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大夫》reference_book_ids\":[7294112494111427596]}],\"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7,\"start_container_index\":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quote_content\":\"《東周列國誌》reference_book_ids\":[7290748998753717289,7255203661691751465,7310139488565464126,7217733338650381372,7294563917798313012,7315368091850902539,7316445148978629694,73164432188144548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4,\"start_container_index\":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8},\"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315371278485949449,7229640720594766906,7311275526562253864,7023706537877064711,7296713351134972937,7294566464411929638,7257453146853608507,7311275528663600178,7314152214212119564,7220732984595319869,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68907283706701445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孫毅(1904~2003),河北省大城縣人。1931年參加寧都起義。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14軍諜報科科長,第41師參謀長,紅軍學校教員,粵贛軍區第22師參謀長,軍委教導師參謀長,紅三軍團教導大隊大隊長,教育科、偵察科、作戰科科長,紅一軍團教育科科長、軍團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15師教導大隊大隊長,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校長,軍區參謀長,冀中軍區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2分校校長兼晉察冀軍區訓練部部長,第3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代司令員、司令員兼晉察冀軍區第7縱隊司令員,河北省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華北軍區副參謀長,中央軍委軍校部副部長、出版部部長,總參謀部軍訓部副部長,總參謀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孫毅,1904年5月12日生於河北省大城縣城北街,小名叫華哥,他有一個哥哥和三個姐姐,排行第五。七口之家,靠父親開個賣油鹽醬醋的小雜貨鋪,以微薄的收入養家度日,生活的貧困常常使父母少言寡語。真是家徒四壁,衣食不周,無一長物,移東補西,度日如年。
華哥從六七歲起,就開始幫助父親下地幹活,到外麵拾柴、拾糞,幫助母親幹家務活。機靈的華哥,見母親為兒女們縫衣服、做鞋子,從早到晚沒有休息的時間,便天真地安慰母親說:“娘,我長大了一定要做個有出息的人,多掙一些錢孝敬您。”
父母見華哥已經12歲了,耳聰目明,不恥家窮,為了他日後有出息,決定再困難也要送他上一兩年學,認幾個字。就在華哥12歲的這一年,他終於上學了,他上學後,取學名叫孫俊明。
俊明上學後,手不釋卷,苦心孤詣,先生覺得他能幼學壯行,很喜歡他,鼓勵他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俊明偏愛國文和曆史,進入高小後,這兩門功課的成績也特別突出。
一次,國文老師出了一個《說竹》的作文題,讓同學們做。同學們立即磨墨試筆,投入了作文比賽。
俊明自我感覺目無全牛,得心應手,就隨隨便便地寫了寫,第一個交了卷子。
教國文的李老師,眼睛一掃,看完了俊明的作文,找到俊明說:“你的作文我已看過。”俊明蠻以為老師這麼快就看完了,一定很滿意,沒想到接著貫入他耳朵裏的是:“我覺得寫得不深,對你幫助不大。”李老師直言不諱地說。
俊明這時已認識到自己為了爭第一個交卷,沒有認真思考和推敲,匆忙成篇,於是,懇切地對老師說:“老師,請多多指教。”
“我也寫了一篇《說竹》,你拿去看看,望你長大了像竹子那樣做人!”老師早有準備,真是教學有方,如竹子那樣做人。
“感謝老師的關照!”俊明邊說邊伸手接過老師的範文,施完禮後退出。
俊明謝別老師,邊走邊展紙看文,那字體如龍蛇飛舞映入眼簾:
竹者,君子也。立根厚土,風雨不搖。中空外直,更有勁節。寒暑不凋,清瘦怡然。生聚成林,競相勃發。……“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好啊,真好!真是大含細入,出神入化,回腸蕩氣,引人入勝。俊明掩紙默想:自己以後一定要像竹子那樣紮牢根係,挺直腰杆,戰勝困難,勤勉地工作,堅強地做人!
