會再長出來,他牢牢地記住了媽媽的話。
兩年過去了,小威發現胳膊和手還是沒有長出來,袖口依然是空蕩蕩的。他感到有些疑惑,禁不住問媽媽:“怎麼回事呀,我的胳膊和手怎麼還沒有長出來呢?是不是我不夠用心?”這一次,媽媽的眼神充滿了希望,溫柔地說道:“孩子,你好好想一想,別人用胳膊和手做的事情,你不也都能做了嗎?”“是的,我用腳代替了胳膊和手,而且,有的事情比其他小夥伴做得還要好呢!”小威自豪地說道。“聽我說,孩子,每個人都有一副堅強的臂膀和一雙強有力的手,而這些東西都裝在自己的心裏,隻要你願意,它就能幫助你戰勝一切困難和挫折。”
小威終於明白了,媽媽確實沒有騙他,經過不斷訓練的胳膊和雙手是強大無比的!從此,他更加刻苦學習,那無形的胳膊和雙手幫他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並擁有了美滿幸福的人生。
媽媽的鼓勵使小威戰勝了肢體傷殘的缺陷,完全掌控了自己的人生。由此可見,鼓勵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一種力量。家長們都應該重視運用鼓勵的手段激勵孩子,鼓勵就是孩子進步的方向和階梯。
推薦的鼓勵方式
怎樣才能更好地鼓勵孩子呢?教育學家已經給出了答案,就是鼓勵孩子做有意義的事情,讓孩子在自信、樂觀的環境和氛圍中成長。
鼓勵孩子不畏任何困難。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要讓孩子懂得這個道理,而且學會克服困難,要讓孩子不畏艱難。信奉鼓勵教育的美國的父母們不僅讓孩子經曆克服困難的全過程和體驗戰勝困難後的巨大喜悅,同時還強調要讓孩子經受失敗的磨煉。
鼓勵孩子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教育專家早已指出,應該好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對兒童是至關重要的,它將引導兒童打開智慧之門。對孩子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不要覺得不耐煩,應該是有問必答,或加以引導,或提出反問。
鼓勵孩子鍛煉動手能力。動手比單純地看書學習帶來的益處更多,可以避免孩子變成書呆子,培養孩子勇於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鼓勵孩子多參加各種運動。運動不僅可以增強個人體質,而且有助於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子更有進取心。
運用積極的鼓勵教育孩子聽起來十分動人,但一些家長雖然重視鼓勵教育的作用,但卻始終無法把握鼓勵孩子的正確方法,下麵為家長提供幾點參考。
1 父母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獲得成功
如果我們對孩子失去信心,認為他們會輕易退卻,或者他們在巨大的壓力和災難麵前將徹底失敗,那將使他們非常失望。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應該是堅定而百折不撓的,具體地說,父母應該以自己的信心去影響孩子,使孩子慢慢學會不斷克服困難。
2 用鼓勵幫孩子建立信心
讚揚孩子過去的成績以及過去他是如何的堅強、勇敢;評論孩子做得正確的部分,少講他的錯誤;指出孩子應該怎樣繼續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當孩子經過幾次努力而沒有成功時,更需要父母的鼓勵。值得注意的是,鼓勵孩子應當在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孩子來說高不可攀的事情是絕對要禁止的。
3 對孩子的鼓勵不能使用抽象、模糊的語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很多父母對孩子說:“要好好地做,要好好用功,將來在社會上才有立足之地。”像這些抽象、模糊、一點也沒有落到實處的語言,到底能產生多大的效果呢?說這樣的話,孩子雖知有鼓勵的意味,不過,到底如何好好地做,孩子仍是毫無所知。如果孩子性格內向,就會覺得精神上受到壓抑,而且越做越差,最終往往收到相反的效果。
一個負責任而又懂得教育的家長,是絕對不會忽視鼓勵作用的,他們會給孩子及時、準確、恰當的鼓勵,讓孩子戰勝困難,再接再厲,培養出孩子健康向上的良好性格。
誠實的孩子應獲得更多獎賞
膽小的孩子因為害怕遭到父母的譴責,於是學會說謊。幾乎每位父母都會遇到孩子說謊的問題,通常父母采取的教育方法,就是給孩子嚴厲的懲罰。而兒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種教育方法對培養孩子誠實性格的效果並不好,它隻會加深孩子的防範心理,讓孩子繼續以說謊的方式掩蓋自己的錯誤。
行為示例 6歲的明明是個小調皮,經常闖禍。有一天,明明見媽媽不在家,就把媽媽化妝台上的水晶蘋果拿出來玩,一不小心摔碎了。明明很害怕,把碎片扔進了垃圾筒裏。但媽媽回來後還是發現了,她揪著明明的耳朵,問到底是誰弄壞了水晶蘋果。明明撒謊說是小貓給踢下來的,可媽媽根本不信,最後明明隻好承認是自己幹的。媽媽更生氣了,她狠狠地打了幾下明明的屁股,“看你還敢不敢淘氣!知道那是多有意義的紀念品嗎?”明明嗓子都哭啞了,他隻知道自己因為說了實話而被打了,他決定下次再也不和媽媽說實話了!
