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下字典,“驕傲”的意思是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自以為自己了不起,不把別人放在眼裏。用在學習上,就是自以為成績考得不錯,別人都趕不上自己,洋洋得意,沾沾自喜,滿足於眼前的成績,放鬆了今後的努力。這就是父母眼裏的“驕傲”。父母總是怕孩子存在這樣的驕傲心理,所以,就用那些話語來催促孩子不斷上進。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真的不存在什麼驕傲不驕傲的。發揮得時好時壞是正常現象。今天可能就是比較聽話,明天也許就會犯錯誤,這些事情都很偶然,也不是孩子故意為之的。但父母對於這類小事卻總是很敏感,總是固執地認為,隻要最近表現頻頻出錯,一定就是孩子驕傲了、得意了、不用心了;隻要最近表現得規規矩矩,那就是她的批評起作用了,孩子改正了,變得謙虛、努力了。這就是父母的邏輯。
所以,在這本書將要接近尾聲的時候,我真的很想提醒父母,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根源。父母都信奉“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格言,然而,這裏所說的謙虛,是針對成人為人處世時或在向別人學習時的一種態度。而對於自我評價意識尚未完全清晰的孩子來說,成人的表揚就是一麵放大鏡,可以加大孩子的動力,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可以釋放巨大的能量,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尊自愛。
不要再吝嗇你的表揚!孩子需要成人不斷肯定他的成績,需要成人為他築起自信的長堤,去擋住各種各樣的困難“潮水”,為他打造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基石。嚐試去鼓勵孩子的優點,接納他們的不足,對他們充滿信心,孩子就將交還你一個嶄新的自己!
03 去除自卑,你就是最幸福快樂的寶寶!
和自信相對立的心理狀態是自卑。這是一種性格缺陷,而一個人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自卑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將產生什麼樣的負麵影響?
每個人的心裏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卑。但當自卑過於嚴重以致結成了冰,就可能帶來悲劇。大家熟悉的馬加爵事件就是如此。當他因為家境、相貌等因素無法融入集體時,他的自卑心理強烈到極點,就轉化為一種攻擊性,致使他去傷害別人。因此,父母教育孩子時,要有一種預警機製。要經常看一看,孩子的情緒是否正常,心態是否良好。一旦發現問題,應盡早幫助孩子克服和糾正,以避免隨年齡的增長最終形成自卑性格。
導致自卑的原因
所謂自卑,就是總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因而產生多種消極情緒。造成這種心態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總的來說有:
身體、生理的原因。事實證明,經常生病的孩子往往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孩子的體力、身高、相貌方麵的差異也會導致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
才智、能力的原因。有的孩子會因反應不如別人靈敏,學習成績不如別人好,或者特長不如別人多而產生自卑。特別是有的人經過努力後,成績還是不見提高,便可能陷入自卑中。
社會、家庭的原因。專家認為,貧窮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大敵。富裕家庭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貧窮家庭的孩子則不得不節衣縮食,事事算計,那麼家境貧窮的兒童和同齡家境富裕的孩子相比,則更容易膽怯、退縮和信心不足。除此之外,家庭破碎、父母態度粗暴、家庭缺乏民主,也常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微不足道。
自卑者的心理概念
自卑的孩子在心裏給自己已經下了結論:我不如別人。他用美貌、聰明或者其他特質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而且,自卑感使孩子時刻警惕外人的評價。這樣一來,孩子對事情的感受力就和別人有很大不同。這種孩子對任何批評都極度反感,甚至最溫和的言論也被看作是個人攻擊。他們表現得過分敏感和過分防備,就好像必須不斷保衛自己才行,甚至過度讚揚的話也不能接受,因為他懷疑別人讚揚的動機或認為自己根本不配受到讚揚。這些孩子認為自己不像別人那麼聰明、吸引人、活潑、幽默等,對凡是涉及自己的言論都會有過度反應,而且對其他一些平常的事也會計較。生理上與其他孩子有明顯不同的孩子更容易受傷害。他們比別人更重視這些不同,總認為別人在取笑、嘲弄自己。這些不同包括高、矮、胖、瘦、某個部位大(鼻子、耳朵等等)、殘疾等等。
自卑的孩子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或不如別人的,這是錯誤的開始,然後被迫保護受創的自我,以免受到更多的傷害。因此,“謹慎”成了他們的座右銘。他們不在情感上冒任何不必要的風險,不主動跟人交談,不在眾人麵前說話,不參加比賽,被同伴笑話時甚至不為自己的尊嚴辯護。他們認為保住麵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什麼也不說。從童年開始,他們就用忍耐的態度來對付內心的自卑感。
但是,這樣的心理往往不容易被承認和了解。比如大部分班級裏都可以找到幾個覺得自己很失敗的孩子,他們年複一年安靜地坐在位子上,腦子裏卻不知在想些什麼。同學們都認為他們“害羞”或“安靜”,卻不了解他們真正的感受。
周圍人對這樣的孩子有兩種很大的誤解:一種是因為他們安靜、很少說話、反應冷淡,常被誤以為自大、傲慢,其實他們非常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另一種是,因為很少說話,別人就以為他不太動腦筋,其實正好相反,這類孩子跟大家一樣,也有許多想法和感受,但他從小就會沉默,覺得這才是最安全的防衛手段。這種做法常為男孩子帶來不好的後果,使他們容易成為被人欺負的對象。
改變自卑的性格特點
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我們對這種表麵退縮的孩子的關心,應該要多於時常闖禍打架的孩子。這兩種極端的孩子都很需要大人的幫助,但退縮者往往較少得到幫助,因為他不會幹擾別人,很配合老師,也盡量避免和同學起衝突。這樣的態度使大人誤以為他沒有問題,而忽略他負麵的自我形象逐漸定型,而且難以扭轉回來。
要做個好父母,最基本的技巧就是能夠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分享孩子的看法、感受和期盼。而整個親子關係成功與否,大部分取決於父母是否有足夠的洞察力。對於孩子的自卑心理,引導是極為重要的。要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長相有醜俊,各種條件都是很難改變的。而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應使每個人都擺正自己的位置,讓每個人都各得其所,這才是一個穩定的社會。
人是靠優點活著的,也可以說自信支撐著人。可是我們父母和老師常有意無意地讓孩子生活在弱點裏,如同生活在走不出的沼澤地裏。老師在批評一個學生的時候,總是會拿另一個學生做參照,父母更喜歡拿別的孩子的長處來比較自己孩子的短處。父母的出發點是激勵孩子,其實無形中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隻會讓孩子覺得更自卑。那麼如何防止孩子因為自卑心理而發生悲劇呢?
