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智多謀——曠伏兆(1 / 3)

《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233628637570796605,7023706537877064711,7311275528663600178,7316431506421845046,7314152214212119564,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257453146853608507,7316402344155941940,7294566464411929638,7078184356296002568,6838936284967209991,7311275526562253864,7316473099237461027,7229640720594766906,7316405929690270731,7315371278485949449,7316396772845161482,7296713351134972937,73161009083732490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7,\"start_container_index\":2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1},\"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233628637570796605,7023706537877064711,7311275528663600178,7316431506421845046,7314152214212119564,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257453146853608507,7316402344155941940,7294566464411929638,7078184356296002568,6838936284967209991,7311275526562253864,7316473099237461027,7229640720594766906,7316405929690270731,7315371278485949449,7316396772845161482,7296713351134972937,73161009083732490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5,\"start_container_index\":2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9},\"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233628637570796605,7023706537877064711,7311275528663600178,7316431506421845046,7314152214212119564,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257453146853608507,7316402344155941940,7294566464411929638,7078184356296002568,6838936284967209991,7311275526562253864,7316473099237461027,7229640720594766906,7316405929690270731,7315371278485949449,7316396772845161482,7296713351134972937,73161009083732490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7,\"start_container_index\":2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1},\"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233628637570796605,7023706537877064711,7311275528663600178,7316431506421845046,7314152214212119564,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257453146853608507,7316402344155941940,7294566464411929638,7078184356296002568,6838936284967209991,7311275526562253864,7316473099237461027,7229640720594766906,7316405929690270731,7315371278485949449,7316396772845161482,7296713351134972937,73161009083732490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8,\"start_container_index\":2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3},\"quote_content\":\"《水滸傳》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90889567245,7316473213398027275,6890728373585185799,7257453146941688887,7229539963761593384,7296713349356588082,7301965959508528147,7234082227129158688,7314190626902248460,7294566445122325567,7078185807026080804,7267090240555191352,7316473169613687848,73161009082851686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1,\"start_container_index\":2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6},\"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57455404240604215,7316473082053397544,7012517992130939934,7316431260006485043,7315368106832956428,7316405888963578914,6890728374843477006,7312643202048068660,7316123646731226148,7296713352791723035,7316473139557305384,7316124677569514515,7255203659015785531,7316396706369637430,7267077385848097832,6838936275928484877,729456534239366659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曠伏兆 (1914~1996),江西省永新縣人。1929年參加本地工會,曾任鄉工會委員,縣模範團大隊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8軍第70團班長,紅六軍團第18師衛生部政治指導員,第17師新兵營營長,龍桑獨立團政治委員,紅六軍團第16師46團副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山西省方山縣委書記,山西戰總會第2支隊副支隊長,冀中軍區第1軍分區政治委員,冀中軍區警備旅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第10軍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地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補訓兵團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第6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第1縱隊政治委員,第二十兵團67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十九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兵團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政治委員,鐵道兵第二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20世紀20年代初,在江西省永新縣埠前地區,一位鄉村裁縫帶著一個可憐巴巴的男孩兒經常走村串戶,為生計而疲於奔命。

這位齟齒未落的男童,被父親托付給本村裁縫師傅學徒。說是學徒,實際上是伺候師傅幹一些雜活。在漫長的三年中,他除了得到一些維持生命的雜事外,沒有得到一個工錢。貧困的生活,艱苦的環境,並沒有使他垂頭喪氣,他像一棵從石縫裏鑽出來的小樹頑強地生長著。由於食物單一,營養不良,他雖已十三四歲了,個頭卻不高,但勞動卻使他胸挺寬闊厚實,雙臂粗壯有力。居無定處的環境,衣單食薄的生活,鍛煉了他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精神,遇事肯動腦筋的習慣,使他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

這位出身貧苦的男童,就是新中國157位開國中將之一的曠伏兆將軍。

曠伏兆於1914年1月出生在永新縣埠前鄉新田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在他之前有了三個姐姐兩個哥哥,在他之後有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這些親骨肉,有的因疾病無錢治療而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女孩子因生活所迫而出嫁。在伏兆懂事時,家中隻留下一個哥哥、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了。祖上留下的幾間舊屋已毀於火災,住在租借親戚的屋子裏,生活更加困難。為了減少吃飯的人口,為了使孩子能長大成人,伏兆的父親不忍心地把小小年紀的伏兆托付給了裁縫。

