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所在之地叫“觀音寺胡同”,顧名思義那兒也有一座廟。那廟不能算小,但早已破敗,久失看管。廟門不翼而飛,院子裏枯藤老樹荒草藏人。側殿空空。正殿裏尚存幾尊泥像,彩飾斑駁,站立兩旁的護法天神怒目圓睜但已赤手空拳,兵器早不知被誰奪下扔在地上。我和幾個同齡的孩子便撿起那兵器,揮舞著,在大殿中跳上跳下殺進殺出,模仿俗世的戰爭,朝殘圮的泥胎劈砍,向草叢中衝鋒,披荊斬棘草葉橫飛,大有堂吉訶德之神采,然後給寂寞的老樹“施肥”,擦屁股紙貼在牆上……做盡褻瀆神靈的惡事然後鳥兒一樣在夕光中回家。很長一段時間那兒都是我們的樂園,放了學不回家先要到那兒去,那兒有發現不完的秘密,草叢中有死貓,老樹上有鳥窩,幽暗的殿頂上據說有蛇和黃鼬,但始終未得一見。有時是為了一本小人書,租期緊,大家輪不過來,就一齊跑到那廟裏去看,一個人捧著大家圍在四周,大家都說看好了才翻頁。誰看得慢了,大家就罵他笨,其實都還識不得幾個字,主要是看畫,看畫自然也有笨與不笨之分。或者是為了抄作業,有幾個笨主兒作業老是不會,就抄別人的,廟裏安全,老師和家長都看不見。佛嘛,心中無佛什麼事都敢幹。抄者撅著屁股在菩薩眼皮底下緊抄,被抄者則乘機大肆炫耀其優越感,說一句“我的時間不多你要抄就快點兒”,然後故意放大輕鬆與快樂,去捉螞蚱、逮蜻蜓,大喊大叫地彈球兒、扇三角,急得抄者流汗,撅起的屁股有節奏地顛,嘴中念念有詞,不時扭起頭來喊一句:“等我會兒嘿!”其實誰也知道,沒法等。還有一回專門是為了比賽膽兒大。“晚上誰敢到那廟裏去?”“這有什麼,嘁!”“有什麼?有鬼,你敢去嗎?”“廢話!我早都去過了。”“牛×!”“嘿,你要不信嘿……今兒晚上就去你敢不敢?”“去就去有什麼呀,嘁!”“行,誰不去誰孫子敢不敢?”“行,幾點?”“九點。”“就怕那會兒我媽不讓我出來。”“哎喲喂,不敢就說不敢!”“行,九點就九點!”那天晚上我們真的到那廟裏去了一回,有人拿了個手電筒,還有人帶了把水果刀好歹算一件武器。我們走進廟門時還是滿天星鬥,不一會兒天卻陰上來,而且起了風。我們在側殿的台階上蹲著,擠成一堆兒,不敢動也不敢大聲說話,荒草搖搖,老樹沙沙,月亮在雲中一跳一跳地走。有人說想回家去撒泡尿。有人說撒尿你就到那邊撒去唄。有人說別的倒也不怕,就怕是要下雨了。有人說下雨也不怕,就怕一下雨家裏人該著急了。有人說一下雨蛇先出來,然後指不定還有什麼呢。那個想撒尿的開始發抖,說不光想撒尿這會兒又想屙屎,可惜沒帶紙。這樣,大家漸漸都有了便意,說憋屎憋尿是要生病的,有個人老是憋屎憋尿後來就變成了羅鍋兒。大家驚詫道:是嗎?那就不如都回家上廁所吧。可是第二天,那個最先要上廁所的成了唯一要上廁所的,大家都埋怨他,說要不是他我們還會在那兒待很久,說不定就能捉到蛇,甚至可能看看鬼。
有一天,那廟院裏忽然出現了很多暗紅色的粉末,一堆堆像小山似的,不知道是什麼,也想不通到底何用。那粉末又幹又輕,一腳踩上去噗的一聲到處飛揚,而且從此鞋就變成暗紅色再也別想洗幹淨。又過了幾天,廟裏來了一些人,整天在那暗紅色的粉末裏折騰,於是一個個都變成暗紅色不說,廟牆和台階也都變成暗紅色,荒草和老樹也都變成暗紅色,那粉末隨風而走或順水而流,不久,半條胡同都變成了暗紅色。隨後,廟門前掛出了一塊招牌:有色金屬加工廠。從此遊戲的地方沒有了,蛇和鬼不知遷徙何方,荒草被鋤淨,老樹被伐倒,隻剩下一團暗紅色漫天漫地逐日壯大。再後來,廟堂也拆了,廟牆也拆了,蓋起了一座轟轟烈烈的大廠房。那條胡同也改了名字,以後出生的人會以為那兒從來就沒有過廟。
我的小學,校園本也是一座廟,準確說是一座大廟的一部分。大廟叫柏林寺,裏麵有很多合抱粗的柏樹。有風的時候,老柏樹濃密而深沉的響聲一浪一浪,傳遍校園,傳進教室,使吵鬧的孩子也不由得安靜下來,使琅琅的讀書聲時而飛揚時而沉落,使得上課和下課的鈴聲飄忽而悠揚。
搖鈴的老頭,據說曾經就是這廟中的和尚,廟既改做學校,他便還俗做了這兒的看門人,看門兼而搖鈴。老頭極和藹,隨你怎樣摸他的紅鼻頭和光腦袋他都不惱,看見你不快活他甚至會低下頭來給你,說:想摸摸嗎?孩子們都願意到傳達室去玩,擠在他的床上,擠得密不透風,沒大沒小地跟他說笑。上課或下課的時間到了,他搖起銅鈴,不緊不慢地在所有的窗廊下走過,目不旁顧,一路都不改變姿勢。叮當叮當——叮當叮當——鈴聲在風中飄搖,在校園裏回蕩,在陽光裏漫散開去,在所有孩子的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那鈴聲,上課時搖得緊張,下課時搖得舒暢,但無論緊張還是舒暢都比後來的電鈴有味道,浪漫,多情,仿佛知道你的懼怕和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