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藝術的批評
在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時,批評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批評的方式也有正確錯誤之分,而方法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虛心接受父母的批評,因此批評孩子也一定要講藝術。家長對孩子進行批評是為了抑製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良性格與不良學習態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正確運用批評的心理學原則與心理藝術,否則就可能適得其反。
批評方式的“大忌”
除了批評不可過度之外,還應該忌諱以下幾點:
1 忌對小錯誤揪住不放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最優秀的,為此,他們不能忍受孩子犯錯誤,大到考試成績是否理想,小到扣子是否係好、頭發是否梳理成父母喜歡的方式,一切的一切,他們都要插手。
事實上,對一些不符合父母標準的小錯誤,父母可以加以提醒,不需要橫加指責。過多的指責會使孩子常常處於無地自容的境地,尤其是在生人麵前斥責孩子,對孩子的打擊更大。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消極的思想,如“我不行”、“我不幹了”等,埋下自卑的種子。對於小錯誤,父母應當保留孩子的麵子,做出適當的提醒。對於大錯誤,父母同樣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防止批評過度。
2 忌不分青紅皂白亂批評
一位工作了一天的母親下班後,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就板著臉對孩子說:“你怎麼一放學回家就看電視,這樣能把作業做好嗎?我辛苦供你上學,你就是這樣回報我的嗎?”孩子馬上說:“媽媽,您不了解情況別亂批評,怎麼能說我一回家就看電視呢?我回來已經做了1小時的作業了,我剛看了幾分鍾的電視您就說我老看電視。”
他媽媽說:“你還狡辯,太不聽話了,我看你考試怎麼辦,考不好再跟你算帳。”母子倆為此爭吵了起來。母親批評孩子是為了使孩子專心致誌做作業,批評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引得母子倆心裏都不愉快,實際上也影響了孩子做作業的情緒。
批評要合理,批評合理才能使孩子從心理上產生接受感。家長對孩子進行批評,首先要把孩子不良行為的事實搞清楚,事實不清、誇大其辭會使孩子產生拒絕心理。
3 忌批評孩子時翻舊賬
一位初中學生把自行車鑰匙丟了,回家後告訴了媽媽,沒想到媽媽借題發揮說:“上個月叫你去買菜丟了10元錢,剛買的新圓珠筆沒用多長時間也丟了,半年前買的籃球沒用多長時間也找不著了。”你是不能把你自己也丟了?本來內疚的孩子因為媽媽竟說自己以前的錯誤而有些惱火了。
一些父母批評孩子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東拉西扯,翻老賬,把上星期、甚至是一年前、兩年前孩子的過失都放在一起算。這樣就衝淡了要批評過失的主題,孩子也不知道挨批評的重點是什麼,讓他改正什麼也不清楚,容易使孩子產生消極情緒。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總是有缺點,這樣會使孩子失去信心。
怎樣藝術地批評
以上的批評方法常常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反效果。正如讚賞孩子是一種藝術一樣,批評孩子也可以很藝術,以下是一些較為合理的批評技巧,希望能有助於家長朋友更好地管教自己的孩子。
1 壓低聲音講話
一邊是大聲哭鬧的孩子,一邊是以尖厲聲音訓斥孩子的母親,每遇到這種情景,就讓人聯想起下麵的一項研究。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語言研究小組與美國海軍共同合作,試圖從心理學角度證明《聖經》中“溫和的問答可消除憤怒”這句話的真實性。這項研究最初的目的,是想調查發布命令時最合適的聲音高度。他們使用電話和船上的傳聲筒,用各種高度的聲音進行提問,結果顯示,發問人的聲調越高,答話人的聲調就越高,否則就相反。類似的,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霍布蘭特所進行的研究也表明,溫和的講課方式比辯論式、演說式的講課方式更能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
這些研究給教育者一定的啟示。即麵對大聲哭鬧的孩子,若母親也提高聲音去責備,孩子的哭聲隻能越發尖銳。甚至可以說,母親的高聲調才是孩子大聲哭鬧的原因。事實上,母子間的這種爭執會越來越嚴重,一直持續到有一方精疲力竭為止。相信大家都見過這種情形。
