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戲說李鴻章(3 / 3)

李鴻章輕歎一聲,說:“包公的嫂子不是平民百姓嗎?”

廬州知府不知道中堂大人想教導他什麼,半天不敢多言,他隻有洗耳恭聽的份兒。李鴻章指著對聯中的“萬民同聲稱頌”,說:“這裏的‘萬民同頌’顯然是不妥。”

知府大人點頭稱是。李鴻章告訴他,當年包公在陳州開倉放糧時,倒是得到過一些讚揚,可接踵而來的是一片罵聲。更為甚者,有些得了好處的人,私下裏也都在議論包公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這事你可知否?

廬州知府知道中堂大人在中日和談中,充當了大清國的犧牲品,為慈禧、光緒皇帝做了“替罪羊”,此番割官為民,隱退家中,心中多有不快。所以,他寫出如此讚揚他的對聯,中堂大人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於是,那位知府大人鬥膽問中堂大人,此聯該如何修改。中堂大人李鴻章上下聯又看了兩眼,忽而提筆寫道——

鬥邪除惡,隻憑真肝膽

忍辱負重,全仗赤誠心

恨之入地

李鴻章再度出山,僅僅是避過《馬關條約》引起的那陣國人痛罵之僵局。當時的大清國,如同一艘航行在風浪中的破船,原本就不堪一擊,偏偏遭到八國聯軍的侵襲,內憂外患的關鍵時刻,慈禧太後自然想到了能為她擋風遮雨的老臣李鴻章。光緒皇帝下旨,恢複了他大學士、軍機大臣的諸多官職之後,讓他專門負責清王朝的外交事務。

李鴻章在大清國的外交史上,有著舉足輕重、旁人不可代替的地位和影響力。梁啟超先生對李鴻章的外交評價是:將李鴻章的外交術置於世界,當排其後;但在舊中國尚屬第一流。他的外交手段是,以聯合某一國,而製裁另一個國家,以此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這正是大清國軟弱無能的一個突出表現,也是李鴻章的高明之舉。

這一年的九月,李鴻章按照清政府的旨意,乘船東渡,計劃到朝鮮與俄國密謀日本國歸還我遼東半島的有關事宜。

船隊,自煙台港起航,行駛到公海以後,北部灣海域,突然狂風大作,海上瞬間卷起了十幾米高的風浪,整個船隊不得不改道,使入日本海域,原認為在海上暫緩一段時間,天氣好轉後,即可調轉航線,直奔朝鮮。沒想到北部灣的惡劣天氣,愈演愈烈,範圍越來越大,船隊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不得不停靠日本港,暫避風浪。

連日暈船的中堂大人李鴻章,一聽說船隊停靠到日本國的港口,頓時十分憤慨,他下令,船上任何人不得下船,待天氣好轉之後,立刻離港遠航。

李鴻章在這裏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番舊地重遊,他百感交集,怒火中燒。他再也不想看到這令他難堪的日本島國。可日本國的那位伊藤博文先生,聽說他當年的朋友,談判桌上的對手李鴻章到此,偏偏送來請柬,邀請他下船赴宴。

李鴻章以暈船為由,婉言謝絕。伊藤博文先生深知他這位老朋友的耿直秉性,隻好到船上去看望李鴻章。李鴻章得知伊藤博文要到船上來看他,裝病躺在床上不搭理他,直至伊藤博文離去,他都沒有離開船艙半步。中堂大人十分痛恨日本人,痛恨日本國每一寸土地,甚至連日本國海邊的空氣他都不願意聞到,更別說讓他下船去踏日本的國土。

不巧的是,李鴻章乘坐的那艘船,因為受到海上惡劣天氣的襲擊,再加上進港時船頭觸上礁石,需要適當地作些修補。船上的隨從官員,考慮到中堂大人的人身安全,建議他換乘另一艘船,繼續航行。

這可真是強李鴻章所難了!因為,要讓李鴻章換乘另一艘船,必須讓他下船登陸,步行一段路程,李鴻章怒發衝冠地告訴他身邊的隨從人員,說:“老夫我寧願撞死在這甲板上,也決不再踏入這羞辱我大清的半寸土地。”

也就是說,李鴻章說什麼也不肯踩著日本的國土,去乘坐另一艘船。

僵持之中,有人想到在碼頭上鋪上紅地氈,讓中堂大人雙腳不沾日本的國土。可李鴻章不幹,他覺得那是在做表麵文章。

最後,船上的水手們隻好把兩艘船靠到一起,中間搭上一條跳板,這才勉強把李鴻章大人換到另一艘船上。

後據史料記載,中堂大人李鴻章,自《馬關條約》之後,至死,他再也沒有踏入日本國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