春夏秋冬,曠伏兆跟著師傅走東村串西寨到處闖蕩,打聽誰家有活計。有一天,他和師傅走在井岡山下看到一支衣著並不整齊的隊伍迎麵走過來。開始距離較遠時,他和師傅心裏有點害怕,怕遇上的是土匪,或反動的地方武裝;怕他們搜身搶東西;怕把他們抓去當挑夫;怕他們罵人、打人。當與隊伍越走越近時,發現這支隊伍與過去看到的不一樣,他們中多數人扛著槍,還有不少人扛著長矛和木棒,看不出誰是官誰是兵,相同的是每個人頭上都戴著一頂綴有紅色五角星的灰色八角帽,表情都很善意。如果他們不穿軍裝、不拿槍棒,和農民兄弟沒有什麼區別。

曠伏兆特別留意觀察:看到隊伍經過村子時,既不抓老百姓的雞鴨,也不抓夫搶東西,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這是一支什麼人的隊伍?正當伏兆和師傅納悶時,村裏人議論說,這支隊伍是一個叫毛委員領導的從湖南開過來的專打反動派的工農子弟兵。隨後,無論落腳到哪個村都可以聽到群眾議論:毛委員叫毛澤東,他帶領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工農紅軍是專打反動派、專打土豪劣紳,為窮人求翻身解放的隊伍。曠伏兆聽到這方麵的情況多了,心裏像點亮了一盞明燈,他十分敬仰這支隊伍。從此,他非常關心有關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消息。

1928年6月,在吉安縣鄉下做工的曠伏兆,聽到紅軍第三次打下永新縣城時,家鄉的唯一一戶大地主倉皇逃走的消息非常高興,他立即告別師傅,回到家鄉參加了革命。開始,他任文雅鄉工會委員,不久,又被選為鄉赤色少年先鋒隊大隊長。在工作中,他埋頭苦幹、東奔西走、臨危不懼、進步很快,1932年3月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初,全鄉召開團員大會,動員共青團和廣大青年參加紅軍,曠伏兆帶領八名團員參加了紅軍。參加紅軍後,曠伏兆時刻以一個革命戰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久,他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曠伏兆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為黨的事業而戰鬥的工作中。

曠伏兆入伍後,被分配到紅8軍,由於他在戰鬥中臨危不懼、勇猛果敢,生活中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與大家同甘共苦,進步很快。不久,他被任命為第70團班長。

1933年5月1日,國民黨軍派出四個營和一個騎兵連到湖南茶陵接運物資,曠伏兆所在的紅8軍一部接到命令,立即埋伏在九渡衝十餘裏的峽穀中,將經過此地的敵人分割包圍,悉數繳獲了敵人的糧食和彈藥。28日,敵人又一次地運送物資,在棠市再一次遭到紅軍的重創。

在上述兩次戰鬥中,曠伏兆帶領戰士們猛打猛衝。牛刀小試就顯現出了曠伏兆是棵好苗子,得到了同誌們的好評和領導的重視。不久,曠伏兆被送入工農紅軍學校湘贛分校學習,學習科目有語文(識字、造句、作文)、政治問題、步兵班戰術教練、步兵從主要的兵種到遊擊隊怎樣動作等。經過近半年時間的學習,他以政治思想和軍事素質雙優良的成績畢業後,分配到紅18師衛生部任政治指導員。

1933年11月初,在堅守梅花山、保衛永新城的戰鬥中,國民黨西路縱隊司令劉建緒指揮兩個師向紅軍連續猛烈進攻。國民黨軍第16師師長彭位仁為了攻下梅花山,搶奪頭功,組織了“敢死隊”。他向部下許下“攻下梅花山,每人獎50塊大洋,‘敢死隊’加倍”的諾言。在金錢的誘惑下,貪財的敵人窮凶極惡地向紅軍發起連續進攻。紅8軍指戰員群威群膽,以一當十,英勇頑強地頂住了敵人的進攻。

曠伏兆帶領醫護人員、擔架隊員,冒著槍林彈雨和炮火硝煙搶救傷員。連續幾天,曠伏兆顧不上吃飯和睡覺,嗓子喊啞了,眼睛熬紅了,他始終堅守在崗位上。在兵站救護所,他指揮醫護人員搶救重傷員,由於藥品和醫療器械奇缺,不斷地有人要他解決問題。他對一位焦急地反映鑷子不夠用的護士說:“砍根竹子,劈開一棒,削一削,消好毒,就能做鑷子用。”不一會兒,又有人跑來報告說酒精用光了,沒有酒精消毒怎麼辦呢?曠伏兆告訴他說:“從老鄉那裏買些鹽來,可以用鹽水消毒。”事情一件接一件,隻見曠伏兆東奔西走,應接不暇。

