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自信是勇敢之母(1 / 3)

教育專家認為,勇敢的最高境界是自信,因為鼓勵自己去克服恐懼畢竟是亡羊補牢,隻要真正建立起對自己的自信,才是孩子勇敢堅毅的必經之路。

可是在我們身邊,那些被父母輕視、指責的孩子,性格變得害羞、退縮和恐懼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我做不好”,所以“我幹脆不要做好了,省得挨罵”;“我知道你們都不喜歡我,覺得我給你們丟臉”,所以“你們不要再逼我了,讓我自生自滅吧。”這就是孩子在遇到挫折、困難時,感到焦慮時,不能及時得到鼓勵,以至於喪失自信的結果。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允許孩子失誤,讓孩子在不足中得到經驗和教訓,並從中學習到改進的方法。

媽媽的困惑

小津5歲了,是一個虎頭虎腦的小家夥,力氣大,活潑好動。媽媽常對別人誇獎說:“我從來不嬌慣孩子,小津自己穿衣服、吃飯,從來都不用我操心!”就像媽媽說的那樣,小津確實是個好孩子,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總想幫媽媽的忙。

有一天,媽媽出門買菜,把小津一個人留在家裏看電視。小津看到電視中一個小朋友幫媽媽洗衣服的畫麵,於是決定自己也試試。他擰開水龍頭把家裏的幾個桶、幾隻盆都盛滿了水,然後打開媽媽的衣櫃,把媽媽的衣服一件一件都取了出來……

媽媽終於回來了,小津滿臉興奮地站在媽媽麵前,準備接受媽媽的表揚。“天呀!你都做了什麼呀?”媽媽看到浸泡在水裏的皮大衣、毛料套裝、羊毛衫,還有兩雙皮鞋,一時間氣得臉色發紫!在媽媽怒氣衝衝的斥責裏,小津驚恐萬狀,不知所措,終於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從此之後,小津不再是那個搶著幫媽媽做事的乖寶寶了,他總是有意無意地躲著媽媽,也躲避做很多事情。

這位媽媽為兒子會動手做事而驕傲,那麼孩子自然也會在媽媽的評價中覺得自己幫父母忙是正確的行為,並在這方麵覺得很有自信。但媽媽卻不能寬容兒子因好心而犯下的小錯誤,最終的結果是,她的責罵給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更嚴重的是,這樣的批評讓孩子喪失了自信,並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慢慢變得越來越消極、退縮。

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犯錯的處理態度和方法是不妥當的,應當首先問清楚具體情況和原因,孩子完全是由於缺乏經驗和常識,是好心做了錯事。這就應當給予寬容、諒解,然後再具體指導孩子應如何做。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主動性和自尊,又使孩子學會了新的行為方式,也就一舉兩得,那該有多好。

01 童年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關鍵期

樹立孩子積極的自我形象,其核心就是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好孩子。一般來說,從幼兒園到中學,差不多每個班裏都會有幾個學生被認為是壞孩子、差生。稍加留意,我們也會看到有一些孩子很清楚自己是壞孩子,是害蟲。他們已有了這樣的自我成見:我是壞孩子,不聽老師的話,我就會搗亂,破壞紀律。我們怎樣才能避免孩子產生這種消極自卑的心理,而建立起一種積極健康的自我形象呢?孩子對自己的基本認識應該包括哪些方麵呢?

孩子是否對自己有積極評價,一般受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孩子對自己的客觀認識,肯定包括心理的、生理的、道德的。樹立自我形象為什麼重要呢?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人格是人的行為傾向,是建立在自我形象的基礎上的。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怎麼生活。孩子越小越認不清自己,甚至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都對自己充滿懷疑。所以,樹立積極的自我形象特別重要,你認為你是好孩子,你才能成為好孩子;你認為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你才是聰明的孩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到美國生活的一對中國夫婦,他們的兒子正上小學二年級。一次,他們收到兒子班主任蘇珊小姐的一張便條,是給學生父母留的作業:希望父母們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天分,然後寫一篇《我的孩子有什麼天分》的短文,由孩子帶回學校。

這對夫婦在國內受教育多年,形成了惟有讀書高的觀念。但兩個博士孕育出來的孩子,學習上充其量隻是中等而已,要強的兩口子一直為此失望。為了完成這份作業,兩個人隻好絞盡腦汁挖掘兒子的所謂天分。可沒想到這一挖掘,竟然發現兒子的天分還不少呢:好奇心強,總是渴望了解更多的新知識;超群的組織能力,每次班級活動總能做策劃人和組織者;動手能力強,整理院子裏的花草,總能把盆景整成最美的造型;還有……作業寫完後,這對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簡直就是一個天才啊,值得好好培養。他們感慨道:這麼優秀的孩子,以前怎麼竟會對他失望呢?

其實,有知識有天賦不僅僅是光有書本知識,或者說光在學業上有天賦,孩子的成功也不僅僅意味著將來成為哈佛女孩、劍橋男孩。每個孩子都有他特別的天分和才能,衷心希望更多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天分!