寶寶的想法 媽媽騙人,她說我講實話就不批評我的,結果卻罵得更凶了……
你的誤區 不要認為嚴厲的懲罰可以遏製孩子說謊,這樣做往往隻能適得其反。
解決辦法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說謊時,千萬不要氣惱,甚至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尤其是當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之後,父母要給予表揚,肯定他說實話是好的表現,然後指出錯誤的危害性,讓孩子在讚揚中知錯能改。
但很多父母,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往往在孩子說了實話後,知道是孩子做了錯事,便遏製不住地大發雷霆,甚至把孩子痛打一頓。試想這樣對待犯錯的孩子,孩子以後還敢承認錯誤嗎?父母應該運用賞識的方法,讓孩子知道,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撒謊去掩飾錯誤,不但不會帶來批評,還會得到獎勵。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而握在父母手中的那支筆,將決定孩子的一生。在這個故事裏,如果明明的媽媽在孩子說了實話後,原諒了孩子的錯誤,就會使得明明認識到,說實話並不可怕,這是完全可以被諒解的,不必說謊。因此,當他再犯錯之後,才會主動地去承認錯誤。看來,遏製孩子說謊的壞毛病,獎勵確實比懲罰更有效。
另外,教育專家還給出幾招,可以幫助父母們培養孩子誠實的品質。
第一,用具體的規則來要求孩子。光講道理是不足以防止孩子說謊的,教育孩子誠實,必須要有行為規範的具體要求,讓孩子從小就以誠實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養成良好的品質。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三不要”的具體要求,即不編瞎話、不講假話、不謊報成績等等。
第二,多給孩子一點誠實教育。可以用舉實例、講故事的方法給孩子講做人不誠實會帶來什麼後果,而誠實的品質對人的發展多麼重要。要讓孩子堅信,弄虛作假、坑蒙拐騙是可恥的行為,必將受到懲罰。教導孩子從小就做一個誠實的人,自己有缺點、錯誤要勇於承認,做自我批評,也接受他人批評,絕不隱瞞、造假。這樣一來,孩子長大後才能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地做人。
第三,屢教不改的情況下,應對孩子的撒謊行為進行適當懲戒。在認真耐心的教育之後,孩子仍然出現說謊行為時,可以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這種為“戒”而“罰”,也是愛的基本方式之一,然而這又是一種最令人棘手和帶有風險的愛,因為孩子容易抵觸施加懲戒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懲戒適度,又執行得合理、巧妙,事後講清道理,孩子會受益很大,並心悅誠服。當然,對孩子的懲罰,不要嚴厲到使他甘願冒險說謊的地步。
懲罰撒謊不過是治標,獎勵誠實才是治本,隻有用賞識的誠實手段來克服孩子做錯事的恐懼感,才能讓孩子告別說謊的壞毛病,誠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