正值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鬥緊張激烈進行中,曠伏兆調到紅六軍團保衛局保衛科任政治指導員。這時,由於李德、博古(秦邦憲)等人堅持搞“步步為營”、“堡壘對堡壘”等錯誤的戰略戰術,打的是消耗戰,敵人越打越凶,紅軍越打越困難,根據地越打越小。紅六軍團在堅守金華山、鬆山戰鬥中,拚殺了一個多月,雖然給敵人以重創,但最終沒有保住永新城,部隊也受到了重大損失。

敵人占領了永新,部隊指戰員思想情緒受到了很大影響。不少人公開議論說:“仗越大越憋氣,蘇區越打越小,這樣打下去,蘇區要丟光的!”部隊中不斷出現以請假名義探親不歸的,甚至有開小差的。曠伏兆看到這種現象,心裏很著急,經過冷靜思考後,他發動黨團員和基層骨幹,一起深入做戰士工作,說明困難是暫時的,隻要堅持鬥爭,最後一定能取得勝利。

曠伏兆領導黨團員耐心細致地做戰士們的思想工作,穩定了大家的思想,鞏固了部隊。

在與敵頻繁交戰中,肅反擴大化也影響到基層,不管什麼問題,都往階級鬥爭上拉,都當敵人對待。保衛隊一名戰士因思想情緒開小差,被抓回來關了禁閉。這個戰士要洗衣服,把他捆住送到河邊。洗衣時,看管他的人用槍對準他的腦袋。曠伏兆知道後,說服看管人員不能這樣對待戰士。後經曠伏兆談話,這位戰士認識到自己開小差的錯誤,並願意悔改。

曠伏兆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正確的政策觀念,高尚的情操,受到了上下級的一致讚許。

1934年7月,奉中革軍委命令,紅六軍團撤離中央蘇區轉移到湘中創建新的根據地。指戰員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家心情十分沉重,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路途遠、困難多,更主要的是大多數人不願離開土生土長長期戰鬥過的根據地。對於大多數人的心情,作為軍團政治部巡視員的曠伏兆來說是理解的。他雖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他絕對服從上級的決定,並且積極做大家的思想工作。

中革軍委交給紅六軍團的任務,實際上是要紅六軍團到湘贛邊聯絡紅3軍,在湖南牽製敵人,同時作為先遣隊,為中央紅軍日後的戰略轉移開路,所以,任務特別艱險。

在戰鬥頻繁的戰爭年代,指揮員的職務變化快。曠伏兆在部隊戰略轉移中,擔任過巡視員、紅17師51團8連指導員,後又任營長兼總支部書記,無論他擔任什麼職務,他總是耐心地教育部下不要隻留戀家鄉,要以革命工作為重,黨指到哪裏,就要戰鬥、拚殺到哪裏,直到奪取革命的勝利。他不僅微言大義,語重心長地講明道理,而且設身處地替人解決問題,與大家同甘共苦地戰勝困難,奪取勝利。部隊在長途跋涉艱難轉移中,不斷出現傷病員,一旦到了宿營地,曠伏兆不斷強調基層幹部做好一些具體工作,而且他自己要親自檢查、幫助燒開水,督促戰士們洗腳、挑腳泡。他用幾樣中草藥,為患感冒、腹瀉的戰士治病。隻要對部隊、對戰鬥有利的事,他總要千方百計地做好。部隊搶渡湘江時,天上有飛機轟炸,四周有敵人攻擊,形勢非常危急,曠伏兆命令戰士們快上船渡江,他留下指揮骨幹在岸邊抗擊敵人,直到戰士們都上了船,他才最後一個撤出戰鬥。

紅軍繼續艱難地西進,在湖南大庸縣雞公埡地區遭到敵人堵截,紅軍與敵人展開了廝殺。那裏的地形險峻,易守難攻。敵我雙方都想占領這個通往永順縣城的咽喉地帶,敵人為了死守陣地,事先構築了堅固的工事,因此,戰鬥打得十分艱難。戰鬥中,曠伏兆和其他指揮員帶領戰士數次猛攻,均未能奪取製高點。具體組織戰士衝鋒的連長、副連長相繼壯烈犧牲後,曠伏兆迅速組織火力,發起新的進攻。戰鬥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曠伏兆高舉手槍指揮部隊攻到敵陣前,不幸被敵人一顆子彈穿過左肩胛,頓時鮮血如注,倒在地上昏厥了。後來,幸虧司號員找到他,把他送到救護所搶救。