首先應該用各種方法引導孩子欣賞自己,用自信逐步取代自卑。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健康人格。二是父母應當多為孩子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並為孩子的成功喝彩。三是經常讓孩子講講自己的煩惱。每個人身上都有弱點,父母不能因此視而不見,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體諒孩子,因為自卑的產生往往是有原因的。如果父母每天都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聽聽孩子一天碰到了什麼煩心事,就能在第一時間裏對孩子的煩惱加以引導和化解,最大可能地避免孩子因自卑程度過深而導致遺憾和悲劇的發生。
04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很多心理學雜誌都曾引用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母親帶著一個八九歲的男孩來看心理醫生。這位母親說:“我生這孩子的時候不太順利,醫生不僅給他吸了氧,還告訴我孩子以後可能會出現智力問題。這不,孩子9歲了,和別的孩子確實不太一樣。因為先天不足,他腦子太慢,學習有困難,成績一直倒數,我真擔心他會有智力低下的問題。”母親越說越激動,“我帶他去過幾家醫院,做了很多檢查,可都沒查出什麼毛病。但他腦子肯定是有問題,這是我生他時候落下的病根。”母親一直在反複強調,而當醫生向孩子本人詢問時,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說:“我腦子有問題,所以學習不好。”孩子母親又插嘴說:“每次看病我都將他腦子受過傷、影響學習的事情告訴大夫。”通過這對母子的敘述,醫生對孩子的“病情”大致已心中有數。經測定,孩子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問題。他的學習成績之所以不好,完全是母親不良心理暗示的結果。當然,母親也是接受了當年那個醫生“這孩子可能會出現智力問題”的不良暗示。這些潛移默化的負麵心理暗示,造成了孩子學習和生活上的種種困擾。
這裏還有與之相反的案例,就是前麵曾提到的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的著名實驗:他來到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級裏隨便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他告訴班裏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來的學生現在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教授這時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很是意外。原來因為得到了教授“這幾個學生智商高”的信息,老師就開始對這幾個學生給予積極的評價和較高的期望。這無疑給了這幾個學生良性的心理暗示,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從而加大學習動力,成績自然就上升了。
以上的案例使我們看到,人是情緒化的動物,心理暗示對人的影響作用是很普遍、很強大的。研究表明,由於敏感、脆弱和心理不成熟,兒童成為最容易受心理暗示的群體。父母和老師是孩子身邊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人,一旦他們在無意中成為給孩子不良暗示的施加者,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從而引發和擴大孩子的缺陷,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模式。而這種模式一旦固定下來,很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避免不良的心理暗示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很小的缺點,被大人一再地放大、一再地強調,便成了不可克服的了。這便是不良的心理暗示。
豆豆的考試卷子發下來了,我幫他檢查錯題。他說:“阿姨,這些題我都會,隻是馬虎,錯了。我們老師老說我馬虎,我媽也說我馬虎,沒辦法,改不了。”看著豆豆小大人的模樣,我笑了。再翻開豆豆的學生報告冊,老師寫的評語居然一連4個學期都是“聰明、愛勞動,隻是過於馬虎”這類的話,難怪豆豆一個勁地說自己馬虎。其實馬虎並不是很大的毛病,是很好克服的。可是父母老師總說他馬虎,豆豆就真的馬虎了。為了測試一下豆豆究竟是不是可以細心做事,我找了兩幅圖,讓豆豆看兩張幾乎同樣的圖裏有什麼不同。豆豆饒有興趣,不一會兒就把10個不同之處一個不少地找了出來。我拍著豆豆的腦瓜說:“豆豆,其實你可以很認真地完成一件事的,小馬虎並不會總是跟著你。”豆豆撓撓腦袋,說:“那為什麼我媽媽和老師都說我馬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