由此可歸納出結論,即與平時說話相比,批評孩子時更應該壓低聲音。低沉的聲音與高亢的情緒成對比,可令人感到理性。換句話說,壓低聲音講話,不僅給對方以理智的感覺,事實上也能使自己變得理智。這樣,我們才能不受感情的支配,才能冷靜地觀察對方,引導哭叫的孩子回到理性的世界。
2 心平氣和地批評
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每天放學回家後就打遊戲機,他媽媽看見後就會罵他一頓,結果這孩子還是照樣回家之後先玩遊戲,因為他放學比他媽媽下班早。後來媽媽覺得總這樣訓斥他,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就主動和孩子談心,並主動承認過去批評他有時態度不好,同時又幫他分析玩遊戲的害處。母子倆通過談心有了共識,孩子當場表示,以後要克服回家先玩遊戲的習慣。最終,孩子改掉了這個習慣,學習成績明顯提高了。
批評孩子時,要心平氣和,態度和藹,這樣孩子就會更容易接受。如果粗聲粗氣、瞪眼睛拍桌子,氣氛緊張,孩子往往會為應付批評,為了避免挨罵挨打,而撒謊為自己的錯誤辯護,這樣就很難收到好的效果。
3 利用外人來批評孩子
有時父母100次的責備,不如別人的一句話有效。有的母親說:“我家的孩子太調皮,不能帶到別人家裏去。”的確,把孩子帶到親戚家或熟人家去,有的孩子舉止不禮貌,會令母親不好意思,很難為情。因為孩子知道父母在別人家不會過分批評自己,並且,主人會在母親責備孩子時說:“行啦,孩子嘛,何必對他太嚴厲。”孩子抓住了大人的這種心理,反而會鬧得更加起勁。
在這種情況下,大人與其自己批評,不如試著問主人:“你家能允許孩子這樣淘氣嗎?”雖然不會有許多人說“不允許”,但這時對方的態度也會令孩子懂得自己這樣做是不受歡迎的。而且以“做客是不能這樣淘氣的”這種規矩來要求孩子,反而能很容易地進行禮節教育。
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孩子不得不聽別人的話的心理,帶其到別人家拜訪時,可積極靈活地利用別人家作為讓孩子學習理解的場所。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事先與主人協調好。例如,讓對方家的主人按照自己家的規矩要求孩子,這樣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4 要責罰有度
不要孩子每做錯一件事都要責罰他。如果是這樣的話,孩子一天大概會被責罰上百次。吹毛求疵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好的,可能會滋長孩子的對立情緒,以致形成逆反性格。因而,父母要懂得可以不挑剔的時候就不要挑剔。
父母要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時,會有些什麼樣的行為。了解以後,就不會對孩子的某些舉動過於憂慮或生氣了。懲罰一定要合情合理,假如孩子偷了小朋友的玩具,教導孩子把東西還回去並且向小朋友道歉;假如孩子在家中亂丟東西,那麼,整理東西的工作就要讓孩子來做;要是孩子耍脾氣,又踢、又叫、又鬧,就要讓他一個人呆在房間裏直到恢複平靜為止。
責罰孩子的時候不要過於嚴厲,責罰一定不要變成虐待或是傷害,責罰的時間也不宜太長,更不要用嘲笑辱罵的方式來責罰孩子,嘲笑辱罵的字眼兒會長久地烙在孩子的心中,使孩子變得孤僻、易怒、彷徨和多疑。
不良性格的形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在孩子有不良行為發生時,就要及時製止批評,也隻有及時合理的批評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03 鼓勵他大膽去冒險
孩子都有一點冒險精神,總喜歡做一些在大人看起來是很危險的事,比如他們喜歡爬高,喜歡碰觸一些他們不認識、不了解的東西。這種行為常常會引起父母的憂慮,有的幹脆對孩子的冒險行為大加訓斥,結果慢慢地孩子們就再也不敢去冒險了。然而教育學家告訴我們,不能因為危險,家長就禁止孩子去做,這樣會使孩子漸漸形成膽小怯懦的性格。而通過冒險取得成功,則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自信;就算失敗,孩子也能從中學會如何應對挫折。因此,父母應鼓勵孩子適當地去冒險。
一位年輕的母親殷切地盼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才。一天,她帶著6歲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學家,想了解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知道來意後,化學家沒有向她曆數自己的奮鬥經曆和成才經驗,而是要求他們隨他一起去實驗室。來到實驗室,化學家將一瓶黃綠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麵前。孩子好奇地看著它,顯得既興奮又不知所措,過了一會兒,終於試探性地將手伸向瓶子。這時,他的背後傳來了一聲急切的喝斥:“危險!快放下!”母親快步走到孩子旁邊,孩子嚇得趕忙縮回了手。化學家哈哈笑起來,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已經回答你剛才的問題了。”母親疑惑地望了望化學家。化學家漫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手放入溶液裏,笑著說:“其實這不過是一杯染過色的水而已。你的一聲嗬斥出自本能,但也嗬斥走了一個天才。”