曠伏兆在養傷期間、在轉戰路上,抓住各種機會,做身邊人員的思想工作,給大家講故事,鼓勵醫護人員好好工作。傷稍好後,他堅持回到了工作崗位。不久,組織上任命他為湘鄂川蘇區龍桑獨立團政治委員。在攻打龍家寨戰鬥中,敵人雖然安營紮寨,但由於曠伏兆和團的領導團結一致、靈活指揮、勇猛攻擊,打得敵人如鳥獸散,為紅軍擊敗湘西王陳渠珍立了功。

1936年2月底,紅二、六軍團退出畢節地區,由於追敵在後麵緊逼,紅軍不能直接南下安順地區,決定西進烏蒙山區,待敵疲憊後再伺機轉進安順地區。就在烏蒙山轉戰中,曠伏兆被調任紅16師46團副政治委員。46團經常擔任阻敵追擊的後衛任務。有一天,部隊被敵人追上包圍了,戰至黃昏時全團大部已衝出重圍,曠伏兆帶領的後衛營因為收容了不少傷員和掉隊人員,因而與團主力失掉了聯絡,情況十分危急。曠伏兆對團參謀長說:“現在情況不明,不能盲目前進,如果誤入敵人的圈套,後果不堪設想。”參謀長同意曠伏兆提出的先把部隊帶到一個山凹裏隱蔽起來,派出偵察員探明情況後再行動的意見。拂曉前,曠伏兆聽了偵察員關於已探明情況的報告後,命令部隊火速行動追趕團主力。

部隊疾駛至宣威附近時,突與小股敵人遭遇,曠伏兆正指揮部隊殲敵時,遭敵暗槍的子彈射中右臂,致使他第二次負重傷。衛生員給他做了簡單的包紮後,他又立即投入指揮部隊突圍的戰鬥。由於他正確的判斷,靈活的指揮,沒有讓一名同誌掉隊,圓滿地完成了後衛阻敵和收容任務,受到了軍團首長的表彰和獎勵。

由於曠伏兆第一次負傷的子彈沒有取出,又第二次負傷,領導看到他忍受極大痛苦堅持工作很過意不去。師政委晏福生對幹部戰士親如手足,他特意安排曠伏兆隨師直衛生隊行動,並指示將打土豪得來的馬給曠伏兆兩匹:一匹馱東西,一匹作乘騎。開始,曠伏兆不願離開46團的戰友,經過再三說服他才同意領導的安排,和同誌們告別時他流下了熱淚,並表示一定跟黨中央革命到底。

紅二、六軍團在宣威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後,很快渡過金沙江,抵達玉龍雪山下。過雪山前,領導上考慮曠伏兆傷重,過雪山困難太大,有意要將他寄養在老鄉家裏。曠伏兆得知領導要將自己留下,立即找到晏福生政委說:“我臂傷重是事實,但雙腿還好,還不至於躺在擔架上,大家能過去,我也要過去,即便死,我也要跟紅軍死在一起!”

晏福生政委看到曠伏兆態度非常堅決,便答應了他的請求,並安排他繼續隨師直行動。

翻越雪山時,由於曠伏兆傷重、體力差,在狂風、冰雹中,他強打精神拽著馬尾巴向山頂爬。他喘著粗氣,覺得胸口憋得難受極了。他強忍著,暗下決心,要堅持,堅持,不能倒下。眼看快要接近山頂時,如雞蛋一樣大的冰雹砸了下來,曠伏兆拖著虛弱的身子更難支撐了,他感到頭暈,腳步越來越沉,邁出每一步都很艱難,腦海突然產生出“恐怕自己革命到底了”的念頭。在“恐怕不行”的念頭產生的一瞬間,他不知不覺地鬆開了抓著馬尾巴的手。曠伏兆知道在雪山上坐下來就會起不來,甚至會死去的。此時,他想自己是部隊的一名指揮員,在最困難的時候不能跟自己的戰友們在一起,卻隨師直行動,還得要別人照顧,與其如此拖累部隊和首長,還不如早點“坐下”算了。

