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害怕危險而不敢讓孩子去冒險,無異於因噎廢食。家長應當幫助孩子權衡輕重,鼓勵孩子去冒合理的風險,逐漸培養孩子獨立勇敢的個性。
表揚是塑造勇敢的良方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孩子當然也不例外,來自父母的讚美會激起孩子內在的自我價值和尊嚴感,促使他們進一步強化良好的行為,直至養成勇敢堅強的好性格。
很多父母總是更多地給孩子身體上的照顧,但卻很少注意到孩子自尊心的發展,他們會準備營養豐富的食品,卻忽視一句由衷的讚美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信心與快樂。吃飯、穿衣、身體健康,隻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內心世界的滿足和愉悅是所有孩子無形生命的需求,這種需求更需要被滿足。
可是,有的家長卻忽視了孩子的無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是什麼。他們認為,隻要在物質生活上對孩子盡量滿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對孩子來說,就足夠了。這也正是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為孩子做了那麼多,孩子卻為什麼並不領情?
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的年齡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勵。處於童年期的兒童,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大多是依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得來的。也就是說,這時他們尚未形成對自己的穩定的評價。外界的批評或表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和性格形成。
許多父母卻不願把表揚、讚賞帶給孩子。他們以為,隻有“嚴厲”才會對孩子起作用。甚至態度生硬地對孩子進行責罵、訓斥,把嚴格與鼓勵、讚賞截然對立起來,沒有認識到表揚、讚賞的獨特魅力。
賞識教育的提出者周弘說:“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每個孩子的生命都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賞識而來到人間的。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同樣的兩隻小狗,一隻讓它在嗬護、鼓勵、讚賞中長大,另一隻則整天被冷落、責打。有一天讓它們同時遇到一隻狼犬,那隻受冷落的狗嚇得縮成一團,而那隻被鼓勵、讚揚的狗則奮力反抗,高亢地大叫,終於嚇退了狼犬。動物尚且如此,更何況有靈性的孩子呢?
美國有一種自然教學法,這種方法認為,隻要是孩子喜歡做的事,家長老師的評價永遠是兩句話:“太好了,除了不對的地方”;“太好了,隻少數了2個數”;“太好了,隻錯了4道題”;“太好了,隻不過念錯了2個字”。許多人也許有一些疑惑,為什麼“太好了”的評價對孩子有著如此神奇的魅力呢?原因就在於不管孩子表麵上多麼驕傲,內心都是脆弱的,弱小的生命常常擔心自己不行。一聲“太好了”仿佛給孩子吃下個定心丸,情感閘門會一下全部打開。
事實也是這樣,一個人隻要被稱讚,心裏一高興,幹勁兒一來,就可以發揮出超乎平常的能力。反過來說,一個人的努力和成績不能得到應有的讚賞,也就是說當成就感不存在時,就激不起努力的興趣,也就不可能爆發出超凡的能力。這是人類心理的一麵,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
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他們在完成某項活動後的成功的喜悅隻是一種自我認識,與其在活動中達到的實際水平並無直接關係,而與家長、老師、同學等“重要人物”對其的評價密切相關,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家長如若給予表揚性的評價,孩子就會體驗到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心。當孩子辦好一件事時給予真摯的讚美,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能激勵他熱愛生活和獲得成就。
