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記憶與印象1(2)(1 / 3)

下了課一窩蜂都去搶那兩隻木馬,你推我搡,沒有誰能真正騎上去。大些的孩子於是發明出另一種遊戲,“騎馬打仗”:一個背上一個,衝呀殺呀喊聲震天,人仰馬翻者為敗。兩個老太太——還是按我的理解叫她們吧——心驚膽戰滿院子裏追著喊:“不興這樣,可不興這樣啊,看摔壞了!看把劉奶奶的花踩了!”劉奶奶,即房東,想不通她怎麼能容忍在自家院子裏辦幼兒園。但“騎馬打仗”正是熱火朝天,這邊戰火方歇,那邊烽煙又起。這本來很好玩,可不知怎麼一來,又有了懲罰戰俘的規則。落馬者僅被視為敗軍之將豈不太便宜了?所以還要被敲腦蹦兒,或者連人帶馬歸順敵方。這樣就又有了叛徒,以及對叛徒的更為嚴厲的懲罰。叛徒一旦被捉回,就由兩個人押著,倒背雙手“遊街示眾”,一路被人揪頭發、擰耳朵。天知道為什麼這懲罰竟至比“騎馬打仗”本身更具誘惑了,到後來,無須“騎馬打仗”,直接就玩起這懲罰的遊戲。可誰是被懲罰者呢?便湧現出一兩個頭領,由他們說了算,他們說誰是叛徒誰就是叛徒,誰是叛徒誰當然就要受到懲罰。於是,人性,在那時就已暴露:為了免遭懲罰,大家紛紛去效忠那一兩個頭領,阿諛,諂媚,唯比成年人來得直率。可是!可是這遊戲要玩下去總是得有被懲罰者呀。可怕的日子終於到了。可怕的日子就像增長著的年齡一樣,必然來臨。

做叛徒要比做俘虜可怕多了。俘虜尚可表現忠勇,希望未來;叛徒則是徹底無望,忽然間大家都把你拋棄了。五歲或者六歲,我已經見到了人間這一種最無助的處境。這時你唯一的祈禱就是那兩個老太太快來吧,快來結束這荒唐的遊戲吧。但你終會發現,這懲罰並不隨著她們的製止而結束,這懲罰擴散進所有的時間,擴散到所有孩子的臉上和心裏。輕輕的然而是嚴酷的拒斥,像一種季風,細密無聲從白晝吹入夜夢,無從逃脫,無處訴告,且不知其由來,直到它忽然轉向,如同莫測的天氣,莫測的命運,忽然放開你,掉頭去捉弄另一個孩子。

我不再想去幼兒園。我害怕早晨,盼望傍晚。我開始裝病,開始想盡辦法留在家裏跟著奶奶,想出種種理由不去幼兒園。直到現在,我一看見那些哭喊著不要去幼兒園的孩子,心裏就發抖,設想他們的幼兒園裏也有那樣可怕的遊戲,響晴白日也覺有鬼魅徘徊。

幼兒園實在沒給我留下什麼美好印象。倒是那兩個老太太一直在我的記憶裏,一個胖些,一個瘦些,都那麼慈祥,都那麼忙碌,慌張。她們怕哪個孩子摔了碰了,怕弄壞了房東劉奶奶的花,總是吊著一顆心。但除了這樣的怕,我總覺得,在她們心底,在不易覺察的慌張後麵,還有另外的怕。另外的怕是什麼呢?說不清,但一定更沉重。

長大以後我有時猜想她們的身世。她們可能是表姐妹,也可能隻是自幼的好友。她們一定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她們都彈得一手好風琴,似可證明。我剛到那幼兒園的時候,就總聽她們向孩子們許願:“咱們就要買一架風琴了,幼兒園很快就會有一架風琴了,慢慢兒地幼兒園還會添置很多玩具呢,小朋友們高不高興呀?”“高——興!”就在我離開那兒之前不久,風琴果然買回來了。兩個老太太視之如珍寶,把它輕輕抬進院門,把它上上下下擦得鋥亮,把它安放在教室中最醒目的地方,孩子們圍在四周屏住呼吸,然後蘇老師和孫老師互相推讓,然後孩子們等不及了開始嘁嘁喳喳地亂說,然後孫老師在風琴前莊重地坐下,孩子們的包圍圈越收越緊,然後琴聲響了孩子們歡呼起來,蘇老師微笑著舉起一根手指:“噓——噓——”滿屋子裏就又都靜下來,孩子們忍住驚歎可是忍不住眼睛裏的激動……那天不再講故事,光是聽蘇老師和孫老師輪流彈琴,唱歌。那時我才發覺她們與一般的老太太確有不同,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裏都湧現著天真。那琴聲我現在還能聽見。現在,每遇天真純潔的事物,那琴聲便似一縷縷飄來,在我眼前,在我心裏,幻現出一片陽光,像那琴鍵一樣地跳動。我想她們必是生長在一個很有文化的家庭。我想她們的父母一定溫文爾雅善解人意。她們就在那樣的琴聲中長大,雖偶有輕風細雨,但總歸晴天朗照。這樣的女人,年輕時不可能不對愛情抱著神聖的期待,甚至難免極端,不入時俗。她們竊竊描畫未來,相互說些臉紅心跳的話。所謂未來,主要是一個即將不知從哪兒向她們走來的男人。這個人已在書中顯露端倪,在裝幀精良的文學名著裏麵若隱若現。不會是言情小說中的公子哥。可能會是,比如說托爾斯泰筆下的人物。但絕不是渥倫斯基或卡列寧一類。然而,對未來的描畫總不能清晰,不斷的描畫年複一年耗損著她們的青春。用“革命人民”的話說:她們真正是“小布爾喬亞”至極,在那風起雲湧的年代裏做著與世隔絕的小資產階級溫情夢。大概會是這樣。也許就是這樣。假定是這樣吧,但是忽然!忽然間社會天翻地覆地變化了。那變化具體是怎樣侵擾到她們的生活的,很難想象,但估計也不會有什麼過於特別的地方,像所有衰敗的中產階級家庭一樣,小姐們唯驚恐萬狀、睜大了眼睛發現必須要過另一種日子了。顛沛流離,投親靠友,節衣縮食,隨波逐流,像在失去了方向的大海上體會著沉浮與炎涼……然後,有一天時局似乎穩定了,不過未來明顯已不能再像以往那樣任性地描畫。以往的描畫如同一遝精心保存的舊鈔,雖已無用,但一時還舍不得扔掉,獨身主義大約就是在那時從無奈走向了堅定。她們都還收藏著一點兒值錢的東西,但全部集中起來也並不很多,算來算去也算不出什麼萬全之策,唯知未來的生活全係於此。就這樣,現實的嚴峻聯合起往日的浪漫,終於靈機一動:辦一所幼兒園吧。天真爛漫的孩子就是鼓舞,就是信心和歡樂。幼兒園嗎?對,幼兒園!與世無爭,安貧樂命,傾餘生之全力澆灌並不屬於我們的未來,是嗎?兩個老姑娘仿佛終於找回了家園,雲遮霧罩半個多世紀,她們終於聽見了命運慷慨的應許。然後她們租了一處房子,簡單粉刷一下,買了兩塊黑板和一對木馬,其餘的東西都等以後再說吧,當然是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