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企業財務信息公開——企業財務信息交換(1)(1 / 3)

6.1企業財務信息交換的動因

6.1.1企業財務信息的商品特性

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中,並沒有將信息作為商品來論述,那是因為在他所處的時代——工業時代,信息作為社會交往的“橋梁”顯然已經存在,但對信息本身的發掘、轉化和利用活動還不頻繁;而在信息時代,信息成為有價值但稀缺的資源,對企業生產經營起支持、甚至支配作用。信息資源的商品化,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按照馬克思商品二重性學說,商品是這樣一種物品:一方麵,它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即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另一方麵,它能用來交換別種物品,不同種物品能夠交換,在於商品具有價值。

6.1.1.1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的特殊性

決策有用性,是一切信息包括企業財務信息的最基本質量特征。對決策有用,在這裏就成為企業財務信息的使用價值。

相對於物質商品,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的特殊性表現在:

(1)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的無損耗性。任何物質商品,在使用過程中都會逐漸消耗而失去原有使用價值,如食品會變質,燃料會耗盡,機器設備會磨損。但企業財務信息一旦生成並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存儲起來,隻要其所有者不限製其使用範圍和使用次數,則任何人可以任意多次地使用該企業財務信息,而不會導致信息內容的損耗。

即使企業財務信息的物質載體受損,企業財務信息仍然可以轉移到新的物質載體中,繼續保持其使用價值。這是因為企業財務信息無論存儲於何種物質載體中,都是一種非物質狀態,其信息內容始終不變。財務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並不在於物質載體,而在於通過物質載體知曉信息內容,對他們來說,被口頭告知“企業速動比率為1.1”和在財務報告上看到“速動比率=1.1”是無差別的。物質載體並不影響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隻是決定了其存儲和傳播的方式。

必須強調的是,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的這種無損耗狀態,隻存在於其所反映的企業財務運動的狀態與方式的相對穩定期間內,如果企業財務運動的狀態與方式已經發生變化,本體論層次的企業財務信息已經不複存在,認識論層次的企業財務信息也就成了偽信息。這是從信息發出方——信源的角度考慮的。

如果從信息接收方——信宿的角度考慮,也就是要求企業財務信息必須在失去影響決策的能力之前為財務信息使用者所用。

此外,有時企業財務信息雖未因信息內容老化而失效,但當其所有物質載體都被滅失掉,企業財務信息也就逐漸地或一次性地被損耗掉了,例如某一口耳相傳的企業財務信息鏈的斷裂。

(2)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的後驗性。就物質商品而言,使用價值是它的自然屬性,直接由它幾何的、物理的或化學的種種特征所決定。但企業財務信息是無形的,沒有精確量化標準的,這樣,財務信息使用者如果不是已將其用於決策,很難事先判定它的真偽、優劣。而且企業財務信息是否對決策有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用,主要取決於它的使用過程,要求財務信息使用者具有理解分析能力並願意將這種能力作用於企業財務信息,才能夠將其內在的使用價值開發出來。

(3)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的差異性。由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的後驗性還衍生出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的差異性:同一物質商品對不同消費者來說,使用價值基本相當;但同一企業財務信息對不同財務信息使用者來說,使用價值卻差異巨大。

這取決於不同財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意識、認識能力、所擁有資源情況,等等,直觀地說,告訴一個敏感、聰慧、同時擁有很多相關信息的財務信息使用者“企業速動比率為1.1”和告訴一個與之完全相反的財務信息使用者“企業速動比率為1.1”是有差別的。有關企業財務信息利用的情況是極其複雜的,影響因素也特別多,但總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企業財務信息使用過程的差異性,導致了其使用價值最終表現的差異性,使得同一企業財務信息對不同財務信息使用者來說,使用價值很難像物質商品那樣“基本相當”。

或許用西方經濟學中效用理論來揭示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的差異性要更容易理解。在解釋消費者行為時,西方經濟學依賴一個基本假定,即人們傾向於選擇在他們看來具有最高價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務。為了描述消費者的選擇方式,一個多世紀以前,經濟學家引入了效用概念:效用表示滿足,是指消費者從一種物品和服務中得到的、主觀上的享受或有用性,更準確地說,是指消費者如何在不同的物品和服務之間進行排序。由於財務信息使用者的認識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技術條件和經濟實力等不盡相同,他們總是各自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能使他們效用最大化的企業財務信息上,其含義是他們總是各自選擇最偏好的企業財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