自我形象形成的關鍵期

孩子到了10歲左右,內心會出現深深的懷疑和困惑。有一部分孩子經常受到父母、老師的批評,開始懷疑自己不是好孩子。如果孩子處在低穀走不出來,就會形成他人生發展的障礙。

童年期是一個危險期。從道德發展看,童年期時開始出現一個馬鞍形。相對於剛出生時的簡單喂養來說,3歲以後的孩子就已經容易被父母消極評價了。這時候開始出現所謂的“壞孩子”,起碼是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孩子們到了這個年紀,開始對周圍的世界出現很多不解,內心會出現深深的懷疑和困惑,有一部分孩子經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於是開始懷疑自己不是好孩子。所以童年期很重要。如果孩子處在低穀走不出來,就會形成他今後發展的障礙。可是,很多父母做不到這一點,總是盯著孩子的不足,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成功的選擇在於認識自己

人類意識的最本質的特征和人與動物的心理上的分界線是自我意識。每個人的自我意識又構成了每個人的人格核心。自我意識把人的願望、愛好、欲望、習慣、利益結合成統一的體係,在日常生活中構成個人的內心世界,對人格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可以用自我意識的發展程度來衡量一個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因此,心理健康的標準,也可以從自己對自己的認識、自己對自己的態度、自己對自己的控製這三方麵來加以衡量。

古希臘人曾把“認識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羅神殿的大門上寫著一句箴言:“人啊,認識你自己。”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人貴有自知之明”。這些話都很符合心理健康的原則。舉個例子,北京某重點中學一位高三男生,考大學時輪到數學考試時,他死活不肯進考場,說:“我腦子全亂了,什麼也想不起來,進考場腦袋非炸了不可。”父母快急死了,去求老師想辦法。老師秘授一計,父母回去對兒子說:“這樣吧,你隻要進考場把題答完,考零分也算完成任務,怎麼樣?”兒子一愣,問:“這可是你們說的?”“是我們說的。”“說話算話?”“說話算話。”兒子聽了一下子輕鬆起來。數學成績公布後獲知,兒子考了93分,進了大學。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認識自己既是重要的也是困難的,人所以緊張往往是不了解自己。人在高度緊張的時候,有可能連自己姓什麼或家住哪裏都不知道了。作為父母,引導孩子認識自己是一大學問。當然,父母首先要學會認識自己的孩子,而這方麵父母經常容易步入誤區。

在童年階段,特別重要的4個字是“興趣”與“習慣”。沒有興趣難以成才,沒有好習慣幹不成大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童話作家鄭淵潔小學時隻有作文成績好,其他科目都較差,還調皮搗蛋。老師生氣地說:“鄭淵潔,咱們這個班將來最沒出息的那個人就是你!”鄭淵潔至今仍是小學畢業,但他有寫作天才,創作有關皮皮魯、魯西西等童話500萬字以上,還是北京十大傑出青年。偏科不好,但不一定不成才。台灣三大女作家瓊瑤、三毛、席慕容,數學都一塌糊塗,不也是為人類造福出版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品嗎?誰說她們不是人才?

齊白石是國畫大師,梅蘭芳是京劇大師,如果讓兩位大師參加奧運會比賽,恐怕誰也成不了冠軍或亞軍。

什麼是天才?天才就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事情,反之就是選擇了最不適合自己的事情。對於一個肯奮鬥的人來說,成功在於選擇,而成功的選擇在於認識自己。

02 用放大鏡去發現孩子的優點

對孩子來說,細微的進步和巨大的進步是同義詞,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孩子如果把糖果讓給別人,就和富翁拿出一萬元給你是一個道理。

到了一定年齡,孩子的表現開始出現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幼兒園多以成績好、不搗亂作為好孩子的標準。有時孩子雖然成績不太好、經常違反課堂紀律,但是他有其他的優勢,比如畫畫好,但經常還是不能被老師算作好學生。因此,孩子此時可能容易對自己表示懷疑,形成負麵的評價。

此時,父母和老師應該用放大鏡來看孩子的優點,甚至說父母和老師首要的任務不是發現孩子的缺點,而是優點。發現孩子的優點越多,孩子的優點就會越多。孩子心地善良,會因為老師的肯定喜歡幼兒園,會有許多好的表現,但是他自己說不清楚,甚至意識不到。這時老師要經常表揚孩子,表揚要具體,讓孩子覺得我能行。

要特別注意發現孩子細微的進步。對孩子來說,細微的進步和巨大的進步是同義詞。孩子的生活中沒有什麼大事,所以孩子細小的愛心體現,父母都要給予鼓勵、肯定和表揚。父母有時覺得孩子的毛病很多,但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隨意說孩子不行。孩子的問題經常不是品質問題,孩子偶爾為之的行為,與沒有道德完全是兩個概念,父母若誠惶誠恐地當作沒禮貌、沒道德來加以處置,必定會大大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像“嗯,這次你的表現還可以,但不能驕傲,繼續努力,下次要爭取比這次更好。”“你看,你又驕傲自滿了,一驕傲就退步!這不,老師也說你最近心浮氣躁!”這些話恐怕是父母最常說的話。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心理,覺得不能讓孩子驕傲,如果總表揚他,孩子就會不知進取了。可是事實正好相反,這樣的評價隻會讓孩子對充滿競爭的生活心存畏懼,對自己不擅長、無法勝任的領域更加發自內心地厭惡,而父母所說的驕傲更是會讓孩子覺得一臉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