曠伏兆剛剛坐下就被晏福生政委發現了,他大聲喊道:“曠伏兆,千萬別停下,走!趕快走啊!一停下來就會再也起不來了!沒命啦!”晏福生關切、著急的聲音,使曠伏兆身子一顫,突然清醒了掙紮著想站起來。晏政委立即命令兩名突擊隊員將曠伏兆攙扶到馬邊,讓他重新抓住馬尾巴,並護送他過了山頂埡口。這樣,在晏政委的關心、戰友們的幫助下,曠伏兆才一步一挪地過了雪山。對於黨組織和同誌們的關懷,曠伏兆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他生前常對人說:“長征路上,如果沒有晏政委和同誌們的關心幫助,我不可能下得了玉龍雪山。”

7月初,紅二、四方麵軍在甘孜會師。不久,曠伏兆和幾位團職幹部調到紅四方麵軍高級訓練班學習,後又入紅軍大學學習。通過學習,曠伏兆的軍政素質和領導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在日軍攻占太原的前兩天,即1937年11月6日,曠伏兆從太原八路軍辦事處跟隨周恩來副主席離開太原前往汾陽。8日,時任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人民武裝部部長的程子華,到汾陽向周恩來請示工作,周副主席把曠伏兆介紹給程子華,讓曠伏兆到程子華那裏工作。第二天,曠伏兆跟程子華離開汾陽到了離石。程子華考慮到方山縣比較落後,想把那裏的工作開展起來,決定讓曠伏兆去方山縣工作,並向曠交代說:“方山縣是塊處女地,那裏沒有我們的工作基礎,不僅沒有黨的組織,連個黨員也沒有,一切工作要靠自己努力從頭做起。”曠伏兆深感肩上的擔子重,決心克服一切困難,做好領導交給自己的工作。

曠伏兆是以八路軍和“犧盟”特派員的身份去方山縣工作的。他到了方山縣人地兩生,經了解,方山縣隻有閻錫山的公道團、警察局等“犧盟”一套舊政權組織,由於兵連禍結,民生凋敝,社會秩序混亂,沒有一點抗戰的生氣。在這種情況下,把工作開展起來,談何容易!

共產黨人是不怕困難的。曠伏兆到了方山縣後,納言敏行、見機行事,先找了一些上層人士談話,做好上層聯絡工作。他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基層做好發動群眾工作。他深入到學校,向師生反複宣傳抗戰救國的道理,並親自帶領部分師生深入鄉下做發動群眾工作。他們下鄉首先是宣傳抗戰,動員群眾把多餘的糧食賣給八路軍、積極以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打仗,其次是做好收容國民黨潰兵,穩定社會治安,動員群眾搞好生產。這些工作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

曠伏兆在鬥爭中、實踐中,培養了趙寶明、胡憲元、黃誌恒、胡成奎等一大批積極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三個黨支部,即圪洞區支部、馬坊支部和縣“犧盟”支部。1938年1月,建立了中共方山縣委員會,年僅24歲的曠伏兆任縣委書記。李慶湖負責縣委組織工作,黃誌恒負責宣傳工作。縣委接受山西省戰地總動員委員會領導,由曠伏兆和程子華單線聯係。

經過曠伏兆半年多時間的努力,在方山縣發展了黨員、建立了黨的組織,在群眾中開展抗日宣傳和動員,完成了黨組織交給的任務。

1938年4月,黨組織調羅萍接替曠伏兆的方山縣委書記工作。不久,曠伏兆到以程子華為首的清(徐)、太(原)、徐(溝)遊擊區檢查團工作。

檢查團50來人,其中有三位女同誌。大家著清一色八路軍軍裝,肩挎挎包,背著背包,除了程子華部長外其餘都步行。程子華指定曠伏兆負責帶隊。

檢查團從晉西臨縣出發,到清、太、徐三縣交界的遊擊區要走一個多星期。每天早上6點起床,吃完飯就出發,到下午6點多才能宿營。走一天路,大家都很辛苦,但最辛苦的是曠伏兆。開始很多人還不知道他是帶隊的隊長,看到這位中等身材的小夥子,血氣方剛,穿著合體的軍裝,腰間束著皮帶,綁腿打的筆直,挎一枝駁殼槍,走起路來快如飛,英武、神氣,不少人以羨慕的口氣議論,這位帥小夥子是誰?後來,看到不少人找他,向他請示問題,才知道他是隊長,叫曠伏兆。有的人知道他是經過長征的紅軍指揮員後,對他更敬重了。