對於老師的《說竹》,俊明愛不釋手,作為自己的範文學習、研究。
後來,他又學習了課文上的宋朝周敦頤所著《愛蓮說》。此文,他不僅熟讀而且牢記,直到60多年後的1982年,在北京一所大學作報告時,當著上千名師生的麵背誦了《愛蓮說》,有人後來將他的報告錄音,與原文對照,幾乎一字不差。
俊明喜歡《愛蓮說》,是他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決心學習蓮花的精神,在處於惡濁的環境中,能夠堅守節操,不同流合汙,保持自身品質的純潔。
年幼的俊明,以“學竹與愛蓮”的精神明示自己,從小就有了做人處世的良好思想基礎。他常對人說:“做人,不僅要有竹子般的堅強與挺拔,而且要永遠保持蓮花那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
人從小有了做高尚人的思想基礎,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不會被社會上一時的利益所動,不會被人際關係的權力、地位所迷惑。
1920年,孫俊明的家鄉大城縣的老百姓普遍生活在家無長物,衣不遮體,並日而食,餓殍遍野的社會環境中。大城地區,先是到處流行霍亂、天花疫病,因無錢醫治而喪生的人隨處可見。夜夜聞哭聲,處處能見戴孝的人。真是悲不忍聞,慘不忍睹。
五六月份是莊稼生長需要雨水的時候,卻接連六七十天滴雨不下,整天是火辣辣的太陽,流金鑠石,水井抽不出水,莊稼幹枯。進入7月份又發生蝗災,蝗蟲吃光了莊稼,吃光了樹葉。老百姓見一片慘景,哭天喊地,毫無辦法。
進入8月份後,卻又是滂沱大雨,一連幾天下個不停,洪水橫流,子牙河水位猛漲,泛濫成災。許多村莊被淹,房倒屋塌,人畜死傷無數。許多大道和公路被衝毀,無法通行,運輸中斷,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秋後的夜晚,大城縣城郊區常聞槍聲。由於匪患嚴重,盜賊猖獗,老百姓一到天黑就閉門不出,人心惶惶。許多老人和婦女長籲短歎,老百姓度日如年。
在家裏等著餓死,不如出去闖一闖,找一條生路。已經16歲的孫俊明,心裏早有這個想法,可是隻是悶在心裏,不敢跟父母說,在這生不逢時、禍不單行的社會中,父母不放心讓他獨自出去謀生。
不出去怎麼活?想來想去,孫俊明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向父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爹、娘,我想……”俊明和父母坐在院裏過中秋節,這是全家人難得坐在一起的機會,他無心賞月,隻想說出久藏在心裏的想法,可是一張口,又見身患重病的父親在那裏咳嗽不止,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俊明,你今晚怎麼啦?你想做什麼,是不是想吃花生,想吃,你就抓點吃!”母親見孩子想說什麼,卻又欲言又止,以為他餓了。
“娘,我已經長大了,現在自然災害不斷,家裏生活越來越難,我想出去掙錢……”孫俊明雖然說話吞吞吐吐,但到底把話說出來了。
“什麼?這年景,到哪裏去掙錢?”父親以顫抖的語氣問。
俊明這時反倒變得冷靜了,他把自己的想法耐心地向父母說了。原來,他想和鄰居王二年一起去福建,找王二年在隊伍上的哥哥謀個事做。
父母了解了兒子的想法,覺得不出去也沒有其他辦法,特別聽兒子說是跟王二年等村子裏的七八個青年一起出去找工作也就放心了,眼含熱淚地囑咐他,在外要注意身體,注意安全。特別是母親,眼淚汪汪,邊說邊抓了一把花生放在兒子手裏,心裏似乎有好多話,可又說不出來。
過了兩天,俊明等人簡單地準備後,按照約好的時間上路。剛離開家時,大家誰也不吱聲,因都是偷著告別家人的,心裏都很難受。走出幾裏以後,大家才開始活躍起來,有說有笑。
“我要改名!”孫俊明突然向同行的人說。
“你改成什麼名?”王二年急切地問道。
“你為什麼要改名?”
