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規劃,所有人都按部就班的做起了買賣,石磊舅舅一家每天都能生產上千塊肥皂,倒是賣肥皂的人手有些不夠,因為臨安城一開始知道肥皂的人不多,這就需要很多人到處推銷,於是石磊讓舅舅和姑姑家又找了一些人來做肥皂生意。
肥皂生意現在是暴利狀態,賣的越多,石磊賺的就越多,所以他認為賣肥皂的人越多越好,到是姑姑家那邊好像不想找人,但是每天生產的肥皂他們幾家人又賣不完,所以又不得不找人來。
最後賣肥皂的人短短一周時間不到,就從十幾個變成了二十幾個三十幾個,他們人多勢眾,倒是沒有不開眼的小混混敢明目張膽的打壞主意。
不過肥皂的產量越來越多,價格太高自然就賣不出去了,所以石磊不得不降價處理讓小富之家也能夠買的起,這才能發展銷量。
短短半個月,最後價格從兩貫直接降到了一貫錢,上萬貫的收入,除去成本,石磊得到了四千多貫錢的分紅,舅舅家也得到了兩千多貫,至於姑姑家和其他賣肥皂的人,差不多都賺了好幾百貫。
石磊不得不佩服大宋稅務部門,第二天就找上門讓石磊交稅,半個月時間,石磊前前後後交了上千貫的稅,當然,這其中也有打點官員的錢。
肥皂的出現,在臨安城掀起了不小的動靜,很多人都看到了肥皂的利潤,甚至有些外地商人都想要從石磊這邊拿貨,不過石磊沒同意,臨安的市場都沒滿足,哪有往外地銷的貨。
不過還是有很多外地商人以零售價買了很多肥皂,然後販運到外地高價出售,臨安這邊石磊賣一貫兩貫,他們就敢賣五貫六貫,不少商人因此賺了不少錢。
半個月後,石磊感覺到肥皂生意有些停滯,好似到了瓶頸,生產量不足,隻能供應臨安附近,這意味著會失去很多外地市場。
石磊在臨安城郊外買了一個大院子,附帶的還有十幾畝地,花了石磊好幾百貫錢,他之所以在這裏買房買地,主要是看上這裏地盤夠大,交通也方便。他準備和舅舅家在這裏合資辦一個肥皂廠,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效率實在是太低下了。
如果肥皂價格不降,臨安城的市場基本上已經快要飽和了,以後擴大肥皂生產也隻能往外地賣,蘇家屯的很多人見跟著石磊賣肥皂的人賺了錢,來的人就更多了,都在石磊這邊拿貨,這無疑讓以前跟著石磊的人少賺了很多,所以石磊規定,在有後來的人,隻能等肥皂廠生產後,讓他們拿貨去外地賣,反正便宜別人還不如便宜蘇家屯的人,相比之下石磊對舅舅家的親戚更有好感,雖然上次他們迫於無奈要趕自己走,但是每家也都送了很多東西作為補償,這事也不能怪他們,怪也隻怪石家人。
肥皂廠的規模很大,相比起南宋其他行業的作坊要大很多,占地好幾畝,廠房正在快速趕工中,磚瓦結構的房子,用石灰黏土做粘合劑,石磊請了上百個工人,每天從淩晨到晚上趕工。所以這裏都是非常熱鬧。
肥皂廠有原料倉庫,製作車間,產品包裝車間,產品庫房,人員辦公室等等,大大小小十幾間廠房。
廠房還在建設中,原料卻早已開始囤積了,主要是各種油,植物油動物油都需要非常多,這導致整個臨安的油價短短時間翻了一倍還多。
燒堿也是很重要的物資,石磊也聯係了一個能從朝廷鹽礦中搞到天然堿的商人,用天然堿製作燒堿更加方便。
至於製作燒堿的石灰,那就更好弄了,一窯石灰石就能燒紙好幾噸,價格很便宜,到處都能買到。
這邊石磊的肥皂廠還在建設中,畢氏活印那邊傳來消息,第一卷《小石頭環海遊記》已經印刷裝訂完畢,可以上市售賣了。
石磊趕到印刷作坊時,作坊的主事人畢管事和東家畢昆老爺子都到了。
“這就是剛剛裝訂的書,一共三冊,你看看。”畢管事把幾本書遞給了石磊和畢昆老爺子。
石磊拿起的第一冊,書的封麵用厚紙包裹,采用線裝書冊,書頁上麵顯示著《小石頭環海遊記》幾個大字,下麵用小字印著本書的簡介。
翻開書頁,第一頁是章節目錄,這裏石磊直接略過,他翻到了正文內容。
印刷方式是考慮到宋人的閱讀習慣,字體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排版方式。這讓石磊看的有些不習慣,不過這些書印刷出來可不是給他自己看,而是給別人看的。
“這套書第一卷一共印刷了三千五百多本,全部已經裝訂成冊,第二卷的雕版已經開始雕刻,估計半個月就可以成書了。”
石磊從肥皂上賺了不少錢,所以第二卷沒等第一卷上市賣錢,他就獨資印刷了,現在已經排版完成,雕刻師傅們正在全力雕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