積極性對孩子性格的培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可由外界強行注入,而是從孩子的內心迸發而出。父母該怎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給予具有希望的表揚。比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曲子拉得十分糟糕的孩子也說:“拉得不錯呀!要是克服了缺點……”
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對孩子們來說,如果家長對自己表現不好的地方隻是失望地指責,而對表現好的地方連一聲“挺不錯的嘛”都不肯說,他們將會有很強的挫折感,從而喪失積極性。在幼兒咿呀學語時,不管嘴裏說些什麼,沒有父母會指責說:“那嘴是白長的呀!聲音太高或聲音太低,沒見過你這麼笨的孩子!”相反,當孩子叫出第一聲“爸爸”或“媽媽”的時候,不管發音多麼模糊,多麼不標準,父母都會高興地把他抱在懷裏,高興地親了又親。正是因為父母衷心的鼓勵,才有孩子日後流暢的語言交流,如果不停地指責和打擊,相信孩子甚至會喪失語言溝通的能力。
對孩子的表揚不僅要多,還要具體可信,它能讓孩子更加興奮積極。“與過去比,現在的字寫得相當不錯了呀!尤其是這一段,寫得很好,再加把勁兒還會更好,將會讓老師大吃一驚的。”家長都應該多用這些鼓勵的話來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鼓勵的目的是要讓他從“要求他做”變成“要讓他想做”。因此,家長應該在給予希望的表揚上下些功夫。“嗬,做得挺不錯呀!”就這麼一句話,孩子就會變得使大人想象不到地高興起來,充滿了自信和熱情,於是積極性也就產生了。
中國著名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在她的專題教育講座中提到過,“人的一生會聽到許多的評價,但是父母的評價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塊基石。哪怕孩子有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誇獎。家長尊重和欣賞孩子,孩子就會變得自信,自信才能健康成長。”
在教育孩子時,很多家長往往不是從正麵鼓勵孩子,恰恰相反,而是抓住孩子一點小小的錯誤,就聲色俱厲地批評,其實這是很不對的。孩子幼小的心靈可以更多地承載誇獎和掌聲,卻很難承受一點點的批評,這會使他在內心建立起的自信心很快倒塌。當然,你可以批評孩子,但是做事情要講究方法,批評孩子同樣需要方法。真正好的方法是既解決了問題又不傷孩子的自尊心,這是一種做家長的藝術,需要每個家長都去認真地摸索。
不要抓住孩子的一點小錯不放,多去讚美孩子的優點和善行吧!孩子將會因此而養成良好的性格。
04 調動寶寶行動的積極性
俗話說“請將不如激將”,這是什麼道理呢?心理學上講,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有時自尊會受到壓抑,這時你故意刺激他,使他的自尊心釋放出來,形成一種好勝心理,這也被稱為人的心理代償功能。激將法就巧妙地運用了人的這種心理特點,而把這個方法運用到孩子身上去,也同樣有效。
愛因斯坦有一個叔叔叫雅各布,是位工程師,也是一個數學愛好者。愛因斯坦小時貪玩,不愛學習,但卻愛問叔叔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叔叔總是耐心地給他解答。到讀中學時,愛因斯坦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數學成為他中學時期最大的業餘愛好。而叔叔雅各布則經常關心愛因斯坦的數學學習,有一天叔叔和愛因斯坦聊天,談到了代數。“究竟什麼叫代數?”愛因斯坦問叔叔。叔叔解釋道:“代數很簡單呀,凡是不知道的東西,都把它叫做x,然後我們一步步地來找x,一直到找到x為止,隻有找到x,我們的題目才解出來了。”
從此以後,愛因斯坦常常聽叔叔講趣味數學題,因此他對這種藏有x的趣味數學題著了迷,他一放學就一個人在自己的桌子上又寫又算。有一天叔叔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在各個角頂處標上了符號A、B、C,並寫出AB 2 BC 2=AC 2這樣一個公式,然後嚴肅地對愛因斯坦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畢達哥拉斯定理,阿爾伯特,你在數學方麵有天賦,你也來試試看吧,畢達哥拉斯在兩千多年前就會證明了。難道兩千多年後的阿爾伯特就不能證明出來?”