“你改成什麼好聽的名字呀?”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地問俊明。
“從今天起,大家叫我孫毅好了!”孫俊明向同伴鄭重地聲明說。
“孫毅,這‘毅’字是什麼意思呀?”有人不解地問。
“俊明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改叫孫毅?”大夥想問個究竟。
俊明停住了,向圍著他的人解釋說:“過去我覺得俊明比較文雅,俊明就是克明俊德的意思,想爭取做一個明白大義、具有高德的人。我們這次外出遠行,道路一定坎坷,會遇到各種預想不到的困難,這一點我思想上有準備,所以,離家前我就想好了,要改名為孫毅,號誌明。”
“孫者姓也,‘毅’作何講?”有人又問。
“說文解字中講‘毅’表示剛毅,就是果斷、堅決的意思。我們既然要遠走高飛,出去找事做,一定會遇到各種不測,認定了的東西,要果斷、堅決,要有毅力。我將以‘毅’激勵我堅強,鼓舞我奮進!”
孫毅將自己為什麼要改名,為什麼取名叫孫毅,向大家講了個一清二楚。從此,這個“毅”字,不僅激發了他的堅強毅力,也鼓舞了大家不斷戰勝困難的勇氣!
孫毅想到、說到、做到,在半個多世紀的人生坎坷的道路上,他以堅強的毅力,克服了各種困難,一直在奮力前進!
1920年10月,由於不可抗拒的天災,家徒四壁,孫毅高小未畢業,就投身到社會上謀職。先是到了廣東潮州,找到在舊軍隊裏當團長的同鄉王鶴年,經過他的介紹,後來孫毅到了福建混成旅旅部,從事錄事(即文書)工作。這樣,他總算找到了一個差事,不餓肚子了。
錄事工作整天抄抄寫寫,工作必須認真細致,不能出錯。在工作中,他得到書記官王之鶴的熱情幫助。
王之鶴是安徽太和縣人,看上去30來歲,說話很有涵養,仁心仁聞,善氣迎人。他熱心指導孫毅做事。一次,他看了孫毅抄寫的軍官履曆表,鼓勵孫毅說:“你的字寫得很工整,也很漂亮,工作也很認真。要想在這裏長期幹下去,就得這樣,紮紮實實的做好工作。”
“是,感謝王書記官的賜教!”孫毅馬上一個立正,還真像軍人的樣子。
從此以後,王之鶴經常找孫毅聊天兒,還結合工作教孫毅寫軍用文書。他告訴孫毅,無論寫什麼,首先要了解長官的意圖,考慮如何將長官的意圖、要求表達出來。要開好頭,說清問題,交代辦法,提出要求。文字要簡明扼要。這一切對正在成長中的孫毅來說,幫助很大。
孫毅經常鼓勵自己:凡交給我的事,一定要努力做好,還要爭取提前完成,他經常加班工作,有時桌子上摞著許多材料,他依據著一份份草稿,一項一項地仔細抄寫。
有了空閑時間,孫毅不是練習寫字,就是看書學習,他擠出時間讀了《東周列國誌》、《三國演義》等書籍。他牢牢記住:不勤於始,將悔於終。他決心勤於始,滿意於終。他知道: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不會有。
在工作中,他認為要讓大家看出成效,做到點頭滿意。
有誌者事竟成,人間萬事憑雙手。經過努力孫毅的工作幹得越來越好,受到有關人員和部門的好評。
隨著春去夏來,廣東的天氣很熱,蚊蟲很多。孫毅剛到隊伍上,沒有錢買蚊帳,每天早上醒來,渾身被蚊蟲咬得起疙瘩,又癢又疼無法忍受。為了防止被蚊蟲叮咬,睡覺時,他先用毛巾把頭蒙住,把身體蓋嚴實。開始他覺得很悶熱,但時間一久,也就習以為常了。就這樣,他戰勝了從北方到南方生活中的許多困難。
