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些父母和老師一再地給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比如經常對外人說:“我家孩子腦袋笨,像他爸!”孩子便真的以為自己笨,做起事來沒自信,動不動就會拿自己笨做借口。久而久之,“笨”成了一個借口,破罐子破摔了。還有的父母、老師把孩子的馬虎、膽小等缺點掛在嘴邊,經常不分場合地反複評說,孩子無形中接受了這樣的暗示,這些缺點也就越發地明顯了。
相反,如果孩子膽子小,父母常常鼓勵他:“你是勇敢的孩子,這沒什麼。”良性的心理暗示會幫助孩子克服缺點,真正勇敢起來。
我對豆豆說:“沒有人生來是馬虎的,隻是做事態度的問題。如果你重視這件事,認真地去做,馬虎想賴都賴不上你呢!”豆豆似懂非懂。我拿了一張卷子給豆豆,說:“阿姨相信,這張卷子你一定會做得非常好,你願意試試嗎?”豆豆很有信心地點點頭,拿起筆開始做。看得出每一道題他都很認真地思考,很仔細地計算。一個小時後,他把卷子交給了我,我和他一起對答案。果然,沒有一道題是因為馬虎而做錯答案的。
我拍了拍豆豆的小腦瓜,問豆豆:“這說明了什麼呢?”豆豆說:“我沒讓小馬虎靠近我!”是的,因為良性的暗示給了孩子充足的自信心,所以他才不會毛毛躁躁,接受自己生來馬虎的暗示。
在這裏忠告我們的父母:請少給孩子一些責怪,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少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多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這樣,才不會讓小毛病變成缺點,才不會讓缺點跟隨孩子一生。
餐桌訓子有害健康
科學研究發現,吃飯的時候訓斥孩子對身體健康有害。但是,許多父母卻習慣於餐桌訓子。很多父母因為沒有多少時間陪孩子而感到十分內疚。在調查中發現,一周之內,能夠每天都跟孩子一起吃晚飯的母親占64.8%,10.8%的母親一周跟孩子一起吃晚飯的次數少於4次。對於父親來說,情況更為嚴重。能夠每天都和孩子一起吃晚飯的父親僅占45.6%,而有15.8%的父親一周跟孩子一起吃晚飯的次數少於4次。
父母們雖然為此感到內疚,但並沒有充分利用好和孩子一起吃晚飯的有限機會。他們常常會在餐桌上表現出對於孩子學習十分急切的關心,問孩子最近的表現如何,完全不顧及孩子的真實感受,導致有些孩子害怕晚飯時光。
在有些孩子眼裏,餐桌是一個既誘人又可怕的地方,因為父母們常常在這裏進行餐桌教育。在與32名兒童的座談過程中發現,父母們在餐桌上經常對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教育。其中,有10名4歲的孩子說,他們吃飯時,父母最常說的話是“好好吃飯,不要說話”,其餘22名6歲的孩子則都在餐桌上聆聽過父母的諄諄教誨,而且都是教誨學習上的事。父母在餐桌上訓孩子幾乎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一般每周都要有3~4次。如果是碰到競爭性的結果,那麼餐桌上訓孩子的次數就會明顯增多。有的家庭頓頓吃飯時,父母都要嘮叨孩子在幼兒園的事情。
一個孩子說:“我要是被老師告了狀,或者媽媽知道了我在幼兒園跟小朋友鬧別扭,她雖然讓我吃飯,可是她不理我,飯桌上一句話也不和我說,有時連續幾天都是這樣。我吃飯時,沒有食欲,心理特別難受。”還有一個孩子說:“飯桌上隻要父母一問我的什麼學習情況呀,有沒有聽老師話呀,我就飽了,什麼也不想吃了。可他們偏偏在這個時候問個沒完沒了,查個水落石出,好像成心不讓我吃飯似的。”
其實,吃飯的時候訓斥孩子對身體健康有害。這個道理相信絕大多數父母們都是明白的,但危害到底有多大,許多父母都說不上來。研究結果表明:人的情緒不好,可以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致使血管收縮。同時胃黏膜血流量明顯減少,因而胃液也隨之減少。這是因為胃液的分泌,必須有足夠的血液。所以為了使吃進體內的食物得到良好的消化和吸收,吃飯時必須保持良好的情緒。也就是說,為使食物在體內得到充分的消化,父母們在孩子吃飯的時候,不僅要注意飯菜的色、香、味等,還特別要注意孩子吃飯前後的精神狀態,也就是心理狀態。
偉大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用最原始的方式做過一種動物胃液分泌的實驗,說明人的情緒不好會影響胃液分泌。他將一根管子通過狗的腹部插到狗的胃裏,胃液可以通過管子流到外麵的試管裏。當給狗吃東西時,突然將一隻貓放在狗的麵前,這時狗的胃液就停止流出,直到把貓拿走,胃液流出才恢複正常。
同理,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經常受到訓斥,胃液的分泌就會逐漸減少,同時胃等消化器官的蠕動也會出現異常,這顯然會影響食物營養的消化吸收。如果經常如此,還可能形成不良的條件反射,致使孩子產生不願意回家吃飯,害怕同父母一道吃飯等等心理障礙。這樣的教育勢必導致失敗。相反,也有專家實驗證明,孩子愉快進餐可以促進健康。北京某幼兒園,在吃飯時由專家指導,選擇幾首古典音樂或輕音樂給孩子聽。實驗時,對照組不聽音樂。一年後體檢發現,吃飯時聽音樂的孩子血色素較未聽音樂的孩子高。可見,餐桌上訓斥孩子,不僅對孩子的生理健康有很大危害,對其心理健康也有著巨大的影響。
另外,也有的家庭幾乎是“無語家庭”,全家人很少交流,吃飯的時候也不說什麼話,父母不說孩子,孩子也不頂撞父母。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很不利的。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一家人總是聚少離多。從早晨起床開始,一家人就忙忙碌碌。中午飯大多是孩子在學校吃,父母在各自的單位吃,隻有晚飯的時候才是一家人相聚的美好時光。這時候,全家圍坐在餐桌前,吃著可口而豐富的飯菜,幸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那麼,在餐桌上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益於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呢?