鼓勵孩子鍛煉勇氣
要鍛煉孩子的勇氣,常常對父母自身的勇氣是一個考驗,他們往往對孩子的安全過於憂慮,為防止萬一發生危險,而寧願犧牲孩子鍛煉的機會,就像這位母親做的一樣。然而,這樣做事實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萬一可能發生的危險的傷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來的打擊,所以為求保險而加倍保護,最終會造成孩子缺乏勇氣的性格特點。我們需要克服這種自私,為孩子的將來著想,大膽鼓勵他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個勇敢的孩子。
父母應當多鼓勵孩子,少打擊孩子。比如孩子的腳還蹬不到自行車蹬子就想騎車時,從未離開過父母就想和同學一起去郊遊時,不要輕率地反對孩子想要試一試自己能力的努力,不要想都不想就說“不行,太危險了”之類的話。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人應該有探索、有追求,而這些都要從小培養獨立性和主動性做起。”“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本來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積極探索的精神就是從這裏產生的。
西方幼兒教育很注意讓孩子們在各種冒險活動中去體驗成功的感受,鍛煉勇氣和信心。比如在看馬戲時,讓一頭身掛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來回走動。主持人宣布,願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隻要把玩具拿到手便歸自己,另外再發獎品。孩子們都踴躍上台,幾乎沒有家長會加以阻止。如果孩子在拿取玩具時表現得很勇敢很機靈,便會博得全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孩子們在克服重重困難中增強了勇氣和信心。這種積極進取、不畏艱難的精神,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長培養出來的。
當然,有些孩子過於膽怯,回避所有的冒險情境。如果是這樣,父母就有必要跟孩子談談他們所回避的情境,鼓勵孩子去冒險,因為在這些情境中的冒險體驗有助於他們勇氣的培養與身體的發展。
這類情境可以是課堂上孩子不願舉手回答問題,也可以是體育課上不願嚐試做動作等。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傾向,你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就可能有的風險、可能的後果以及享受好處的方式和應對壞處的辦法等進行討論。你可以這樣問孩子:“你認為最糟糕的情況會怎樣呢?”“為什麼不嚐試一下,看看做得好或不好,你分別會有什麼感覺?”
引導孩子說出回避風險的感受會讓他們明白,他們之所以錯過有趣的事情,是因為膽怯而不是不感興趣。而且通常孩子一旦說出了自己的恐懼,得到家長的理解,那麼他們對自己承擔風險、處理後果的能力也會得到加強。
有一個6歲的孩子住在學校附近,從家到學校要走15分鍾,一路上有3個紅綠燈,橫過2條馬路。在開學的第一個星期裏,每天都是媽媽接他上下學,可就在第二個星期一,媽媽卻決定讓他一個人去上學。孩子感到害怕,不停地說:“媽媽送我去!”但媽媽卻溫和而堅定地拒絕了他:“孩子,過去的一個星期裏,媽媽已經告訴過你怎樣等綠燈、怎樣橫過馬路、怎樣安全地到達學校,現在該是你去試試的時候了。”孩子走了,他規規矩矩地按照媽媽的囑咐過馬路、等綠燈,看到學校的大門時,他高興地跳了起來,看到其他被父母牽領著的孩子,小男孩更覺得自豪,因為他是一個人走來的。然而他卻不知道,他的媽媽一直在不遠處跟著他,一路上媽媽的害怕要比他多10倍,直到看見他走進學校媽媽才鬆了口氣。
這位母親確實冒了險,不過當可能的收益大於可能的損失時,這種風險就是合理的風險。在這個例子中,孩子雖然冒了獨自上路的危險,但卻獲得了寶貴的收益:獨立闖蕩的勇氣。
當然在冒險之前,父母必須教會孩子先做好各種準備,要讓他們知道,隻有事先考慮好了各種情況,到時才不會出問題。而對於衝動的孩子,你則可以通過對話幫助他們學會對所冒的風險作出準備,而後再讓他們去冒險,就能使他們從中受益。如果真的是十分危險的事情,你就應該堅決反對他們去冒險。但如果危險較小,可以控製的話,你就可以根據上述的問題讓孩子在決定某事之前,先考慮其中涉及的危險。一旦養成了事先思考的習慣,孩子自己就能去區別魯莽與合理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