孫毅到部隊已經半年多了,對於如何做好事情,他認為隻要自己虛心努力,能吃苦,還是可以完成任務的。但是如何做人,他覺得很難。他時刻不忘臨別時父母的囑托:人窮要有誌氣,到了社會上要做正派的人。
做事與做人,這是年輕人走上社會後最先遇到的兩大問題。
孫毅從北方到南方,生活在一個不習慣的環境,工作上要接受考驗,生活上,不但有成群的蚊蟲叮咬,而且更有糜爛肮髒的東西侵染。隨著孫毅在隊伍上熟悉的人越來越多,了解的事也越來越多。他發覺軍人中,特別是軍官中有三多,即:嫖妓的多,賭博的多,納妾的多。許多軍官,一到假日不是上賭場就是逛窯子。吃喝嫖賭,成為軍隊中的普遍現象。
由於孫毅從小家境貧寒,父母管教嚴,在學校受到了老師的良好教育,他牢記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理,以及“性清者榮,性濁者辱”的做人良言,從嚴要求自己,不僅要做好事,更重要的是做好人。他深知,染惡習深者,難以淨潔。
半個多世紀以後,孫毅回憶起這一段生活時說:“由於我家境貧窮,上學時就厭惡那些紈袴子弟吊膀子、猜拳行樂的不端行為,主張效法竹子、荷蓮,所以到隊伍上以後對自己要求很嚴格。”
由於從那時起他就注意處理好做人與做事的關係,後來才經受住了各種考驗。
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1919年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中國共產黨終於在1921年7月正式成立,使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在新形勢下,革命與反革命的鬥爭更加激烈。各地軍閥也在混戰。
孫毅所在的部隊離開了潮州調回了福建。不久,部隊在戰鬥中遭到慘敗。孫毅聽到從前方傳回的消息說,他的一個老鄉兩腿掛了彩,肚子上又中了一顆炸彈,他兩手托著流出來的腸子,疼痛難忍,無人救治。他還聽說另外幾位老鄉,在激戰中已命歸黃泉,長眠於異鄉了。從前方敗退下來的大批人員讓他看到了兵敗如山倒的慘狀。
北伐軍很快攻占了福州。此時,由於部隊控製比較緊,信息不靈通,孫毅對形勢,特別是對革命與反革命的鬥爭不甚了解,但他感到在福州是呆不下去了。於是,他想起了從家人來信中說有一個胞兄在開封做事,決定去開封找胞兄,另謀他事。
經過一陣周折孫毅到了開封,找到了胞兄孫俊華。孫毅一看,胞兄的處境也不好,他在警察所當教員,月薪隻有35塊銀元,居室很小無法容納兩個人,他隻好到街上找一家小旅店,暫時住下來。他又一次感到了生活的艱難。
到了開封10多天來,孫毅雖然整天在街上轉悠,到處打聽,可是一直沒有找到事做。他深感流年不利,生不逢時。
這時,孫毅完全靠胞兄微薄的收入生活。
一天,胞兄孫俊華不耐煩了,沒好氣地對他說:“你住旅店也要我付錢,住這裏又住不下,這生活怎麼過啊!真是麻煩死了!”
孫毅聽後不悅,說:“誰讓你是我胞兄呢?要不然我來這裏找你幹什麼?”孫毅越說越火。
孫俊華聽孫毅這麼一說,更火了:“你去拉個洋車,也比在我這裏閑呆著要強啊!”