1 父母不要在餐桌上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
你可以在飯前或飯後通過聊天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但不要在餐桌上這樣做。即使選擇飯前飯後也要與吃飯的時間相隔1小時以上。如果馬上就要吃飯了,你把孩子訓斥一頓,那麼孩子同樣不能愉快地進餐。
2 餐桌上說些愉快的話題
吃飯的時候的確是一個家庭交流的好機會,但要盡可能和孩子交流一些各自知道的信息或說些愉快輕鬆的話題。現在信息很多,父母們和孩子們每天都接觸很多不同的事情,吃飯的時候大家交談一下,可以互補各自的見識,父母們又可以通過和孩子的交談了解孩子的生活,與孩子縮短心理距離。
3 播放就餐音樂
舒緩、柔和的音樂能使人就餐時心情愉快。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父母可以在吃飯時播放一些高格調的、健康的音樂,不僅能調節一家人的就餐情緒,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音樂熏陶呢!
不要讓孩子在吃飯4時看書或看電視
從小要求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要看書或看電視,因為看書或看電視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樣不利於飯菜的消化吸收。父母要求孩子做的,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真正溫馨的就餐氛圍。
05 讓我表達自己[訓練]
訓練目標 訓練寶寶表達自己的能力,提高社交技巧。
訓練分析 友好、明確地提出要求,即使對許多成人來說也很困難。小孩子通常很清楚他們的要求,但並不總能用友好的方式提出來。這項練習中我們讓孩子們確信,他們有權利向同齡人或大人提要求,同時教會他們如何禮貌友好地表達這些要求的方法。
訓練方法 友好的要求
我們有時會要求別人為自己做點什麼,比如讓別人陪自己玩,我要求你們專心聽我講話,要求你們把垃圾扔掉,請你幫我拎幾個袋子……我們可以巧妙地也可以生硬地提出要求。如果我們太膽怯,就會說不清自己的要求;如果我們太大膽直接,就會傷害別人的感情;如果我們能既明確又友好地提要求那就好了。這就要做到以下幾點:直視對方的眼睛,講話要平心靜氣但語氣堅定,我們從表達願望開始,可以說,我希望……我需要……
當然,回答不可能永遠是肯定的,我們也不是總能得到我們想要的。但如果我們連試都不敢試,就會有更多失望,因為我們感覺到軟弱、無助。讓我們來練習一下親切、友好地提要求的方法。
設想你在一家商店裏,售貨員找你的錢少了,你會說什麼?(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一下對這種情況的不同的創造性的或非創造性的情況。)
那麼,在以下情況中你又會說什麼呢?
1.你看到很多孩子在一起玩,你也想參加。
2.你的幾個朋友要去玩,他們沒有邀請你,但你想一起去。
3.你的朋友借了你的東西沒還,你想要回來。
4.你想讓父母陪你一起出去旅行。
5.你沒聽懂爸爸媽媽的話,想讓他們再重複一遍。
6.一星期前你問爸爸是否可以帶你去博物館,到今天還沒有得到答複,你想問問看。
7.一個孩子取笑你的發型奇怪。
8.你排隊買東西,有人想插隊。
9.全家很久沒有一起做遊戲了,你有一個新遊戲,很想父母和你一起玩。
討論:
1.你學到了什麼?
2.你提要求時太強硬還是太軟弱?
3.對你來說,向大人提要求容易呢,還是向同齡人提要求容易?
4.為什麼友好地提要求很重要?
5.如果你的要求不被同意,你的反應是怎樣的?
6.你認為你們班的哪個孩子掌握了一種友好的提要求的方式?
7.你的父母是怎樣提要求的?你認可他們的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