曠伏兆平時很少說話,對工作專心致誌,廢寢忘食,從不知疲倦,對同誌坦誠相見,關心體貼,言而有信。行軍路上,他幫體弱的人背東西,幫助掉隊的同誌趕上隊伍。一次行軍休息中,三位女同誌坐在一邊,羨慕地看著曠伏兆打得又直又平又緊的裹腿,其中年齡最小的鄧開慧禁不住問出了聲:“為何你的裹腿打得這麼漂亮,而我們打的總愛脫落下來?教教我們吧!”曠伏兆聽後笑著說:“我走了二萬五千裏,全是靠它呀!裹腿打不好,是走不快的。”曠伏兆邊說邊解開一隻裹腿,重新打給大家看,並教大家如何掌握好綁腿的要領。

這次行軍任務是很艱苦的,經過文水、交城、汾陽、離石,走幾百裏路才能到達臨縣。路上不斷有人走不動,要坐馬車才能跟上隊伍。年僅18歲的四川籍姑娘鄧開慧,像一位小夥子,不僅背著自己的行裝,而且背著一支步槍和五排子彈,從不坐大車,堅持和大家一起走。鄧開慧見曠伏兆一路上事情很多,休息時間很少,但走起路來沒有一個人能賽過他,有點不服氣,竟暗自與他競賽,時遠時近地跟在曠伏兆後麵走。曠伏兆知道被稱為“小鋼炮”的鄧開慧是一位性格堅強、不輕易服人的女性,為了鼓勵她,一次休息時,找到她說:“小鬼,你如此堅強是好的,從今天起每天下午你跟我打前站,先到宿營地號房、燒水給大家燙腳。”

“為什麼要燒水燙腳呢?”鄧開慧是剛從學校出來的,不懂行軍常識,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

“這就是我們能走好路的訣竅,走了一天路如果不用開水燙腳,血脈不通,很難恢複身體。”曠伏兆給她介紹有關行軍的知識。

部隊過山溝、翻山頭時 ,曠伏兆總要把年齡大的、體質弱的同誌的背包放在牲口拉的車上,有時還拉這個扶那個的,招呼這個要小心,告訴那個要注意,他處處關心別人,唯獨不考慮自己,在大家心目中,他是一個好小夥子!

日軍占領武漢後,主力回師華北,對抗日根據地實施圍攻,妄圖摧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為鞏固華北平原抗日根據地和已發展起來的冀中武裝,以便長期堅持冀中平原的抗日遊擊戰,特派程子華到冀中軍區任政治委員,曠伏兆奉命隨程子華到冀中任冀中軍區第1分區政治委員。司令員是趙承金、參謀長劉玉璋、政治部主任許濤。

第1分區管轄河澗、獻縣、深縣、武強、饒陽等縣。分區轄三個大隊和一個獨立團。由於管轄的地區廣、任務重,部隊不斷擴大並補入一些雜牌武裝,成員複雜,舊軍隊作風和遊擊氣息較為嚴重,很多人不知道紅軍、八路軍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也不懂戰略戰術。曠伏兆到任了解上述情況後,確定工作重點抓提高部隊的政治、軍事素質。從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入手,對部隊進行各種訓練,加速部隊向正規化、“八路軍化”邁進。在整訓中,曠伏兆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和部隊的任務,進行政治常識教育,講紅軍、八路軍的光榮傳統。在軍事方麵,組織學習內務條令、紀律條令、平原遊擊戰爭的特點,開展刺殺、射擊、投彈等技術的學習和訓練。在部隊管理上,強調耐心說服,幹部要關心愛護戰士,堅決克服軍閥殘餘作風。通過整訓,部隊的政治素質和戰鬥力都有了很大的增強和提高。

曠伏兆重視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特別重視團結少數民族共同抗日。河澗以東的一些村莊,居住的多半是回族同胞,有些村,幾乎全是回民群眾。有名的回民支隊,就歸1分區指揮。各部隊都有一些回民同誌。曠伏兆到任後,在一次講話時,當他強調民族大團結、共同進行抗日救國時,受到大家熱烈歡迎。由於軍分區領導重視民族團結,部隊基層也尊重回民的生活習慣,生活中盡量照顧回民同誌。過春節時,有回民的單位,包餃子時做兩種餡,一種是羊肉的,專給回民同誌吃;一種是豬肉的,隻給漢族同誌吃。煮餃子時,先煮羊肉的,後煮豬肉的。由於各級遵照曠伏兆政委的指示做好了民族團結工作,部隊團結很好,大大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在後來反擊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張蔭梧戰鬥中,部隊表現都不錯,除了張蔭梧帶領30餘名騎兵逃跑外,其餘都被八路軍殲滅。分區的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