孫毅聽胞兄如此說,心裏受到了很大刺激,一賭氣,跑到了前兩天打聽到的南關招兵處,又報名當了兵,被分配到陸軍軍士學校第2營8連當了一名學員。學習期為一年。這是河南省督理張福來在吳佩孚的授意下,為擴充隊伍,培養軍官,在駐豫部隊中抽調人組建成的河南陸軍軍士學校。
孫毅入軍士學校學習一年,在結業前,發生了直奉戰爭。
1924年9月,奉係軍閥張作霖率20萬大軍,沿秦皇島、山海關、赤峰等地向直軍發起強大攻勢。
受到攻擊的直係軍隊並不示弱,調集十幾萬軍隊迎擊奉軍。
孫毅所在的軍士學校編為由吳佩孚為總司令的增援軍的一個團。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孫毅隨戰鬥團到了秦皇島以東10來公裏的戰鬥前線,將已傷亡過半的一個團換了下來……
陣地上槍炮聲震耳欲聾,兩軍在激戰,戰場氣氛十分緊張。
孫毅等人是第一次參加戰鬥,心裏難免有些緊張。陣地上常踩著、摸到橫躺豎臥著的犧牲者。有的受重傷的人,仍在痛苦的呻吟,有的腦袋被炸開了花,有的手腳被炸斷,有的腸子露在外邊,真是慘不忍睹。
孫毅等第一次遇到生與死的考驗。如何度過生與死的考驗,是做一名合格軍人的第一關。
班長覺得孫毅有一點緊張,便說:“我們當兵的,活著是人傑,死了成鬼神,沒什麼可怕的!”
“班長,我豁出來了,爭取當人傑!”孫毅邊說邊躍出戰壕,邊衝邊向敵人射擊,決心去經受生與死的考驗!
在社會上與在戰場上,同樣需要沉著冷靜,同樣需要正確的判斷,不為一些假象所迷惑,同樣需要戰勝困難的體力和毅力,既然自己早就以“毅”取名,就需要隨時以果斷、堅決來要求自己,遇事要堅決果斷,毫不猶豫。自己在社會上能戰勝困難,在戰場上也一定要戰勝敵人!……孫毅總是不斷地要求自己戰勝困難。
戰鬥在激烈地進行,槍炮聲越來越震耳。
在孫毅前麵的一個人,突然被子彈擊中頭部,倒在了陣地上。
孫毅立即衝上去,邊伸手拉邊說:“快起來。”拉不動,也沒有吱聲,孫毅仔細一看,他陣亡了。
孫毅繼續向前衝,子彈不斷地在他身邊呼嘯,他回頭一看,後麵的大個子劉彪也中彈身亡了。
雙方對抗了數日,雖然傷亡都很大,但成了膠著狀態。進攻的,幾進幾退;守陣地的,陣地失而複得。
一天傍晚,孫毅所在的班躍出戰壕,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槍,向敵人陣地摸去。剛走出不遠,他覺得右腿膝蓋一側突然疼痛難忍,不一會兒就麻木了,他來不及管它,仍然衝上前去與敵人進行搏鬥。
等打垮敵人後,孫毅覺得右腿使不上勁兒,蹲下來一看,鮮血染紅了整條腿。卷起褲腿兒再一看,腿上被子彈打穿了一個洞。
負了傷的孫毅,被編入河南省第1混成旅第1團第1營任書記官。
不久,吳佩孚的部隊又與張宗昌部作戰。由於第1混成旅是新組建的,幾經較量,損失很大,自認戰鬥力不強,退回了河南。不久,所剩殘部被編入河南陸軍第15師。孫毅任師騎兵營書記長。
軍閥仍在混戰,戰事不斷。
1926年,孫毅所在部隊在許昌駐防。
這時,北伐軍大舉北進,勢如破竹,威震中原。
吳佩孚部遭到慘敗,部下眾叛親離。吳佩孚看到大勢已去,被迫下野,於1927年5月棄部逃往四川。
軍閥混戰,時局動蕩。孫毅在憂愁、悲觀、痛苦中思索,他決定再次離開部隊,在許昌閑住。後幾經周折,於1928年1月,他又到了馮玉祥的第23軍任上尉辦事員。
孫毅任辦事員,辦事效率高,待人處事熱情、誠實,兩個月後,被提升為少校參謀。
不久,少將趙博生調入23軍當軍參謀長李炎的助手。由於工作的關係,孫毅不僅認識了趙博生,而且日漸成了誌同道合的好朋友!
