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戰旗獵獵 五百五十八 俄波戰爭(1 / 2)

大明武英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布哈拉之戰結束。在明軍和布哈拉聯軍的強盡攻勢下,名存實亡的衛拉特軍總指揮紮薩克圖汗選擇了投降。這對於他自己,以及那些早就不想繼續作戰的衛拉特士兵們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起碼他們還能知道自己活著!

挑起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希瓦汗王,巴哈杜爾汗選擇了自殺,因為他知道,即便是明朝人願意留下他的命,他的世仇布哈拉人也是絕對不答應的。自殺總比要遭到羞辱好。這對於他來說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起碼,他死也保持了汗王的尊嚴……

三十七萬衛拉特軍幾乎全軍覆滅,僅僅戰死的就超過了十萬人。熱武器對冷兵器的決戰,隻可能出現一麵倒的屠殺狀況。其實從這場戰爭一開始,就注定了不是一場公平的較量。如果不是為了徹底解決衛拉特聯盟問題,也許,戰爭會比現在更加早的結束。

這些投降的汗王們,全部被押到了大明的京師。紮薩克圖汗被以大明皇家法庭,以新的罪名“戰爭罪”判處終身監禁。阿拉坦汗和葉爾羌汗被判處三十年監禁。其實這對於已經六十多歲的兩位汗王來說,結局和紮薩克圖汗完全一樣,他們無法再走出牢獄了。

而對於那些在戰爭中,堅定的站在大明一方的汗國,也都得到了獎勵。希瓦汗國的土地被分給布哈拉汗國。布哈拉汗為大明冊封為“慈德布哈拉汗”。而土謝圖汗國的土地,則全部劃到了車臣汗國的領域之中。車臣汗應當慶幸,他明智地選擇對了方向。

至於哈薩克汗國、葉爾羌汗國和阿拉坦汗國等等的這些土地,全部並入了大明的版圖。這其實在朱斌看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因為在曆史上,這些國家一個也沒有逃脫滅亡的悲劇。他隻不過是做了另一個國家做過的事情,僅僅如此而已……

反抗?當然會有反抗。有征服者當然就有被征服者,同時而起的還有那些並不甘心的抵抗者,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大明在這方麵已經積累起了足夠的經驗,朱斌相信他的官員們能夠妥善的處理好這些事情。而這,並不是自己應該去操心的。

衛拉特聯盟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土崩瓦解,是俄羅斯人完全無法想像的。本來在有些美好的構思之中,用衛拉特聯盟來拖住大明,自己可以從容的騰出手來應對波蘭的軍事壓力。但現在看起來幻想完全破滅了。在準備和波蘭作戰的同時,他們不得不麵臨來自大明的威脅。

其後更加可怕的事情傳來,奧斯曼帝國也在明軍的凶猛進攻下亡國,這也就是說,俄羅斯已經處在了大明的包圍之中,他們隨時都有可能對俄羅斯發起進攻,這是俄羅斯不得不麵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如何抉擇與大明的關係,成為了他們的當務之急。

武英四年年底,做為沙皇陛下的使者,比斯羅特夫斯基到達大明京師。傲慢的比斯羅特夫斯基和他們的沙皇陛下,顯然還沒有弄清楚他們目前的狀況。在要求大明歸還以沙伊萬?伊萬諾維奇?伊萬諾夫為首的俘虜後,還對大明進行了強烈的譴責。

他們譴責大明進行了一場非正義的戰爭,即對衛拉特聯盟的戰爭,並且吞並和瓜分了這些無辜的國家。他們要求,是的,他們居然要求大明立刻從這些被占領的國家撤兵,並釋放那些被關押中的汗王,然後在俄羅斯的監督下,重新恢複這些汗國。

負責接待的大明官員簡直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他們竟然以這樣的口氣和大明說話?這完全就是命令的口吻,可俄羅斯人有什麼資本這麼做呢?大明的那些官員們甚至一度產生了幻覺,難道現在戰敗的,是自己的朝廷和軍隊嗎?

不得不說俄羅斯人在某些時候,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態度並不是傲慢,而是天真,包括他們在很多國際關係上的處理方式以及態度,比如和瑞典或者波蘭的關係,他們認為自己隻要下達了命令之後,這些被他們下達命令的國家,就會選擇無條件的服從。

當比斯羅特夫斯基的“命令”,被送抵到武英帝麵前的時候,武英帝居然笑了出來。他一點兒也不覺得有什麼生氣的地方,或者說武英帝更加樂意欣賞這麼一出滑稽戲。既然他們喜歡以老大的身份自居,那麼,就讓他們盡情地表演到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