那時愛因斯坦還未學習過幾何課程,12歲的他對幾何一無所知。但愛因斯坦自尊心強,而且生性好強,尤其在科學的探討上從不肯認輸,有一股鑽研的蠻勁。他被叔叔的一席話激發了。他想:“畢達哥拉斯兩千多年前就會證明了,難道我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不會做?”強烈的好勝心驅使著他,他下決心試一試。他每天苦苦思索,努力尋找證明的方法,第一周過去了,第二周也過去了,還沒有任何結果。愛因斯坦並不氣餒,他繼續反複琢磨和思考,終於在第三周獨立地把這個定理證明出來了。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引導愛因斯證明畢達哥拉斯定理時巧妙地運用了激將法,他那句“難道兩千多年後的阿爾伯特就不能證明出來”的話極富挑戰性,故意刺激愛因斯坦的自尊心,激起了愛因斯坦的自尊心、好奇心和好勝心,於是12歲的愛因斯坦雖然從未學習過幾何課程,但自尊心、好奇心、好勝心驅使著他,他決定試一試,憑著他的天賦和一股不服輸的蠻勁,用了3個星期的苦苦思索,終於把這個定理證明出來了。由此可見,雅各布在侄兒愛因斯坦身上運用激將法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激將法之所以能奏效,還在於人體內的高級神經係統有敏感地反映外界刺激的功能,這種刺激還會引起身體內部物質的分泌,從而影響人的活動,如人生氣時食欲大減,高興時食欲大增。
要使用好激將法,除了有生理機能做基礎外,還要注意方法得當。首先,被刺激的孩子要有較強的自尊心。《世說新語》中有一個故事,講一個叫周處的人“凶強俠義,為鄉裏所患”,許多親朋好友都勸他學好,可他不聽。不過他也有優點:有俠氣,曾自告奮勇地上山打死了猛獸,下海殺死了蛟龍。於是,有一個老人為了讓他改邪歸正,故意激他說:“鄉裏有三怕,怕猛獸、蛟龍,現在這兩怕都被你征服了,隻剩下一怕了。”周處問:“哪一怕?”老人坦然地告訴他說:“就怕你周處橫行霸道啊!”周處聽後,劈手自擊,發誓要把這一“害”征服。從此,他痛改前非,最後成為眾口稱讚的好青年。周處劣根性很多,但自尊心很強,老人在這裏直言他也是“一害”,用了激將法,調動了他的自尊心,起到了平時規勸起不到的作用。但是,如果被激的孩子自尊心不強,你用激將法激他,也不會有什麼作用。
其次,要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有個孩子在校學習成績很差,他父親對他說:“這次考試你要是進不了前十名,就別進這個家門,我也就算沒你這個兒子。”因為這個學生基礎太差,考試後仍有幾門功課不及格,這個孩子便不敢回家,但又無處可去,竟投河自殺了。這樣的後果完全是由於這位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而一味刺激孩子,結果把自己的兒子給“激”死了。
最後,激發孩子要把握一個“度”。一般激將法所使用的言辭都是比較激烈的,因此在使用這個方法時應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建立在孩子能經受“刺激”並轉化為“精神能源”的基礎上,如果失去了這一基礎,就難以如願以償。要注意掌握“激”的度,即分寸;“激”不到一定程度,則引發不起“奮”,但如果“激”過了頭,又會適得其反。
適度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好勝心,讓孩子潛在的積極性得到發揮,在培養孩子良好性格方麵就能收到出奇製勝的功效。
05 讓我來試一下[訓練]
訓練目標 通過共同完成一項默契遊戲,讓父母和孩子之間互相體諒,既提高彼此的理解和配合度,也能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融洽。
訓練分析 這個遊戲有利於增強孩子之間的信任和相互支持,當孩子們彼此之間或與父母一同做平衡遊戲時,你會發現,彼此的身體不斷地在做小的調整,這樣的調整很珍貴,也很重要。
訓練方法 保持平衡
有誰曾站在一根樹枝上,並保持平衡?有誰曾站在一道高牆上,保持身體平衡?看過馬戲團裏的走鋼絲表演嗎?一個走鋼絲的演員在一根細細的、搖搖晃晃的鋼絲上走動。如果我們要保持身體平衡,就要不斷地改變身體的姿勢,達到重量平衡。
讓我們先來做一下熱身運動。在房間裏任選一個地方,單腳獨立,要盡量地改變身體姿勢,但不能失去身體平衡。
然後兩個人一組,一前一後站立,一個人抓住另一個人的手或手腕,微屈膝,頭往後靠,保持彼此間的身體平衡,還可以用其他保持平衡的方法:握手、胳膊交叉;身體站直或蹲在地上;坐在地上,握住對方的手,像一把鋸子一樣來回擺動;現在讓我們轉身,背對背,試著一起站起來,但不能和對方的背分開,彼此間唯一的聯係就是背,讓我們一起坐在地上,然後試著一起站起來……
討論:
1.你覺得獨自保持平衡困難嗎?
2.合作平衡的關鍵是什麼?
3.你們配合得好嗎?合作是不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