在5月份的直奉戰爭中,軍參謀長李炎陣亡,趙博生接任軍參謀長。這樣,孫毅便在趙博生領導下工作。
由於孫毅工作成績突出,受到了長官的誇獎,並被升為中校團副。
1929年春,爆發了蔣桂戰爭。蔣介石與馮玉祥的矛盾日益突出。孫毅隨部隊入陝,駐防三原。這時,撤銷軍的番號,編為師轄旅,一個旅編兩個團。孫毅所在的團,編入董振堂旅。
7月份,孫毅因病住進西安陸軍醫院,恰巧趙博生也在這裏休養,有機會加深了相互間的交往與友情。
孫毅出院後沒有回原部隊,先是到了蚌埠,任石友三部隊教導隊少校教官。不久,教導隊解散,孫毅北上尋職無著又在社會上閑著。
1930年10月,孫毅曾輔佐趙博生訓練第14軍教導大隊。不久,第14軍向蔣介石投降。孫毅到河南省禹縣想通過一個舊關係謀職,未遂,隻好回大城縣家中閑住。
孫毅在家呆了兩個多月,沒有事做,仍感無聊,辛末年春節前夕,他告別了妻子和家人,到開封尋職。他在開封第一次聽說了共產黨組織,聽說了共產黨是為窮苦人謀利益的黨,心中像點起了一盞小燈。
1931年3月初,仍然沒有找到工作的孫毅,像一隻飄流在江邊的小船,找不到泊位,食不甘味。一天,他在看報時,發現了一條令他高興的消息:“第26路軍總指揮孫連仲、參謀長趙博生率部由山東濟寧開往江西宜黃、崇仁一帶……”
孫毅看罷這條消息後如釋重負,決定馬上乘火車南下,先到南昌,再轉到宜黃,要想方設法找到趙博生,請他幫助求職。
幾經周折,通過趙博生的關係,孫毅被安排在第26路軍參謀處任少校參謀。
這時,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下,不斷對紅軍采取大規模“圍剿”,對日軍的侵略則采取絕對不抵抗的態度,致使日軍悍然攻擊沈陽東北軍大本營,炮轟沈陽城,發生了九一八事變。
19日晨,日軍攻占了沈陽。接著,日軍又分兵進占遼陽、海城、營口、蓋平、複縣、開原、昌圖、四平、公主嶺、長春、撫順、安東等地。21日,日軍進攻吉林省,占領了省城吉林及吉長、吉敦兩條鐵路。22日,日軍又占領了遼源及四洮路。不到五天時間,日軍占領了遼寧、吉林兩省的千裏河山。
東北軍中的一些高級軍官,早在九一八事變前,對蔣介石給東北軍下達“遇有日軍尋釁,務必慎重,避免衝突”的命令就有看法。九一八事變發生時,他們又聽說蔣介石訓誡東北的中國軍隊“不要抵抗,即使被勒令繳械投降,占入營房,均可聽其自便”的訓令後,更流露出對蔣介石不滿的言論。國民黨政府還發表了《告全國軍民書》,聲稱東北事件已“訴諸國聯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決,故希望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對於國民亦一致告誡,務需維持嚴肅鎮靜之態度……”
國民黨政府喪權辱國的做法,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對。第26路軍官兵強烈要求打回東北去,保衛家鄉。
這時,第26路軍總指揮孫連仲在上海有事暫不回隊。主持軍務的是參謀長趙博生,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趙博生,和第73旅旅長董振堂、第74旅旅長委振同以及團長黃中嶽等人,於1931年12月14日晚率領26路軍1.7萬人,在中共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的指導下,於寧都舉行了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