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企業財務信息交換的自願性
在經濟學家的詞典中,市場交換總是和自願聯係在一起,隻有在買賣自由的前提下,市場才能發育起來。長期以來,企業財務信息交換的自願性受到抑製,表現在:
一方麵,從企業財務信息供給來看。畢竟企業財務信息管理的出發點或目標不是為了市場交換,而是為了滿足企業內外部財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並且企業外部財務信息使用者大多和企業有直接、密切的利益關係。這樣,一般認為,企業財務信息管理耗費應從企業生產經營所得中得到補償,極少考慮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經濟效益,不僅財務信息使用者這樣認為,企業自己也這樣認為。如在會計信息市場的研究中,學者們就認為會計信息商品流通遵循“W—(C+V)—W”,價值是以成本補償方式實現的。這種分析和馬克思將“簿記”作為流通費用看待是一致的。
但進入資源管理階段後的企業財務信息管理,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量投入高智能勞動的基礎上,在對企業財務信息發掘、轉化、利用和積累的廣度、深度方麵都有了飛躍發展,使得其工作成果——認識論層次的企業財務信息極具價值。
現在的問題,不僅僅是從生產經營所得中補償C+V部分內容,而是如何實現M部分內容。可以說,一項增值作業、一件高投入但也高產出的商品、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長期以來都被企業自己忽略了。
另一方麵,從企業財務需求來看。受益於企業財務信息披露和披露管製,財務信息使用者習慣了免費獲得所需財務信息。
隨著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加,財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也日益增加並變得多樣化,但他們當然希望提高強製性披露要求。
但越是利用價值高的企業財務信息,越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而是企業財會人員、業務人員和管理者艱辛勞動的產物,隻有那些對企業財務信息管理充分重視、充分投入的企業才能提供,其稀缺性不亞於絕大多數的物質商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物質商品交換已成普遍的經濟現象,信息商品交換也成為必然的經濟現象。
總之,如果能通過市場交換獲得經濟效益,則激發了企業財務信息供給的自願性,能夠調動企業財務信息管理的積極性,並使其更好地圍繞財務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來進行。同時,這也是改善企業財務信息利用的有效方式,人們對不花錢得到的東西總是十分不珍惜,當財務信息使用者必須將企業財務信息的獲得費用計入成本時,才能清楚地從成本—效益角度認識到企業財務信息的作用,從而自覺地提高利用率。
6.2.2企業財務信息交換的互利性
互利是驅使買賣雙方自願交換的一個重要因素,本身也是市場交換的一個重要特征。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坦承:
“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品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麵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和物質商品一樣,企業財務信息交換也是從個別的、偶然的交換形式,發展到總和的、一般的交換形式,逐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品交換。起初,企業和其他組織或個人相互擁有對方所需財務信息,則互通有無、各取所需的互利性很明顯。事實上,索要交換一直是企業財務信息發掘的重要方法。但正如馬克思指出,每一個商品所有者都想把他的商品作為價值來實現,也就是通過他所中意的任何另一種具有同等價值的商品來實現,而不問他自己的商品對於這另一種商品的所有者是不是有使用價值。財務信息使用者也想在沒有對方所需財務信息的情況下,或者不向對方提供財務信息的情況下,獲得自己所需財務信息,這才出現了企業財務信息和貨幣的交換。
和物質商品不同的是,物質商品交換的互利性體現為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分離和對立,買方獲得了使用價值就失去了價值,賣方實現了價值就失去了使用價值:你不可能既出賣計算機獲得1萬塊,又繼續使用同一台計算機。但信息商品交換的互利性體現為使用價值多次轉移和價值多次實現,比如企業財務信息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可以同時或先後向多個財務信息使用者供給,在每次交換都實現價值後,財務信息供給者還可以繼續使用該企業財務信息。換句話說,企業財務信息交換隻有企業財務信息使用權轉移,而沒有企業財務信息所有權轉讓。這樣,對財務信息供給者而言,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和價值可以兼得,價值可以倍增,對整個社會而言,企業財務信息使用價值也擴展到了較大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